现在石经寺香火很旺,很多人都认为主要得益于“明代住持楚山和尚”(即祖师洞内供奉的石经寺祖师)开创的局面。殊不知楚山和尚所倡导的佛法,又主要来自唐朝曾驻锡长松寺的禅宗第八代宗师马祖道一(法名道一,因俗姓马,后人称其为马祖),就联“住持”这一称呼都是道一与其弟子百丈所立《百丈清规》(即清规戒律的出处)里才首先确立的(取常住护持之意)。我认为龙泉历史上给当地播撒智慧种子的先贤宗师当首推马祖道一。当然关于道一和尚的故事就非常之多了,这里讲两个最有名的,至于发生在龙泉的故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再与大家分享。 唐朝时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闭门幽居南岳衡山之上,他“本不开法,但居山修道”,道一慕名而来求道,初到南岳衡山时,心性孤傲,不大理会旁人,只顾结庵而住,整日坐禅,一心想成佛。怀让见他很不凡,便拿块砖到他庵前的石上磨来磨去,道一睁开眼睛问道:“师作什么?”怀让答“磨作镜”(把砖磨成镜子来用),道一惊奇地问“磨砖岂能成镜?”(砖怎么可能磨成镜子)于是,怀让便趁势说修行之法,来开导启示道一。“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道一言下顿悟,佛不是坐禅就能修来的,而要通过很多的学习、实践、摸索、体悟才能彻底开悟,达到佛的境界。 佛法或祖师从天竺来到汉地,究竟传授什么旨趣?或者说,究竟意义何在?几乎凡是学禅宗的修行者都要问的问题。马祖道一门下参学者也是开口必问这个“佛祖西来意”,这也成了后世禅宗最著名的一个公案。例如:一僧问马祖说:“请和尚(古时的和尚是指庙里的大师)指示佛祖西来意。”马祖说:“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智藏。”这僧人就去问智藏。结果智藏以手摩头顶说:“今日头痛,汝去问海师兄。”这僧人又去问怀海,怀海说:“我这里却不会,你去问和尚。”这僧人只得回到马祖处,将过程复述出来,并请示最终答案,马祖这时缓缓地说:“藏头白,海头黑。”让僧人去慢慢体会。其含义就是智藏年老(白头),却在推委;怀海年青(黑头),直接拒绝,不管年龄大小都没有确切答案,全靠自己体悟。而这个体悟又不能光凭语言来说教,还要寓含于一些行为过程当中。这就成为禅宗史上最好的答复,是教人悟禅的典范之作。在这方面楚山相比就还差一大截,如笔者之流更是肉眼凡胎,愚钝之极,只能感叹佛法高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