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402|评论: 32

[绝对必看]若尔盖百科全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尔盖概况

480×311


  若尔盖,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县域中西部,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东部,群山连绵,宜农宜牧。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将其划为东西两部。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林涛澜荡;西部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四邻分别与甘肃省玛曲、碌曲、卓尼、迭部四县和州内阿坝、红原、松潘、南坪四县接壤。东西与南北最大距离约150公里,土地总面积10436.5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6.41万人。每平方公里6.142人。县城达扎寺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兰州533公里,离州府驻地马尔康330公里,南距成都596公里。

若尔盖县境内地形复杂,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经济区。中西部和南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占全县总面积69%,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丘陵起伏,谷地开阔,河曲发达,水草丰茂,适宜放牧,以饲养牦牛、绵羊和马为主,是本县的纯牧业区。属河曲马品系的唐克马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热曲,从南往北汇入黄河。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主要河流有白龙江、包座河和巴西河。该区是本县的半农半牧区,占全县总面积31%,有农耕地8万亩,适宜种植一年生农作物。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其次有小麦、豆类作物和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和亚麻,还出产少量苹果和花椒。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1139.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23.22万立方米。主要有冷杉、云杉等优质树种。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分布有国家湿地保护区、黑颈鹤保护区、梅花鹿保护区。栖息着黑颈鹤、藏鸳鸯、白鹳、梅花鹿、小熊猫等珍禽异兽。唐克河曲马被诗圣杜甫赞为:“竹披双耳俊,风如四蹄轻”。盛产麝香、虫草、贝母、鹿茸、雪莲等名贵药材。藏医藏药疗效神奇,“珍珠七十丸”饮誉天下。“绿风”牌牦牛肉食品,色香味美。

   独特旖旎的自然风光,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黄河九曲第一弯婉蜒逶迤,风姿绰约;纳摩大峡谷怪石嶙峋,峰峦叠翠;热尔大草原一碧万顷,梦幻花湖烟波浩渺;降扎温泉氤氲缭绕;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巴西会址光芒四射;古潘州遗址绵亘至今;宗教文化神奇瑰丽;民族风情古老质朴……

   漫步若尔盖,枕黄河涛声,观日落牧归,共水天一色;卧花湖栈道,看鸥翔鹤舞,任云卷云舒。跨骏马飞身天际,入峡谷探白龙江源,品奶酷饼、喝酥油茶、吃烤全羊、煮黄河鱼、舞迷人锅庄,如品诗赏画,其乐融融,妙趣无穷。 甘甜的美酒,飘香的奶茶,热情好客的若尔盖人民欢迎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4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地理

450×310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林涛澜荡;西部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

若尔盖县境内地形复杂,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经济区。中西部和南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占全县总面积69%,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丘陵起伏,谷地开阔,河曲发达,水草丰茂,适宜放牧,以饲养牦牛、绵羊和马为主,是本县的纯牧业区。属河曲马品系的唐克马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热曲,从南往北汇入黄河。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主要河流有白龙江、包座河和巴西河。该区是本县的半农半牧区,占全县总面积31%,有农耕地8万亩,适宜种植一年生农作物。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其次有小麦、豆类作物和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和亚麻,还出产少量苹果和花椒。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1139.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23.22万立方米。主要有冷杉、云杉等优质树种。

450×273

  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

400×263

  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经济区。中西部和南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占全县总面积69%,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热曲,从南往北汇入黄河。北部和东南部主要河流有白龙江、包座河和巴西河。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之由来

若尔盖因人名得部落名,清代记佐革。相传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赞(815~838)时期,派大臣噶·益西达吉征伐边境留守今若尔盖地区,其后裔若巴盖登主管钱粮赋税,百姓简称其名为若盖,后遂得名若尔盖,随后又发展为若尔盖嫩哇、若尔盖多玛等部落。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状况

350×263

  全县总人口6.59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43万人,占82.4%。

360×259

  若尔盖县藏族5.89万人,占89.4%,另外还有汉、回、羌、彝等12个民族。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尔盖县经济概述

450×280

  若尔盖地处全国五大牧区的川西北高原,是四川省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县之一,有天然草场12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78万亩。解放前,牧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民改后经过多年大抓牧业基本建设、改良畜种、加强疫病防治与畜群结构调整等工作,牲畜发展很快。东部半农半牧区,在民改前粮食亩产仅有百余斤。民改后,农牧主管部门在改革耕作制度、引进和推广良种、引进作物栽培技术、消灭野燕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作物、防治病虫害、普及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传统耕作方式与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了粮食生产,亩产增至100余公斤以上。

  2002年底,全县GDP达24943万元,较1978年翻了三番多,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8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8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17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已由传统的“一二三”结构转变为“一三二”结构,其比例为62:29:9。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1887万元,广大牧民基本实现了由原始游牧向定居、半定居 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110元;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以畜产品加工、建材和电力开发为主的工业结构初步形成,实现总产值1035万元;交通、通信、电力等从无到有,迅速发展,通车里程1100公里,95%的村寨通了公路,邮电通信进入了C3网,实现了光缆传输和移动通讯,电力装机容量6105千瓦,城乡电网基本贯通,达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标准。城镇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县城已发展成为拥有2平方公里的高原新城,并初具现代小城镇规模。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产特产

羌活

  若尔盖县中藏药材非常丰富,草地山林广产 贝母 、甘松、羌活 、木香、 虫草等500余种中药材。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茎及茎。主产于四川、甘肃、云南等地。原植物喜生于河边1500米以上4500米以下的林缘及灌丛内。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稍耐荫。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归肾、膀胱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临床用名为羌活。

牦牛

  若尔盖县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全县总面积中,草场占79.2%,森林占16.6%,耕地占0.48%,南部、西北部属纯牧区,以养殖牦牛、绵羊、马为主。

  牦牛是一种高原稀有畜种资源,牦牛生长在天然无污染的高山草场上,其肉质鲜美细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素有绿色食品之称,现已开发生产的有麻辣、五香、四味礼品盒装等系列牛肉干产品。

藏绵羊

  若尔盖县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全县总面积中,草场占79.2%,森林占16.6%,耕地占0.48%,南部、西北部属纯牧区,以养殖牦牛、绵羊、马为主。藏绵羊是阿坝州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畜种之一。藏绵羊性喜冷凉干旱,耐高寒、耐干旱性能好,饲养经济效益高,故饲养数量大,分布广。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尔盖旅游资源概况

  若尔盖县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境西部的热尔大草原是川西北高原中面积最大的草地,地表平坦辽阔,溪流纵横、湖泊密布,面积1000平方公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出没其间的珍禽异兽,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

  一方圣洁的雪域,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质朴的民族,一幅美丽的画卷。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幅员10437平方公里。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将其划为东西两部。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翠,9.8万多公顷森林,林涛澜荡;西部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茂,80多万公顷天然牧场,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

  独特旖旎的自然风光,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黄河九曲第一湾蜿蜒逶迤,风姿绰约;纳摩神居峡怪石嶙峋,峰峦叠翠:热尔大草原一碧万顷,牛羊成群,梦幻花湖(美朵湖)烟波浩渺;降扎温泉氤氢缭绕;长征丰碑巴西会址;古潘州遗址绵亘至今;原始森林莽莽苍苍,林涛澜荡;宗教文化神奇瑰丽,民族风情古老质朴……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分布有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若尔盖湿地、黑颈鹤保护区、梅花鹿保护区。栖息着黑颈鹤、藏鸳鸯、白鹳、四川梅花鹿、小熊猫等珍禽异兽。唐克河曲马被诗圣杜甫赞为:“竹披双耳俊,风如四蹄轻”。盛产麝香、虫草、贝母、鹿茸、雪莲等名贵 药材。藏医藏药疗效神奇,“珍珠七十丸”饮誉天下。牦牛肉食品,色香味美。

  漫步若尔盖,枕黄河涛声,观日落牧归,共水天一色;卧花湖栈道,看鸥翔鹤舞,任云卷云舒。跨骏马、入峡谷、喝酥油茶、吃烤全羊、煮黄河鱼,如品诗赏画,其乐融融。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湖

  若尔盖热尔大草原的腹心地带镶嵌着三个高原湖泊,以花湖为大。花湖四周数百亩水草地就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黑颈鹤为主,还有高原鱼类和其他珍稀动物。每到夏日,广阔无垠的热尔草原上,绿草和鲜花一直长到天边。远望,兰色的花湖被绿色包裹着,像地毯上放着的宝石,整个花湖及草原美得令人目眩。

  走近湖边,湖周的花草被满出的湖水浸泡着,湖里也有少许的野花浮生于水面,花湖活像林中出浴的少女戴着花环。花湖也许就是因此而得名!鱼鸥、黄鸭、黑颈鹤成群地栖于湖畔,水鸟则悠游于湖中。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把倒映湖中的蓝天和白云摇晃得歪歪扭扭。冬天,花湖结上厚厚的坚冰,鸟儿们都飞走了。这时的花湖,安详得像一位老人,对飞不走的鱼却呵护得如怀中的小孩。   

  花湖不仅养育了湿地的黑颈鹤们,还养育了草原的牛羊和牧人。在热尔草原,无论牧人把牛羊放到哪里,心中都会记挂着花湖,花湖在牧人心中就是清清亮亮的救命的水。当冬天过去了,夏季来临的时候,牧民们就赶着自家的牛羊,驮着帐房,带上牧羊犬迁徙到热尔草原,因为这里有花湖,有不竭的水源。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曲黄河第一湾

  “万涓成水汇大川,千转百回出险滩。滔滔长流济斯民,力发黄河第一湾。”黄河九曲第一湾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黄河,流经四川省境内,在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院旁形成的著名景点。   

  黄河在此横切径为300米,白河横切径为400米。黄河于此段流程中,为四川与甘肃之界河,河西为甘肃,河东为四川。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弯弯顶汇入,型如“S”型,故名九曲黄河。此地丘状高原如小岛,浮于河中。九曲第一弯岛屿众多,红柳成林,婆娑多姿,锦鸡野兔隐遁其中,水鸟翔集,渔舟横渡,是锦鸡、黄鸭、野兔、丹顶鹤、黑颈鹤的乐园,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宇宙中的庄严幻景”。索克藏寺前侧有一山丘,登丘顶可远眺,但见白河逶迤直达天际,黄河婉蜒折北而逝,草连水,水连天,苍苍茫茫,两条河流优雅别致,像一对情侣,携手走向西北天边,令人胸襟为之开阔。

  落日时分,这里又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神韵。簇簇帐篷、缕缕炊烟、牧歌声声、骏马驰骋,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古寺白塔,相伴黄河,更显自然之悠远博大。傍依在第一的斜山坡上,是草原上著名的索克藏寺,这里是观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位置。远远望去,茫茫原野与辽阔幽深的蓝天自然地融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竟为这片高地上最初的活佛所理解、所表达,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地处于国家高寒湿地保护区内,是全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故乡,河曲马又叫唐克马,体形高大,背脊平坦,既可驮运物品,又可安全乘骑,还有涉水渡河的好本领,早在汉武帝时就开始驯养。当地的藏族人民还保留着向天抛撒“龙达”的风俗,意思就是说草原上的骏马都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马。河曲马被杜甫赞誉为“竹技双耳俊,风如四蹄轻”。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甘,凡来此处观光的中外游客,都以饱览黄河九曲第一湾胜景为快。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尔盖大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
  
  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里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连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草地游览内容丰富,可赏草地风光,听牧歌悠扬,可垂钓黄河鱼野炊,可骑马驰骋草原,可观梅花鹿牧场,可去黄河九曲第一弯揽胜,可住怅篷宾馆,可去森林采撷野菇,也可去寺庙参观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摄氏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摄氏度一12.7摄氏度。
  
  若尔盖大草原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形成了山水秀丽、景色迷人的草原风光。著名的草原有热尔坝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红原草原几处。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铁布地区位于若尔盖东北边缘,山高谷深,气候相对温暖,森林植被茂盛,山系发达,河流众多。雄伟的达恩山脉横亘区内,白龙江以及其支流穿绕重山峡谷,向东注入嘉陵江。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植被,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野生动物栖息提供了理想的“乐园”。这里就是珍稀野生动物铁布梅花鹿(梅花鹿新亚种,也叫四川花鹿)的家园。

  在过去的历史上,铁布梅花鹿能够幸免于猎杀,长期繁衍于此地,还得益于当地群众的宗教信仰。相传,座落在梅花鹿栖息地的达恩神山是位奖惩分明、威力无比的山神,山神护佑着整个崇尔部落。梅花鹿是山神饲养的神鹿,谁也不允许伤害它,否则激怒了山神,整个部落将遭受灾难,天降冰雹使庄稼绝收,牛羊等牲畜死掉,人将患病......。因此,自古以来无人猎杀,任其自由自在地生息繁衍。

  民改前,铁布地区由于受交通阻隔,商贾往来少,经济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自然梅花鹿的情况也无人问津,无人了解。外人也不知这山中竞悠闲地生活着国家一级珍贵保护动物。

  1964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在川西北调查药用动物资源时,于6月至7月在铁布崇尔腊子沟采得梅花鹿标本5只,后经四川中药研究所和四川防疫站的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这是一个梅花鹿的新亚种,并将其定名为四川梅花鹿。梅花鹿这一新的野生种群资源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保护这一非常珍贵的种群资源,1956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将若尔盖县铁布区的冻列、崇尔、热尔三乡梅花鹿集中分布区划为自然保护区,定名为铁布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有2万多公倾。其后因故撤销,直到1974年,经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又恢复了铁布自然保护区。

  二十几年来,保护区内认真宣传贯彻国家、省、州关于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方针、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全面禁止狩猎、采伐、烧荒等破坏梅花鹿栖息地自然环境行为。区内梅花鹿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展到数千只。现在区内天然植被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为53%。保护区内除梅花鹿外,还有中华裂腹鱼、蓝马鸡、豹猫、林麝、斑羚等脊椎动物175种。

  如果你有幸到铁布一游,便会看到野生梅花鹿三五成群,“拖儿带女”,在田边觅食,在山麓嬉戏,定会大饱眼福。由于铁布地区气候温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所以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的美,如果你来了,可千万别错过哦。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扎寺

  达扎寺位于若尔盖县城达扎寺镇东部,县城以此寺得名。达扎寺,全称为“达扎寺吉祥善法寺院”,位于县城东北,属格鲁派(黄教)寺院。达扎寺始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由第一世达扎活佛曲吉·毛郎伦珠主持创建,距今已有338年的历史,历经七世活佛的主持和发展。寺院现在开设了“三大扎仓”,即三大学院(闻思学院、密宗院、时轮学院)。

  达扎寺的节庆法会较多,其中有著名的正月祈祷法会,藏语称“莫朗木”。在此期间有晒佛、观酥油花、转弥勒等法会。四月有“娘乃法会”,即闭斋法会。法会期间全体僧众要闭斋十六天,专修观音,记六字真言。七月有辩论会(说法节)、十月燃灯法会、十二月禳灾法会、跳法王舞等法会。

  达扎寺院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既有藏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有汉式建筑风格,两者合二为一,规模庞大壮观。主要建筑有三大扎仓的经堂、达扎活佛的寝宫、寺院藏医门诊部、宗喀巴殿、怙主殿、犀甲护法神殿、时轮塔、菩提塔、尊胜塔、降魔塔,还有僧众住的禅院、转经房等。寺内除珍藏有众多佛及菩萨像外,还有金汁抄写的《般若经》等珍贵经典,以及供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佛祖像,“高僧”(藏文字母)头盖字骨和印有六世活佛手纹的石碑等许多珍贵文物。达扎寺院已对外开放多年,寺院有专门解说员,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英语对院内建筑、文物及藏传佛教等进行介绍,为游客能直接简易地了解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提供了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纳摩大峡谷

  纳摩大峡谷位于若尔盖县北部纳摩格尔底寺所处地带,距县城90公里。清晨从县城出发,沿着碎石子路走过草原,盘旋而下热尔郎山,再几经折行,翻山越岭,透过车窗向前眺望,景点渐渐明朗起来。一排排民房、一座座庙宇散落在小河边、山坡上。苍松翠柏、鲜花绿茵与红墙绿瓦、红岩峭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近处,一条明晃晃的小河,将两岸的建筑珍珠般串了起来,沿河两岸炊烟袅袅,雾气升腾。远处,群山巍峨,云雾缭绕,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之意境。

   车过几道弯,就到了纳摩寺,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欣赏风格迥异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以及清真寺的宣礼塔,在商店里有琳琅满目且独具特色的民族用品,还有许多民族手工艺品,如果你喜欢,可以买几个带回家里也很不错的。

  在谷口领略了神秘的宗教文化之后,你可以进沟去欣赏独特的自然风光了。进谷口的右面悬崖下有一个洞穴,洞口扁平低矮,洞口前经常有信徒烧起柏香,青白色的烟雾紧贴着崖壁向上升腾,氤氲布满了洞口,这就是传说中的仙女洞。往洞内走过十来步便开朗了,石洞最高处有五六米,面积约有四百多平方米,这是一个溶洞,洞内西南角上一柱钟乳石仿佛一位青春美貌的少女,她就是传说中的仙女。仔细瞧瞧仙女,只见她的头部已融入洞顶,留下胸部、双肩、肚脐清晰可辩,栩栩如生。她那像肚脐的古眼中还冒着滴滴甘露。当地人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华尔旦纳摩”,译过来就是仙女的意思。离仙女不远处岩壁在离地一米处内深陷,形成一个“L”形的通道,约有两米长,叫“中阴洞”。洞口一石象一块如意,又如一柄灵芝支撑着岩顶。据说,人从通道一头钻入再从另一头钻出来就可以完成前世到今世的转变,可以祛病延年,去祸增福。但罪4孽深重之人永远过不去的。在仙女石与“中阴洞”之间,从岩壁上凸出一块膝盖式的奇石,光洁湿润。据说能消除胃病患者的病患。环视洞壁,怪石嶙峋,似鹰、似象、似树、似猴、似4兔......千姿百态、神形兼备。

   从仙女洞出来,在洞口的悬崖上,还有神仙拴鹿的石孔、老虎纵身跳越山洞留下的三个爪迹、莲花佛的脚印、消灾三角匣、求子求女投石孔等等,整个悬崖上刻满了神奇的故事。仙女洞对面是盘龙洞,洞不大,洞内石板上清晰地浮着一条白龙,龙态习腾,温顺而祥和。洞内的泥土是可以治病的,不信你试试?

  从盘龙洞下来再向前,一个堤坝将溪流拦成一个小小的湖泊,湖内碧水如蓝,轻风徐来,微风不起。湖内生活着许多小鱼,自由地在湖中游弋,两岸悬崖倒映在湖中,郁郁森森。和煦的阳光闪烁的湖面上,小湖犹如一块宝镜镶嵌在山谷之中。

  沿湖岸款步前行,越来越窄,转过峡谷就看到小溪的源头了,源头从崖两边几眼泉眼中潺潺涌出,清清浅浅地淌在碎石滩下,你不妨喝上两口,这可是自然界中的纯净水,源头之水,喝了会让你感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感觉。当地百姓管这泉水叫“乃溪”(圣水),是白龙江的源头。此泉冬暖夏凉,天旱不枯,暴雨不涝,四季清澈见底。站在石滩上向左上方看去,在险峻的山坡上有一个洞穴俯视着泉眼,居高临下,虎踞雄威,这就老虎洞。传说这峡谷曾住着一条善良的白龙在此修道。有一年,山谷中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蔓延,燃毁了树林和庄稼,百姓无家可归。正在修练的白龙见状,想去拯救百姓,可神灵却把它困在了岩石下,急得白龙浑身发抖黯然泪下,两眼涌出一串串泪珠,泪珠冲破岩石,扑来了大火。从此这两眼泉水再没有间断过,得救的百姓为感谢白龙的4恩德,便把从这泉眼中流出的河取名“白龙江”。从那以后,白龙江两岸林木茂盛,人畜兴旺。然而好景不长,一头白额大虎常常从森林中出来伤害生灵。人们死的死,逃的逃,非常凄惨。一天,恶虎正在穷追来不及逃散的人们时,空中飘来一位慈祥的“仙女华尔旦纳摩”,她用智慧降伏了恶虎,并把老虎关在石洞内,让它日夜守护在白龙江源头。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仙女“华尔旦纳摩”因私自下凡而回不了天庭,就住进了仙女洞。从此这地方便有了“达仓纳摩”这个美丽的名字。(藏语中虎穴叫“达仓”,仙女叫“纳摩”)。连后来的格尔底寺也有“达仓纳摩寺”之称。

  跨过源头再向里走,峭壁悬岩,危峰兀立,直冲云宵。石峰形态万千,有飞鹰崖、有鸽子洞......真是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湛蓝的天空中,悠悠白云在这峰与那峰之间飘游,沟中央裸石累累,两旁花草茂密,繁花似锦,花香醉人,流水时断时续,偶尔还有小动物从面前逃遁而去。入谷越深,越是静谧、幽邃。这里的景色用文字是形容不完的,你如果有闲可以亲自来这儿体验一下这种美妙的感觉,一定让你流连忘返。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郎木寺景区

  郎木寺位于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红星乡境内,是一个纯牧业地方,这里群山环抱,著名的有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玛山,扎布山,念青山,斜玛山,白龙江从纳摩大峡谷中奔涌而出,清澈的身影轻灵地穿过这块狭长的谷地,公元1413年,一世格尔登活佛在纳摩大峡谷谷口建了一座山庙,经过几世活佛的努力,至五世格尔登活佛时,终于建起了今天大家都熟知的格尔底寺。

  许多人都认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实,这里有三座寺院,与格尔底寺遥相对应的是甘南州的赛赤寺,还有一座清真寺。他们的全名分别是安多达仓纳摩寺,即格尔底寺,安多达仓赛赤寺和郎木寺清真寺。

  郎木寺属藏、回、汉杂居。不仅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色彩浓郁,而且地势险要,风光秀丽。当你乘车行进在荒凉的西部山区时,突然眼前一亮,浪木乡入口处的的一片巨大红色砂砾岩岩壁的山岩,雄伟而挺拔,颇有美国克罗拉多大峡谷的风貌。

  郎木寺总共有3000多人,全都以放牧为生。这里海拔3350米,和羊一样多的牲畜是耐寒的高原牦牛。牧民们的帐篷大都建在山坡上,帐篷是用牦牛毛编织。人们以牦牛奶制成的奶酪、酥油为食物;这里有些奇特的风俗比如牦牛粪用手抹平晾干后用做燃料,还有这里的孩子出生之后,就放在羊皮缝成的袋子里,背到会走路,六、七岁之前,一般都不穿衣服。

  郎木寺虽是个小镇子,却也是个“国际化”的小镇。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经营者也来自四面八方,这种感觉跟丽江有些类似,但又有着截然的不同——丽江是美女、郎木寺是型男。郎木寺的国际化路线开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个美国传教士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直到1957年住了十几年才离开。他在这里完全融入了藏民的生活之中,似乎他的传教留下的只是一个过程——曾经在这里走过,因为今天已经看不到除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外的其它宗教的痕迹。郎木寺这个名称给人的感觉是个寺庙,而不是个地名,很多人以为它是一个大寺,其实不然。郎木寺主要由四川境内的格尔底寺和甘肃境内的赛赤寺共同构成,两寺均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

  一条小溪从小镇中流过,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刚出山的白龙江水清澈见底,自西向东而来,将郎木寺乡一分为二,在市镇中心转个弯向东流去,在岷山的群峰之间,奔腾数百公里后汇入嘉陵江。小溪虽不起眼,却是两省的分界,北侧属甘肃,有赛赤寺、晒佛台、白塔、天葬台等;南侧属四川,有格尔底寺、白龙江源头、纳摩峡谷。在格尔底寺入口处还有一个清真寺,瘦削耸立的叫醒楼与浑圆的佛塔并立,甚是有趣。这里是藏、回、汉杂居的边缘地带。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汉三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穿过小街,逆白龙江而上,不远便来到四川格尔底寺。格尔底寺全称是安多达仓纳摩格尔底寺。达仓纳摩为藏语,达仓意为“虎穴”,纳摩(或称郎木)是指“仙女”, 故该寺之名可译为“虎穴中的仙女”。位于寺后的纳摩峡谷是这个地区少有的石灰岩地貌,谷口就是著名的纳摩洞。还有好奇心的话,就逛逛峡谷,探寻一下白龙江的源头吧。峡谷中林木葱葱,泉眼密布,每一个泉眼流出的小溪都将汇成白龙江。

  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在甘肃境内,随着缓坡,漫游赛赤寺,最后爬上赛赤寺的高处,远望郎木寺乡和纳摩峡谷。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当于寺庙的主持),由于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故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一般对担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称为“甘丹赛赤”。

  格尔底寺全称是安多达仓纳摩格尔底寺。达仓纳摩为藏语,达仓意为“虎穴”,纳摩(或称郎木)是指“仙女”, 故该寺之名可译为“虎穴中的仙女”。位于寺后有纳摩神峡,有仙女洞、白龙江源头等景点,峡谷全长大约8千米,沿途怪石嶙峋,风景独特。

   走进格尔底寺,可以见到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闻思院、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闻思院旁是最负盛名的肉身舍利塔,这里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舍利,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舍利,尽管时光已过去了200多年,肌肤仍有弹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诵经声中佑护着信徒的平安吉祥。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导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包座战役遗址

  包座战役遗址位于若尔盖县求吉乡和包座乡交界处,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6公里。分上、下包座,多为高坡、森林地带,扼松(潘)甘(肃)故道要冲。遗址现存有国民党军修筑的地堡、战场及国民党军指挥部达戒寺。

  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发动包座战役,经过一天一夜的英勇奋战,歼敌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缴获大量的枪枝弹药和物资,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北上的通道,使红军北出四川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得以实现。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 2011-5-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支持,我代表大家顶你了

发表于 2011-8-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才是硬道理

发表于 2011-8-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才是硬道理

发表于 2011-8-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才是硬道理

发表于 2011-8-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才是硬道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