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085|评论: 29

[绝对必看]壤塘百科全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3 14:09 | |阅读模式

壤塘概况

450×296

    壤塘县位于自治州西部,地处北纬31°6′~32°41′、东经100°31′~101°29′之间。与青海省班玛县和州内金川县、马尔康县、阿坝县及甘孜州的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接攘。总面积6606.49平方公里。东西宽89.6公里;南北长134.4公里。地形以丘状高原为主,相间河谷平地和高山。
   
    公元前310年,壤塘称牦牛徼外,汉武帝统一西南少数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隋末,为西山微外之地。唐蕃时期,属剑南西山。

    全县由三大区域组成:上寨地区。原属绰斯甲嘉绒藏区,夏商周时代的绰斯甲,属华夏外的方国部落,称东女国所在地。秦汉时期,即为羌人生息之地,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唐代属吐蕃地,后为蜀郡之西域,属安多三十六诗部落之一。元代,沿其旧制推行土官制。明代以来绰斯甲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之一,历经41代土司。第33代土司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赴京,归顺清王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受封安抚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宣抚司,隶阜和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改隶懋功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赵尔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拟设县,未果。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第二次驻留金川时于1935年10月在绥靖屯(今金川县)建立中共大金省委,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下辖绰斯甲等地,置绰斯甲县。翌年7月,红军北上离绰,废县。民国28年,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批准,划绰斯甲归西康省,建“周来县”未果,原属甘孜州色达县,系阿西部落领地。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将色尔坝、上寨、杜柯、南木达合并设置壤塘县。辖1镇、11乡。

    壤塘,藏名意为“财神的坝子”。相传在现壤塘寨寺院背后有座山,象“壤跋拉”菩萨,意即财神,山前有个坝子,藏语叫“塘”,故此得名。

    1990年总人口6437户、29733人,其中城镇人口4500人,农村人口2523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5人。人口出生率15.99‰,自然增长率 16.82‰。世居民族为藏族(占总人口的84.1%)。随着民族交往的发展,现境内还有羌、回、汉等各兄弟民族居住。

    境内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和森林资源,宗教寺院、佛塔楼阁、山水奇景是供旅游的资源地。全县人民利用开发有利资源,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269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5万元,农业总产值2443万元(牧业总产值1706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

    解放前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混群放牧,自然交配。牧民逐水草而居,极少有棚屋圈舍设施,更无疫病防治设施,牲畜繁殖成活率极低。1949年,全县牲畜存栏65921头(只)。其中:牛 46279头;马 4642匹;羊14364只;猪6头。1952年,牲畜70443头(只)。其中:牛50096头;马4800匹;羊15497只;猪50头。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加强草场建设,防治畜病和鼠虫害,走建设和养畜并举道路。进行畜种改良,实行“作价归户、私有私养”的方针。1965年,牲畜总数过10万头大关,达10.21万头(只)。1972年,达12.58万头(只)。1977年达14.92万头(只)。1980年达16.95万头(只)。1984年达18.43万头(只)。1990年达到 22.94万头(只)。其中牛 17.68万头,马 10523匹,羊 41268只,猪840头。

    解放前基本属原始农业。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34万公斤,亩产59.5公斤。主要作物为青稞、小麦。解放后,党领导农牧民走合作化道路,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引进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1959年总产量达255万公斤。1966年,总产量达419万公斤。1978年,全县粮食播面46419亩,总产503.5万公斤,亩产108.5公斤。 1990年在“退耕还牧”、“退耕还林”、“以牧为主”实行土地轮作制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量也达416万公斤,较1976年增产44万公斤,增长11.8%。

    解放前仅有极简陋的个体手工业。解放后,有了极大的发展。1960年,有农机修造厂1个、食品加工厂2个,产值3万元。1969年,发展到电力、机械食品、皮革、缝纫等7个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1.22万元。1978年,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逐步建立电力、机械、建材、工业、食品、皮革、缝纫等轻、重工业项目14个,总产值达166.56万元。1979年,有门类较完整的工业企业23个,总产值212.18万元,为历年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90年有工业企业 11个,总产值 276万元。境内还有州属林业企业壤塘林业局。

    历来没有一寸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解放后,贯彻执行“修路、架桥、长港、治河”八字方针。1960年,建成了可(可因)攘(塘)公路,全长164公里。此后又组织千人筑路队伍,对县境内路段进行了加宽改造。1966年开始修筑林区公路。全县通公路里程483公里。公路可与青海省班玛县,甘孜州炉霍县、色达县和州内阿坝县相通。境内区、乡均通公路。州属壤养路段负责主要公路干线的养护。邮电事业从无到有,现已乡乡通邮。1990年邮电业务总量达21.97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6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5 |

风土人情

藏族传统习俗
藏民族传统服饰

    藏族传统服饰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以及富有夸张色彩的金银珠玉饰品等。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长袖长裙,自然适应于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环境和气候。如藏族高原牧民的氆氇长袍胸前留有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糌粑、茶叶和饭碗等,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衣多用。

    藏帽 在藏语里称“霞帽”,各式各样,种类颇多。西藏东部昌都地区的人喜欢皮帽,藏式皮帽大多用整块狐狸皮毛制成,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而“金定幅”则是以氆氇和皮毛为料,用金丝缎、银丝缎和金丝带作装饰制成的一种帽子,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

    氆氇袍 藏族传统装饰,是一种用名叫氆氇的手纺毛料制成的宽大的长袍。也有用纯布料缝织的长袍。形制多为大领或圆领,右开襟,设一扣或无扣,衣边或领口多镶彩布或豹皮等。

    牛皮衣 在西藏错那地区,妇女的装束非常独特,无论老幼,背上都有一张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外,小牛皮头部只须朝上,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在此地区,妇女是牧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的装束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另外,背上披着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损衣服,同时还可以隔潮保暖。

    藏鞋 大致分为三种,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扎鞋”。一般以氇氆、毛呢、平绒和皮革为主要原料,色彩搭配十分讲究,有的还以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有的用金丝缎镶边、贴花。鞋尖有方有圆,有尖有钩,形态各异。只是各式藏鞋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长的活口,以便穿脱。穿藏鞋要系带。而鞋带非常讲究,使用细毛绒编织而成,附有各种优美的图案,两端还留有彩穗,色彩艳丽,与藏鞋配在一起,可谓赏心悦目。

    邦垫 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裙。邦垫编织精细,色彩鲜丽,给人影响非常深刻。制作邦垫工序比较复杂:一般先用手工纺线,然后染色、刷毛、织成条状,最后再缝合成裙。

    藏族的见面礼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 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磕头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婚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仿。如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请自己的亲戚或媒人持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求婚,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一条哈达赠来人,还之以礼。随后,双方协商订婚仪式的日期。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结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赘到女方家。亲人牵着马匹到对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随身带上自己的嫁妆赶赴对方家完婚。迎来新人后,安排在特设的垫子上落座,开始向其敬献哈达和美酒。晚间,新人步入洞房,此时亲人们再次向他们敬酒,唱祝福歌,愿他们白头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内,夫妻双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几日。至此,整个婚礼即告结束。

    泼水婚礼 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如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特殊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 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 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藏族禁忌与注意事项

    见面称呼时,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称,以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名字后要加“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天空,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干一杯。否则主人会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他。客人进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至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坐时,要盘腿端坐;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藏族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肉。出于宗教信仰,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其头。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3 |

人口状况

全县总人口6437户、29733人,其中城镇人口4500人,农村人口2523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5人。人口出生率15.99‰,自然增长率16.82‰。

全县总人口6437户、29733人,世居民族为藏族(占总人口的84.1%)。随着民族交往的发展,现境内还有羌、回、汉等各兄弟民族居住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3 |

壤塘县经济概述

400×241

    1958年建县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是一个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1959年民改以后生产资料回到了生产者手中,生产关系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壤塘县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社会经济超常发展,用短短五十年时间创造了壤塘历史上几千年都无法比拟的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

    到2002年壤塘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42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960万元、1923万元和4543万元。建立起了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为主的14个大类的国民经济部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成就显著。2002年共有中、小学校38所,在校学生总人数4408人;医院、卫生院14所,共有床位94张,广播电视的有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63%和79%,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宫1个,体育场1个。

    县境内有等级公路176公里,等级外公路608公里,可壤路159公里和壤阿路63公里路面全部黑色化,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乡道、村道遍布全县;能源、通信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355.3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县境内架设光缆100余公里,县城开通了传呼和移动通信,移动电话户数达1098户。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1 |

自然地理

480×250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西部,地理座标:北伟31°298′—32°41′,东经100°31′—100°294′。壤塘县东及东北与马尔康,阿坝县接壤,南与金川县毗连,西部和南与甘孜州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相望,北邻青海省班玛县。

480×250

壤塘县杜拉甲格则山海拔5178m,为五级山脉,是境内群山中的最高峰。

480×250

    壤塘县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支流422条,杜柯河和则曲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对长江源头的水源涵养起着重要作用。

    杜柯河流域海拔高差大,雨量充沛,气候较温湿。则曲河流域山势平缓,河谷宽阔,日照长,冬季严寒,多大风。杜柯河和则曲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对长江源头的水源涵养起着重要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2 |

地名之由来

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壤塘寨。寨座落于山上,其山形似手托宝幢的“藏跋拉菩萨”。《藏汉大辞典》记:“瞻巴拉、义译持聩。梵音译作阎波罗。旧译布禄金刚,一财神名”。《藏汉大辞典》再记:“幢,宝幢,胜利幢,宫殿屋脊上象征胜利的一种装饰品或供神物品!,”“壤”系藏语言译,源自上意。山前有一平坝,“坝”藏语谓“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据。

    壤塘,藏名意为“财神的坝子”。相传在现壤塘寨寺院背后有座山,象“壤跋拉”菩萨,意即财神,山前有个坝子,藏语叫“塘”,故此得名。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6 |

土产特产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为较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与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蝙 蝠蛾幼虫等的干燥子座和虫体。又称夏草冬虫、冬虫草、虫草。始载于清《本草 丛新》。外观特殊 ,子座出自寄主幼虫的头部,单生,细长如棒球棍状,长4厘 米—11厘米。 性温,味甘,具有滋肺补肾、益精气等功效。主产于松潘、理县、茂汶、 壤塘、德 格、道孚、平武、木里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4500米的高山草甸区,夏初子 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1950年全省收购13.25吨,最高年收购20.9吨, 近年由于野和资料减少及天然气候影响,产量逐年下降,有时年收购量仅数百千 克。商品按产地(或集散地)分为炉草(四川康定集散)、灌草(四川都江堰集), 按大小说分为虫草王、散虫草、把虫草三种。以形体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 黄亮内色白、子座短者为佳。每500克约1200条—1600条 。主要药用成分为各种 氨基酸。1983年,在雷波发现虫草新种凉山虫草,已发展开发利用,但产量较少。

牦牛肉

  牦牛的肉经过盐卤,切成薄片,拌上辣椒不失为一道好的下酒菜,当然,酒要喝当地的青稞酒咯。做成真空包装的熟食,游客购买起来也十分的方便,并能够带回家赠送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7 |

壤塘旅游资源概况

  壤塘,一个被世人称为“财神坝子”的地方。坐落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西北部,系阿坝州的四个草地县之一。著名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指挥部已决定设置于此。这里以其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貌,充满着种种匪夷所思的神奇与奥秘。

  壤塘县有古建筑物5处,其中棒托寺喇嘛塔及石经,位于茸木达,寺始建于元代(公元1528年)。棒托寺塔群在历史上与西藏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齐名,并称藏区三大塔群。寺内一号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内壁存明代壁画。二号塔建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内壁保存部分清初壁画。三号塔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塔内保存大量佛经故事壁画。

  另外的错尔基寺位于中壤塘村,建于公元1378年。日斯满巴碉房位于石波寨建于明代。西穷寺位于西穷村,建于公元约1654年。求汤古动物化石位于求汤村,距今约500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7 |

补天瀑布

  补天瀑布位于与金川县交界的第一寨——独寨,距县城40余公里。从公路往右岸的山脚行走,可见一条悬挂于山面的石沟,继续前走约20米,但闻如雷的瀑布声贯耳,急忙翘首望去,发现一面瀑布从60多米高的空中飞流直下,砸进地面的深潭,涌起千堆雪花。非常有意思的是瀑布飞来处,有一块危石悬其中,仅由几根石脉牵系于旁。瀑布取名为“补天”,真点睛神笔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8 |

九层弥勒佛塔

  九层弥勒佛塔可谓佛像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各种佛像,有壁画、唐卡画、泥塑像、金属塑像。最令人刺激的是第九层佛塔外悬空转一圈。第九层佛塔墙外,每一方有一行从墙壁伸出的石板,长度大约20厘米,恰好一个脚板放在上面。探险者从塔门出来,手扶塔身,踏着这行悬空的石板移动脚步,围佛塔转上一圈。为了以防万一。僧人在佛塔身上牵了一圈钢绳作为扶手。尽管这样,还是令人提心吊胆。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9 |

九层古碉房

  九层古碉房位于宗科沟石波寨,距县城40余公里。该碉楼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的独特风格在于梯级修建,主建筑为9层。远远看去,各楼悬腾空中,岌岌可危的样子,实际上都有“靠山”和“前衬”,稳固得很。该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38 |

千座塔林

  千座塔林位于杜柯河畔的省道公路旁,距县城30余公里。塔林的主管是真克寺,真克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这里以3座高达九层约50余米的米勒塔为中心,树立了1108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佛塔,身临其境,真难以相信自己还在人间,一种神秘诡 谲的氛围使人既兴奋不已,又有几分惊恐。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0 |

海子山风景区

  海子山风景区位于壤塘、阿坝、马尔康三县交界处,距县城80公里。

  海子山,是有海子的山的意思。海子山不仅有海子,而且有35个。海子山不仅山美,而且水秀。

  海子山海拔4760米,雄居于草原上空。它的主峰叫“尊玛”,“王后”的意思,据说是青海境内著名的阿尼玛卿山神的王后。她身着银色披风,骑1匹白色骏马,手捧如意宝,护佑一方生灵。

  她的四周分布了35个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据说是阿尼玛卿山神送给“尊玛”王后的礼物。那些湖泊,有的身只影单,是王后独享的浴池;有的双双顾盼,是阿尼玛卿与王后洗鸳鸯澡的池盆;有的群海相连,“更嘎措苟”群海有9个湖,“措梦措赣”群海多达20余个湖,最少的“嘎乌措群海”也有3个湖。这些海子群落一处,据说是“尊玛”王后的主意。她觉得阿尼玛卿山神送的礼物不能自己一人独享,而应该稍稍集中一下,转献给朝山的香客们。因为用圣洁的湖水沐浴,可以治疗关节炎、风湿、皮肤病;有的湖水饮用后,可治疗内疾,如消化不良、胃病、肠炎等症。

  该风景区外围是高山牧场,绿草茵茵,牛羊如织;景区内的海子山主峰白雪皑皑,巍峨雄伟;山腰和各个沟壑,布满森林和药用植物,里面鸟语花香,珍禽异兽生息繁衍;35个高山湖泊集中分布于海子山脚,如此布局,超呼人工精心布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令人惊叹不已。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0 |

上杜柯峡谷

杜柯河源于班玛县,流经阿坝州壤塘之上杜柯等五乡,至金川汇入大渡河。该河于壤塘县上杜柯一段景色尤佳。    上杜柯,藏语意为“石头沟之上游”。该段景观全长约100余公里。自壤塘县城西北行,沿壤柯公路,有车道50公里,再上则顺河山路崎岖。

  上杜柯峡谷有二大景观,一为高山峡谷为流水深切之峻险峡谷,一为丘状高原之宽谷景观。自壤塘行至上杜柯乡驻地吾尔基,行程50余公里,沿河山高峡险,危崖悬松,河中激浪腾跃,回响峡谷。    上杜柯峡谷胜景在西穷一段。杜柯河流至西穷,河流蜿蜒旋回,于宽谷中画出一大U型。河岸草滩沿至山脚,山岭之上林木森森。沿河又多峭壁,壁上悬泉飞漱。上杜柯峡谷,河流上段流淌柔缓,下段澎湃汹涌,河谷景色变化多姿。    河北岸有寺院,称勒青贡寺院,因地处西穷,故称西穷寺院。院之主持班玛仁真活佛称,西穷为源泉之意。相传:藏传佛教之传人莲花生有弟子一百零八人,中一人称相德,于地理天文深研透习。一日,云游至西穷,为秀丽风景而陶醉,后又详测地貌,觉此为风水宝地。相德复以佛理深研,顿觉该地力量无穷,集天地之精华,若习经、拜佛,此一日胜它地百日,成佛可快于它地十倍,升天则更易。相德欣喜异常,遂于此地兴土木,建寺院。其“勒青贡”之意即圣地庙。

  上杜柯峡谷有二大景观,一为高山峡谷为流水深切之峻险峡谷,一为丘状高原之宽谷景观。自壤塘行至上杜柯乡驻地吾尔基,行程50余公里,沿河山高峡险,危崖悬松,河中激浪腾跃,回响峡谷。    上杜柯峡谷胜景在西穷一段。杜柯河流至西穷,河流蜿蜒旋回,于宽谷中画出一大U型。河岸草滩沿至山脚,山岭之上林木森森。沿河又多峭壁,壁上悬泉飞漱。上杜柯峡谷,河流上段流淌柔缓,下段澎湃汹涌,河谷景色变化多姿。    河北岸有寺院,称勒青贡寺院,因地处西穷,故称西穷寺院。院之主持班玛仁真活佛称,西穷为源泉之意。相传:藏传佛教之传人莲花生有弟子一百零八人,中一人称相德,于地理天文深研透习。一日,云游至西穷,为秀丽风景而陶醉,后又详测地貌,觉此为风水宝地。相德复以佛理深研,顿觉该地力量无穷,集天地之精华,若习经、拜佛,此一日胜它地百日,成佛可快于它地十倍,升天则更易。相德欣喜异常,遂于此地兴土木,建寺院。其“勒青贡”之意即圣地庙。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1 |

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

  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距县城29公里。这是一座未曾被人碰触的山,因为它是《格萨尔王传》中的神山之一,神圣不可侵犯。

  该风景区方圆30平方公里,“香拉东吉”圣山形如“众”字,巍峨壮丽,传说它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周围有88座雪山烘托着,传说它们是圣山的侍从。每当到了猴年,各路神仙都要如期到圣山赴会欢宴,因此只要届时转山,就会积累无量的功德。

  香拉东吉圣山的美景由奇山异水怪石珍木所构成。论山,有嘎茸吾姆七姊妹(七座秀丽俊拔的山),传说她们是圣山的7位公主;有圣山终年积雪银光闪耀的主峰;有88座形态各异瑞霭缭绕的群山。论水,有面积大约667平方米,被称为聚宝盆的索郎吉庆海;有面积约467平方米、色呈墨黑的措郎玛海、有色如绿松石的杂日玉措海;有色如红铜的玛娜措海;有天鹅飞翔的天鹅海、有能传出恰似诵经声的神秘海子——米拉日巴神海;有一双传说是仙人专门饮用的仙人海;有白如鲜奶的俄玛措海。论怪石,有象在山梁上疾行的千万只白色羊群;有格萨尔王妃珠牡的酥油桶、天然观音菩萨、大象鼻(鼻孔可供游人侧身爬行)、犀牛,自显六字真言、大师毗若遮那在石上留下的禅仗印,以及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地狱世界。论珍木,该风景区全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里面生长着珍贵的铁杉、云杉、冷杉、松树、柏树,各种高山杜鹃等植物。

  香拉东吉圣山虽然拥有这么多的奇山异水怪石珍木,但与它所拥有的野生动物资源相比,就逊色多了。

  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成群结队的有岩羊、狍、原羚、草鹿、麂子、黑鹿、野驴、马鹿、麝、黑熊、棕熊、猕猴、野猪、狐狸、金钱豹、雪豹、猞猁、兔、水獭、狼、豺狗、旱獭、兰马鸡、白马鸡、喜鹊、杜鹃鸟、藏雪鸡、猫头鹰、天鹅、黄鸭等。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由于该景区被当地藏民奉为圣山,严禁捕猎,因此使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和生息繁衍。特别是岩羊,成千上万,与畜群戏嬉。游人无论何时游览,都能看到各种动物。这样的景致,恐怕全国找不到第二家,因些该景区被称为天然野生动物园,2001年11月26日,被州人民政府批准为州级风景名胜区。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2 |

西琼寺

西琼寺位于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跟青海班玛县交界处,为当年龙多活佛的前世次洛活佛主持的一个道场,今有僧人近百,主修宁玛派教法。壤塘是国务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划定的全国23个最贫困县之一,今日西琼寺所在地依旧十分贫困,没有电,没有公路,电话、手机自然更谈不上。为抵御“萨斯”入侵藏地,高原上处处设防,外乡车辆、人员不准进入西琼法会场地。即便这样,每天仍有数百乡民从一二十里外的村子赶来,遇上下雨下雪,不少人长时间端坐于雨雪之中不遮不挡不摇不动,其情其景,令人深受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1 |

野人大峡谷

野人大峡谷在壤塘县境内,有一条22公里长的幽深大峡谷。谷内山势雄奇,幽深境蜒,两旁绿苔染壁,草木葱笼,古树参天闭日,溪涧飞瀑溅玉飞花,鸟语花香。传说女神甘露的14个海子(高原湖泊)和野人海、桦木滩、月亮湾、奔腾飞泻的6条瀑布点缀在野人大峡谷。峡谷内有美丽的女神山、古老的民居遗址、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朴的游牧生活,聆听野人趣闻,观赏星罗棋布的海子,野人练功台、野人洞、神功石、女神玉掌、女神飞剑、镇龟岩等景观让人留恋忘返。    女神山周围的14个海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拉姆措(20亩),珍珠海(45亩),帕浪措(10亩),四姊妹海子(8-0亩),夏临措(7亩),索郎吉措(30亩),龙海(40亩),甘露海(4亩)分布在海拔3600-4000米的山间、草坝上。而野人海、桦木滩、月亮湾、野人瀑布、玉女瀑布、嘉莫瀑布、桦木瀑布、神女瀑布、飞天瀑布嵌镶在幽幽的峡谷里。峡谷里的海子、瀑布虽然历经建设者开挖、铺路等改造,但尚存夕日碧玉般的海水和腾空飞泻的瀑布景观。    古老居民遗址依山傍水,虽然历经千年的风霜,遗址已被茂密的树林覆盖,但其昔日的繁荣仍依稀可见,也与传说中的野人密切相关。

  根据当地老村民讲述,野人既有别于人类,也不同于熊。野人直立行走,两米多高,浑身是棕色带黑的毛,头和猴子的头相似,脚掌很大,约一尺多长,脚后履突出,脚趾又开,没有尾巴,其狂叫声震耳欲聋,让人心惊肉跳。野人与食畜野兽不同,在猎区动物时,能无伤口就能致畜死亡,并可以把完整的死畜不拖地搬运到几百米远的树林里,放在离地4米高的树叉上,经解剖发现死畜肉骨粉碎,就象被一个力量无比的拳头猛击致死,这绝不是人类常见的食肉野兽。这些有关野人的传说,给科考,探险者传递了野人大峡谷里有未知的高级灵长动物——“野人”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科考、探险价值。

  根据当地老村民讲述,野人既有别于人类,也不同于熊。野人直立行走,两米多高,浑身是棕色带黑的毛,头和猴子的头相似,脚掌很大,约一尺多长,脚后履突出,脚趾又开,没有尾巴,其狂叫声震耳欲聋,让人心惊肉跳。野人与食畜野兽不同,在猎区动物时,能无伤口就能致畜死亡,并可以把完整的死畜不拖地搬运到几百米远的树林里,放在离地4米高的树叉上,经解剖发现死畜肉骨粉碎,就象被一个力量无比的拳头猛击致死,这绝不是人类常见的食肉野兽。这些有关野人的传说,给科考,探险者传递了野人大峡谷里有未知的高级灵长动物——“野人”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科考、探险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3 |

棒托寺

  棒托寺坐落在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则曲河畔,距县城32公里。

  棒托寺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顾名思义寺庙周围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古刹经幡猎猎,香客络绎不绝。寺庙背靠瞻巴拉山,面对象山和大渡河支流则曲河。眺望象山伸出长鼻畅饮则曲渡河水,把河流弯曲成“U”字形,妙不可言。瞻巴拉山像一尊神佛塑像巍然屹立,著名的佛教密宗修行圣地密咒修行洞、仙人洞、格萨尔修行洞、喜瓦拉传承修行洞,吉祥八宝物、转王七宝分布其中。传说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一位圣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修行成佛。

  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10229.4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寺庙僧侣200余,均信奉红教、觉囊教,庙旁伏卧名扬海内外的石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据史料记载,石刻大藏经从明正统年始由60余名石匠辛勤镌刻达9年而成,大藏经高9.7米、长46米、宽13米,占地598平方米,是国内外稀有的石刻佛堂和藏学经典,也是最完整的一部石刻大藏经,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2001年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大藏经周围以500年历史的降魔塔为中心,点缀着“万佛塔”、“尊胜塔”、“菩提 塔”、“胜乐塔”、“多闻塔”、“仙人塔”、“长寿塔”、“时轮塔”、“伏魔塔”等32座塔,有的塔高达42米,有的则只有6米高,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塔错落其间。塔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几千尊菩萨,绘有几万幅各种佛像画,尊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塔林东侧有一菩提小塔,高6米,塔基周长12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该寺的活佛介绍,每逢吉日或藏历十、十五日,塔内会传出朗朗的诵经声和各种美妙的法器声。因此,僧侣、香客择时前去聆听,人人以闻为荣。

  历史悠久的棒托寺以其壮丽的庙宇、稀世的石刻大藏经、壮观的塔群及周围秀美的山水傲居于青藏高原一隅,堪称是藏文化的一朵奇葩。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2 |

错尔基寺院

错尔基寺院位于壤塘县中壤塘乡。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省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藏式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公元1054年)。初为本教寺院,于“灭本兴佛”中改为觉囊派寺院。寺中建筑群中保存完好的四座建筑,分别建于元、明、清。四座建筑皆座北向南,石木结构,平顶式,共三层。横梁平托。其中历代活佛住宅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即该寺改奉藏传佛教当年。占地125平方米,门厅内壁有明代早、晚期,清代中期壁画31平方米。画工精湛,具极高艺术价值。寺中孔玛尔庙建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单体建筑,占地423平方米,在底层建筑四壁及木壁板上保存有大量清代早期壁画,色彩浓艳,柱枋上纹饰雕刻精美。康萨庙及经堂建于清代,其中大经堂建于清代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面积495平方米。其内柱上端及雀替供上之佛像及花鸟雕刻,涂饰金粉,富丽堂皇,艺术价值较高。    此外,寺内保存有数百幅元、明、清、民国以及现代绘制的唐卡画,大量明清时用金、银书写的佛经,唐宋以来的佛像、法器,以及宝石镀银的高僧灵塔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4:43 |

棒托寺喇嘛塔及石经

  棒托寺喇嘛塔及石经位于壤塘县茸木达乡东北1公里处的青山绿水间。表面上看它仅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小庙宇,可这里因古刹四周堆放着50万片大大小小的石刻佛经而早已闻名遐迩。它以规模宏大的石刻佛经堆和巍峨壮观的大佛塔群而著称。为宁玛派寺院,建于元代,现存明、清时期塔群及石经一处。塔群共39座,分别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 1618年)、清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年)、清宣统二年(公元 1910年)及现代,塔内有明代以后的大量佛经故事壁画,塔群分布于长46.5米、宽25米面积内。   

  该塔群在历史上与西藏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齐名,并称藏区三大塔群。   

  塔群中部有保存完好的明清藏文石经,气势雄伟,巍巍壮观。其规模在全国藏区亦属罕见。石经用不规则片石两面镌刻,总数50万余片,堆放于长46米、宽16米、高9.2米范围内,并按经文顺序整齐叠放。其中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刻的《嘎木绒》经置于中部,历时8年。由寺中僧人仁清达尔基所刻《甘珠尔经》,绕外围一周堆放。   

  该石经据考为世界之最,墙面上有众多窗口,每个窗口中都有醒目的石经目录以及观世音、金刚手、文殊、莲花生等石雕神佛像与佛塔、八宝吉祥图、六字真言等精美的宗教艺术品。整个石经都是在不规则的石板上用藏文印刷体精心镌刻而成,文字清晰,工艺精湛,刀法娴熟。如此庞大的石经,有共性,有个性,浑然一体,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的确是举世罕见,堪称川西北高原上的一大奇景。     棒托古刹浩大的石经工程,仅露出地表的墙就长15米,宽12米,高9米许,是阿坝州乃至四川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石经墙,不仅在藏区实属罕见,就是在我国现今发现的7处石经堆中,它也是名列榜首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藏学、民族学、艺术家等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者也常来此考察、研究,无不为之啧啧称奇。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