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166|评论: 58

[绝对必看]峨眉山市百科全贴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6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峨眉山市概况

450×301

    峨眉山市位于乐山以西的四川盆地边缘,为省直辖的县级市,面积1151.4平方公里,人口43.5万。全市辖绥山等12镇、龙门等6乡,市政府绥山镇。

    该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原地区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平地拔起,垂直高差大,立体气候差异明显,海拔2600米以上山地一月平均气温零下5度,七月平均气温13度。峨眉山区为国内著名的避暑休闲胜地。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对峨眉山情有独钟的唐代诗人李白,远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写下了对峨眉山的深爱。宋代诗人范成大更是把对峨眉山的赞美推向了极至,他在诗中写到:“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明代诗人周洪谟写下:“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也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峨眉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古“天府之国”的四大风景名胜之一,享誉国内外。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

    峨眉山在中国各大名山中具有独特的优点――“雄、秀”兼备。雄是指其山体的巨大,全山总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千岩万壑,云蒸霞蔚。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下的平原地区海拔400余米,相对高差在2600米以上,大大超过了久享盛誉的五岳和黄山、庐山、雁荡山等国内旅游名山。在登山公路和索道未建成时,登顶的石径长达60余公里,登顶的游人和香客须路跋涉数日以至十数日。人在山间,只觉到处峰起去涌,苍茫如海。秀是指其宁静、深沉的迷人风采。

    从晋代开始,峨眉山一直为佛教普贤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文化史。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雄伟的山体景观、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巧妙地融合为一幅幅美景,一个个奇观,“峨眉十景”,四季风光,给人以种种美感和美的享受,构成了峨眉山独有的“雄、秀、险、神、奇、幻”六大特色。

    特殊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气候类型,使得峨眉山地区远离尘世,自然资源保存良好。山间野生动物种类丰富。类型齐全,区系复杂,具有模式种多、古老物种多、东洋区系多、珍稀物种多的物点。据统计,全山共有动物2300多种,其中珍稀特产及经济种类有27种:鸟类有265种,占四川全省总数的43;昆虫保有268种,其中属峨眉山特有种的达53种,英雄金凤蝶和中华枯叶蝶为稀世之琴。四川省的两栖动物名列全国之首,而峨眉山保有的品种就占全省的37。小熊猫、苏门羚、蜂鹰、凤头鹰、白鹇、大鲵、山溪鲵、环毛蚓等动物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迷人风采。崇山峻岭名得自《水经注》所引用的《益州记》中描写峨眉风光的句子:“秋日清澄,望见两山对峙如峨眉焉”。而“峨眉”正是《诗经》中形容女子秀眉的用语。隐隐浮现于去海之上的如黛青山、漫山遍野的葱茏植被、山间无数的溪涧潭瀑,峨眉之秀,秀在其骨,秀在其神。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5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地理

500×300

    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海拔在386至3099米之间,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8.7%,平坝区占总面积的20.4%,丘陵占总面积的20.9%。

500×300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对峨眉山情有独钟的唐代诗人李白,远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写下了对峨眉山的深爱。宋代诗人范成大更是把对峨眉山的赞美推向了极至,他在诗中写到:“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明代诗人周洪谟写下:“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也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峨眉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古“天府之国”的四大风景名胜之一,享誉国内外。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

    峨眉山在中国各大名山中具有独特的优点——“雄、秀”兼备。雄是指其山体的巨大,全山总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千岩万壑,云蒸霞蔚。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下的平原地区海拔400余米,相对高差在2600米以上,大大超过了久享盛誉的五岳和黄山、庐山、雁荡山等国内旅游名山。在登山公路和索道未建成时,登顶的石径长达60余公里,登顶的游人和香客须路跋涉数日以至十数日。人在山间,只觉到处峰起去涌,苍茫如海。秀是指其宁静、深沉的迷人风采。

    峨眉山千姿百态,东部低山,势若锦屏;中部群峰耸峙,如笋如莲,如诗如画;西部山势巍峨,雄伟壮观。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金顶海拔3077-3099米,三峰并峙,绝壁凌空,刚劲挺拔,“高凌五岳,秀甲九州”。俯瞰峨眉山,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山静云动,仪态万方,多姿多彩,飘逸神奇。游客人峨眉山,有如在画中游,感觉到一种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仿佛超然于尘世之外,身心俱净化澄澈。难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称赞峨眉山“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一山而具“五种美感”: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听觉美、意境美。美的事物和美的自然,带来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从晋代开始,峨眉山一直为佛教普贤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文化史。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雄伟的山体景观、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巧妙地融合为一幅幅美景,一个个奇观,“峨眉十景”,四季风光,给人以种种美感和美的享受,构成了峨眉山独有的“雄、秀、险、神、奇、幻”六大特色。

500×300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对峨眉山情有独钟的唐代诗人李白,远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写下了对峨眉山的深爱。宋代诗人范成大更是把对峨眉山的赞美推向了极至,他在诗中写到:“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明代诗人周洪谟写下:“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也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峨眉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古“天府之国”的四大风景名胜之一,享誉国内外。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

    峨眉山在中国各大名山中具有独特的优点——“雄、秀”兼备。雄是指其山体的巨大,全山总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千岩万壑,云蒸霞蔚。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下的平原地区海拔400余米,相对高差在2600米以上,大大超过了久享盛誉的五岳和黄山、庐山、雁荡山等国内旅游名山。在登山公路和索道未建成时,登顶的石径长达60余公里,登顶的游人和香客须路跋涉数日以至十数日。人在山间,只觉到处峰起去涌,苍茫如海。秀是指其宁静、深沉的迷人风采。

    峨眉山千姿百态,东部低山,势若锦屏;中部群峰耸峙,如笋如莲,如诗如画;西部山势巍峨,雄伟壮观。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金顶海拔3077-3099米,三峰并峙,绝壁凌空,刚劲挺拔,“高凌五岳,秀甲九州”。俯瞰峨眉山,气势雄伟而景色秀丽,山静云动,仪态万方,多姿多彩,飘逸神奇。游客人峨眉山,有如在画中游,感觉到一种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仿佛超然于尘世之外,身心俱净化澄澈。难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称赞峨眉山“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一山而具“五种美感”: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听觉美、意境美。美的事物和美的自然,带来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从晋代开始,峨眉山一直为佛教普贤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文化史。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雄伟的山体景观、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巧妙地融合为一幅幅美景,一个个奇观,“峨眉十景”,四季风光,给人以种种美感和美的享受,构成了峨眉山独有的“雄、秀、险、神、奇、幻”六大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状况

450×300

    总人口41.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2万人,农业人口29.71万人

314×240

    峨眉山市属于少数民族杂散聚居地区,主要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衣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傣族、畲族、纳西族、羌族、锡伯族十七个少数民族,2000余人。除绥山镇附近一个村有 200多回民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杂居。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之由来

峨眉山市以地处峨眉山麓而得名。

    400×250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土产特产

峨眉黄柏

    以树皮、根皮入药,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多用于热痢、肠炎、肝炎黄疸、腿膝软、小便短赤涩痛等病症;又可用于热毒疮痈、皮肤湿疹及耳内流脓等;还有类似黄连的广谱抗菌、降压有利胆的作用。《珍珠囊》概括了它的功效,认为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二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本草纲目》认为可“治口舌生疮”。 这种药材以皮细、肉实,水浸湿后粘性尹强为上品;以皮粗体脆,少粘性,色淡为次品。 峨眉黄柏属芸香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0-20米。树皮暗灰棕色,比较薄,内层黄色,质坚硬,带有粘性。小枝紫褐色,光滑无毛。叶片对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矩圆诽谤披针形至矩圆状卵形,顶端长而渐尖。花单性,夏季开花。浆果球形。

茶叶

   

    山高出好茶,峨眉山的中低部是著名绿茶“竹叶青”和“峨蕊”的主产区。其中,竹叶青采摘于清明以前,扁平翠绿,酷似杭州龙井,而风味又别有不同。据说竹叶青的创制者是万年寺的觉空和尚,其命名者则是陈毅元帅。

    到峨嵋的游客在春夏之间可选购应时新茶,为防误购往年陈茶,最好在有冲沏条件的地方就地品饮之后,再行决定。山道两侧及峨嵋市区内均有一些茶叶专卖店。

冬虫夏草

    东虫下草是峨眉山极名贵的中药材,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珍品,用作滋补强身。 自古冬虫夏草被当作是一种奇异的药物。在清代,有人误认为它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甚至说它如果不采集,冬天又会再变成虫。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其实是一种虫生菌,低等寄生菌类植物,属麦角科。这种虫草真菌,冬天寄生在鳞翅类昆虫--生活在高山上的蛾类、蜂类的幼虫、蛹或成虫体上,侵入它们的体内,吸取养料,待菌丝逐渐延充满了虫体,幼虫就僵硬而死,到夏季,真夏季,真菌孢子在死虫体内繁殖,从虫的头顶上长出带有一个棍棒形状的子实体(菌座),这种是虫草。虫草也因而得名。

    峨眉山是虫草产地,较阿坝、甘孜虫草产地化雪早,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即可挖取。中医以干燥中心体和相连的子实体入药。虫草形态和阿坝、甘孜两面三刀地所产也有差异。虫体较大,形状如蚕,古称'雪蚕',体长4-6厘米,外表灰白色,上有环纹;全身有足八对,以中部四对最明显。质光顾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白色微带黄。子实体细长,深棕色至棕褐色,呈圆柱开,一般比虫体长,顶部有稍膨大的孢子。本品以外色黄亮,内色白,丰满肥大为佳。

    草性温,味甘、气香,功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主治虚劳咳血,阳痿遗精,腰漆酸痛等症。据报道,它还有搞癌作用。 峨眉山药用植物之多,品种珍奇,验方丰富,研究历史悠久,引起了中外有关学者的关注,早在19世纪初,就有不少外国学者来山考察和采集标本。特别是1981年以来,来自美洲、欧洲东南亚各国的传统医学考察团、医师中医药学访问团、药草栽培访问团、药膳研究会访华团等50多批。峨眉山的中药学者也参加四川省生药考察团赴日本考察,由我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香港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式载有峨眉山1200多种药物的巨著《中国本草图录》用英文、日文、韩文等向世界广为发行,促进峨眉山的丰富药物资源和广泛运用的经验渗入了中外文化交流。 这绿每里珍藏的瑰宝,闪耀出璀璨的光彩。

峨眉山“独蒜”

    乐山峨眉山种植大蒜的历史悠久,早就享有“三江九叶灵芝草”之美称。主要产地在峨眉山山麓、沿峨眉山及周边地区为最,其蒜苗、蒜苔、蒜砣(蒜头)的质量也最好。

    独蒜是大蒜的一个品种,系葱属百合科二年生宿根草本栽培植物,属香辛类蔬菜。叶狭长而扁平,叶面较小而直立。幼时多层套叠包裹形成假茎,呈淡绿色,肉厚。长大,叶片逐渐增加,叶梢也随之加粗,呈淡绿色,表面蜡粉状,自茎盘中尖抽生的花茎,俗称“蒜苔”。蒜苔顶端有花序,花形成小鳞茎,称“蒜珠”,可供毓用。地下鳞茎,称“蒜砣”,有灰白色的膜被包裹着,内有小鳞茎数瓣,称“蒜瓣”,是供食用的主要部分。峨眉山“独蒜”,其特征是鳞茎只有一个,个大,色白,肉厚,其瓣有青紫色皮包裹的特点是与其他地方独蒜的主要特征。

  独蒜在整个生长期间的各个组织都可食用。其蒜苗、蒜苔炒腊肉、烧猪肉均为宴席上的佳肴。蒜砣(亦称蒜头)采用蜜饯加工法可为甜蒜头,入酱为酱蒜头。入盐水为咸、酸蒜头。蒜头含有大蒜素,可供药用。它能散寒化湿、杀虫解毒。《尔雅正义》:“帝登嵩山,遭获芋毒,将死,得蒜啮食及解。”蒜叶,为叶蛊要药。李延寿《南史》:“李道念病已五年。吴郡太守褚澄诊之。曰:‘非冷非热,当是食白瀹鸡子过多也。取蒜一升煮食,吐出一物涎裹,视之乃鸡雏,翅足俱全。澄曰:‘未尽也“。更吐之,凡十二枚而愈。”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佗常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魏志》及《本草》均作蒜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又如夏子益《奇疾方》说:“人头面上有光,他人手近之如火炽者,此中蛊也。用蒜汁半两,和酒服之,当吐出如蛇状。”

  科学研究出大蒜含丰富的锗,可阻止癌细胞的扩散。和其它蔬果比,含丰富的硒,实验中人体有足够的硒可降低肿瘤的发生。故每天食用一些大蒜,有助于防治癌症。大蒜亦有降低胆固醇、抗血小板凝结、降血压、降血糖、可促进身体循环、食欲增加、进而增强体力,亦可安定精神、缓解工作压力所造成的紧张、可使皮肤气血循环好,而使肌肤红润,冬天时亦可煮些大蒜汁入浴缸中泡澡,效果更佳。

  峨眉山“独蒜”引峨眉山山泉浇灌,峨眉山土地肥沃,施以牲畜肥料,无需施加任何化肥,峨眉山“独蒜”具有良好的抗病虫性,无需喷洒农药,保证了峨眉山“独蒜”纯天然的特点,加上峨眉山独特的气候环境,最适宜“独蒜”的生长,也形成了峨眉山“独蒜”个大、肉厚、纯天然、无污染的品质。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山市旅游资源概况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 仙山佛国 ”、“ 植物王国 ” 、“ 动物乐园 ”、“ 地质博物馆 ”等,素有“ 峨眉天下秀 ”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 天下名山 ”。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其主要特色为:

  绚丽的自然风光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 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 金顶祥光 ”、“ 象池月夜 ”、“ 九老仙府 ”、“ 洪椿晓雨 、“ 白水秋风 ”、“ 双桥清音 ”、“ 大坪霁雪 ”、“ 灵岩叠翠 ”、“ 罗峰晴云 ”、“ 圣积晚种 ”。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 一览众山小 ” 之感慨。

 

  悠久的佛教文化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寺庙中的佛教造像 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这些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顶祥光

层岩削壁跨千里,坐镇西南势独雄。
元气昆仑磅礴外,祥光隐现有无中。
珠璎宝佛留金相,金碧楼台依半空。
纵是蓬莱并弱水,消虚难与此相同。

  明人方孝孺的《宿峰顶次济定韵》一诗描绘了金顶绝色。人们常说:“到峨眉山不到金顶等于没有到峨眉山。”认为,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冠的“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的精灵。“金顶祥光”包括四大奇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它们自古为世人所神往、迷恋。

  云 海

  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冉冉升起,顷刻,茫茫苍苍的云海,雪白的绒毯一般平展展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涯,似在安息、酣睡。有时,地平线上是云,天空中也是云,人站在两层云之间,极有飘飘欲仙的感受。南宋范成大把云海称为:兜罗绵世界。(兜罗:梵语,树名,它所生的絮名兜罗绵),佛家叫作“银色世界”。作为峨眉山的代称,如同五台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华山叫“幽冥世界”。
  
  山风乍起时,云海飘散而去,群峰众岭变变成一座座小岛;云海汇聚过来,千山万壑被掩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雄伟。风紧时,云海忽而疾驰,翻滚、忽而飘逸、舒展,似天马行空,似大海扬波,似雪球滚地。最壮观的是,偶尔云海中激起无数蘑菇状的云柱,腾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来,瞬息化做谈谈的缕缕游云。此种蘑菇云极难见到。范成大有诗惊叹这幻变的云海:“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兢。天容野色倏开闭,惨淡变化天灵。”

  日 出
  
  金顶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东方,墨紫黑紫的太空,天地一色,逐渐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托着三两杂金色镶边的彩云,预示着一个辉煌的白昼即将降临。彩云下,空旷的紫蓝色的天幕上,一刹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注弧、半圆;变成桔红、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嵌在天边。
  
  日出因气象条件和季节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差异极大。天气晴朗时,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可观赏到壮丽日出的全过程;或天边有云气,待见日出时,已是脱离地平线的一轮红日,或云层弥漫,则有时仅能看到朝霞、云海。
  
  伴随着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从头至脚逐渐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现出它全部的秀美身姿。此时此刻,天上地下变成金色的世界,象征着“早晨是黄金”之意。
  
  “不陟高寒处,安知天地宽”。
  
  在日出时的金顶,可看到更上阔的天地:东面千山万岭似一座座山水小盆景;峨眉平原的尽头,表衣江、大渡河似两条白练环绕,汇合于隐约可见的乐山城。东北和西面,晒金山、大小瓦屋山方正横卧;银装素裹的大雪山,起伏绵延,耸立于众山之上,在初升旭日晖映下,变化成一列粉红色的巨型缕花山石玉雕。

  佛 光
  
  谚云:“朝看西午看东”。看神奇的佛光,最佳时间是下午2——5时,最佳的地点是在睹光台、摄身岩。
  
  午后,摄身岩下,岩布满白蒙蒙的云层,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约一二米大小,中央虚明如镜。金顶欢声雷动。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现自己的身影,犹如面对明镜,举手投脚,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自见已影。不见旁人。清人丁文灿在《看见佛光》一诗中,云:“云成五色现厅光,形似民珠不可方,更有一桩奇异中,人人影在简中藏。”这种佛光名“摄身光”。范成大在《光相》诗中歌曰:

      重轮叠影印岩腹,非烟非雾非丹青。
      我与化中人共住,镜光觌面交相显。
  
  谭钟岳诗云:

      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
      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佛光因色调、形状、大小的不同,有各种不同名称的佛光,如有水光、壁支光、童子光、金桥、清现、反现、大现、小现等等。
  
  佛光,佛家说是普贤菩萨向凡夫俗子显露真容,随缘应化,故又称“光相”。实际上,佛光是和种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作用而形成的。中国科学家命名为“峨眉宝光”。据载,峨眉山佛光每月均有出现,夏天和初冬出现的次数最多,最多时全年可见一百次左右。

  圣 灯
  
  金顶无月的黑夜,摄身岩下夜色沉沉,有时忽见一光如萤,继而数点,渐至无数,在黑暗的山谷飘忽不定。佛家称它的“圣灯”,又名“神灯”,说飘浮的神灯是“万盏明灯朝普贤”。
  
  明代万历年间,嘉定知州袁子让在《游大峨山记》一文中记述了他所见:“及时薄暮,一僧果语‘空中灯现’。予急出现之,隐隐有一两点,如星飞在岩壑上下间。有顷,分为数十;有顷,渐分为数百;往来楼台栏之中;移时而散,竟不知何物。”释心诚《圣灯》诗云:“飞自峭崖东,飘来点点红。回翔分远近,掩映入空蒙。焰冷千年火,光摇半壁风。夜深人静后,挂满梵王宫。”明人尹伸《圣灯》诗亦云:“旷望不辞夜,灯从上界传。流光时渡壑,焰影欲连天。只评繁星坠,还从法力圆。迷云开暗谷,处处见金仙。”
  
  据科学家初步考察,“圣灯”是一种物理现象。一说是磷火,是含磷气氢和朕磷的作用,联磷的自然,激起磷化氢的它燃;一说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的真菌,遇雨后而发光。可惜的是60年代以来,已难见到这种神奇的“圣灯。”据金顶仁开和尚所述:1982年8月一天的半夜,满天星斗,摄身岩半腰一层薄薄的云忽见去层中早冒出一杂蓝绿的光点,约有拳头大,冒出后,迎面一射,迅速消失;接看第二朵光点冒出,一射,又消灭了……。如此冒出约有三四十个光点。最后一朵光点,周围还伴着三五朵小火花。
  
  这种神异的光象及其逐渐消失的原因,尚待科学家们去进一步探索。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椿晓雨

  以清幽静雅取胜的洪椿坪,座落在中山群峰环抱之中。坪上,云雾丰盛,古木葱茏,山鸟长吟,涛声殷殷。清代年间,释永宣朝拜到此,以《洪椿坪》为题写道:“穿萝觅径入椿坪,楼殿层层鹤篆清。因共雨花看贝叶,漫随山色听溪声。”

  洪椿坪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千佛禅院,以寺外有三株洪椿古树而得名。寺中一联中说:“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典出自《庄子?逍遥游》。是以“大椿”来比喻洪椿树的古老和寺庙的历史悠久。春夏雨后初霁的早晨,山野空气格外清新,微带凉意;寺宇庭院一尘不染,整洁雅致。

  此时,山林中,石坪上,庭院里,落起霏霏“晓雨”。这“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空空??,楼阁、殿字、花木,山石、游人、影壁和壁上“洪椿晓雨”四个大字,以及庭院右侧的林森小院,一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虚无飘渺的朦胧美。游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仿佛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却顿感清凉和舒适。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忘尘虑”匾额、“锡飞常近 鹤,杯度不惊鸥”联;乾隆乙丑(公元1745年),乾隆皇帝题赠“洗钵泉和暖,焚香晓更清”联;民国28年(1939年)7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洪椿坪避暑期间,题赠“护国佑民” 、“大雄宝殿”匾额和“洪椿坪”寺额,至今仍存。

  第一重大殿的门楣两侧,为清末四川什邡名士冯庆樾撰的“双百字联”(全文见峨眉山志《艺文》篇),其中“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锦,夜月舒练”数句,描述的即是“洪椿晓雨”等洪椿坪诸景色。

  寺外山崖上的两株洪椿古树,一株仅存下段,枯而不朽,常被人视为“神树”;一株漂浮在“晓雨”的空朦里,树影婆娑,似灰绿的云团,似层叠的浅山。雨因树更奇,树因雨更妙。

  所谓“晓雨”,科学家解释是雨后初晴时,山林中饱和的湿度,经过凉夜的冷却而蒸发不散的大气。

  “山行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代大诗人、山水画大师王维《山中》的这一佳句,再现了“洪椿晓雨”的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象池夜月

峨眉山月,自古留名。观月的最佳地方是报国寺、萝峰顶、万年寺、仙峰寺和洗象池等地,赏月的最佳时令是在秋天。历代文人雅士不乏吟咏峨眉月的诗句,如:“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眉半轮月”(陆游);“愁中巫峡暮云合,望里峨眉秋月斜”(王士祯);“飞来一片月,相忆卷帘看”(朱彝尊);“佛灯寒照寂无声,云翠四围山吐月”(刘豫波)。而“象池夜月”是峨眉十景中最富感情色彩的一景。
   
  据民国36年(1937)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黄大受的《峨眉风光》一书部析:“峨眉山看月最好的地方是洗象池,因为洗象池上去还有山,背后也是山,只有前面开阔,附近树木也多。金顶虽然高,可是没有陪衬,只是对天看月;洗象池以下,山峰重叠,树木太多,风光不及洗象池观月是十全十美。所以‘象池夜月’成了峨眉十景之一,有些和西湖的‘平湖秋月’比美呢!”。

  每当月夜,云收雾敛,遥天一碧,万山沉寂,秋风送爽,一轮明镜斜嵌在洁净无云的蓝空上,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树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月光透过茂密墨绿的丛林,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楼,沉浸在朦朦的月色里,肃穆,活静。月光下,古刹似一侧卧的大象头,蓝天映衬,剪影清晰:大殿似额头,两侧厢房似双耳,半月台下的钻天坡石阶,又好似拖长的象鼻,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皓月高悬,满天清晖,千山月色,柔和似水,游者似恍惚步入广寒天宫。“峨眉山上月,千里苦为看。……依旧峨眉山,明月照清彻。”明代文学家曹学 喜爱的是峨眉月。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安武,面对峨眉月,也感情激发的留下“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这诗情并茂的联语。
  
  “仙人骑象杳何之?胜迹空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清人谭钟岳《象池夜月》)。月移清天,六方小池内,一汪清泉,一轮明月恰好映在池中,两月相对,天上人间,浑然一体。传说诗仙李白死于“水中捞月”,这仅是传说故事,但他最爱月亮,特别是峨眉山月使他眷恋一生,情意相连却是真实的。诗人离开蜀地,辞亲远游,在平羌江上吟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的千古绝句;直到晚年流放归来,在异乡还吟诵着:“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并引亢高歌:“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关蜀僧晏入京》)

  每当月夜,云收雾敛,遥天一碧,万山沉寂,秋风送爽,一轮明镜斜嵌在洁净无云的蓝空上,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树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月光透过茂密墨绿的丛林,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楼,沉浸在朦朦的月色里,肃穆,活静。月光下,古刹似一侧卧的大象头,蓝天映衬,剪影清晰:大殿似额头,两侧厢房似双耳,半月台下的钻天坡石阶,又好似拖长的象鼻,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皓月高悬,满天清晖,千山月色,柔和似水,游者似恍惚步入广寒天宫。“峨眉山上月,千里苦为看。……依旧峨眉山,明月照清彻。”明代文学家曹学 喜爱的是峨眉月。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安武,面对峨眉月,也感情激发的留下“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这诗情并茂的联语。
  
  “仙人骑象杳何之?胜迹空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清人谭钟岳《象池夜月》)。月移清天,六方小池内,一汪清泉,一轮明月恰好映在池中,两月相对,天上人间,浑然一体。传说诗仙李白死于“水中捞月”,这仅是传说故事,但他最爱月亮,特别是峨眉山月使他眷恋一生,情意相连却是真实的。诗人离开蜀地,辞亲远游,在平羌江上吟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的千古绝句;直到晚年流放归来,在异乡还吟诵着:“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并引亢高歌:“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关蜀僧晏入京》)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秋风

  万年寺,晋时名普贤寺,唐改为白水寺,宋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年间又改名圣寿万年寺。“白水为万年寺的代称。“寺幽名白水,金碧绚中天。池面临三四,峰头对百千。”(方孝孺《白水寺》)寺内一池,名白水池,传为、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处。李白在《听蜀僧浚弹琴》诗中云:“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池内蛙鸣如琴,民间传说是蛙学得僧浚弹琴的高手妙法。万年寺的山景四季宜人,尤其是在秋天。每逢金秋,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顶三峰已初飘白雪,而位于中山地区的万年古刹,正处在一年中的黄金季节。
  
  在白水池畔四望,秋高气爽,蓝空分外明净,高远,辽阔。缕缕白云缠绕着寺后陡峭的观心坡,坡上绿叶、黄叶、红叶相间,与蓝天共一色。秋风吹拂着峰峦,摇撼着丛林,发出声声呼啸,片片橙红的枫叶在空中随风飞舞。应和着秋风,横穿古寺而过的涧溪潺潺低吟。流水,秋风,树涛,强声低音交错,如同一曲浑厚深沉而流畅自如的森林交响曲,为飘飘红叶伴舞。清人刘儒在《大峨山》一诗中不忘赞美秋景:“天下峨眉秀,乘云结胜游。龙吟千涧雨,树点万峰秋。”
  
  留存在古寺的诗文楹联碑刻,对万年寺秋色格外有情,明方孝孺:“林放到池月,风吹入户云”的诗句。无名氏有:百里名山通梵唱,万年秋色助诗吟”的对联;当代遍能法师的联语:“自水秋风皆妙谛,琼楼玉宇不胜寒”,把万年寺秋景视作玄妙的境界。低首俯看白水池中,澄清的池水映着白云、青山的倒影。风平水静时,池中有山,山中有云, 云中有水,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云;秋风乍起时,吹皱一池清水,吹动一池白云。此时,神与物游,心随景色而物化。清人窦?在《万年寺》诗中感叹:“四围烟绕山腰寺,一面窗收谷口云。白夜试寻明月畔,此中清景评谁分。”古诗云:“三秋水净,白云轻飞;秋风号林,黄叶水。”这恰似“白水秋风”的题景诗。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桥清音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枢,与龙门洞素称“水胜双绝”。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 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绕洪椿坪而来,流经15公里,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绕万年寺而来,流经15公里,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滔滔白浪,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山水相连,红绿对比,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环境。园林学家称它是有声的诗,立体的画。
  
  牛心石黝黑光亮,凝聚着两亿多年的历史和生命,任其黑白二水汹涌拍击,仍巍然不动。
  
  惊涛拍石,发出阵阵的轰鸣,声传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弹奏,时而清越,时而深沉,时而激昂,任人领略“清音”之趣。
  
  惊涛拍石,激起飞花碎玉,洒珠喷雪,水面上一派似雾非雾的水珠,飞腾于空中,跌落在水里。阳光映射,双飞桥在水雾中恰似两道五色缤纷的彩虹。
  
  “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的联语,用传神之笔描绘出“双桥清音”的风韵。谭钟岳的纪游诗《双桥清音》云:“杰然高阁出清音,仿佛神仙下抚琴。试立双桥一倾耳,分明两水漱牛心。”近人林藜有诗赞道:“峨眉山水有清音,响彻双桥若瑟琴。黑白二江流不住,千年砥柱一牛心。”

  月朗风轻之夜,山色朦胧如黛,万籁俱静,唯有悠扬清越的水声回荡在无穷的空间。坐在水潭前的洗心台上,人们恍惚进入一个“清音”化的世界。静听清音,人的心灵因之而宁怡,而超脱,忘却自己的存在,仿佛自身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化作声声清音,萦绕于太空。明代嘉州名士安磐游览到此,流连忘返,写下《留别双飞》七绝一首:
 
      倒雨青霜透葛衣,
      鸟啼山瞑坐忘归。
      城南一枕松堂月,
      还借涛声入梦飞。
  
  在清音阁,可看到山光水色,闻到花草芬芳,听到流泉清音,触摸到亭台碑石。它集中了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使游者获得峨眉风光总体的审美感受。古今游人多称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老仙府

  “九老仙府”是仙峰寺与九老洞的统称。“寺号仙府,洞临九老;山迎佛顶,台接三皇。”仙峰寺的第一座大殿前石柱上的这一副楹联,概括了“九老仙府”的主要景点。对旅游者最有吸引力的,是离仙峰寺右侧0.5公里的九老洞,全称九老仙人洞。
  
  相传九老洞是仙人聚会的洞府,许多神仙故事,给它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奇色彩。洞位于仙峰寺右侧山腰,藤萝倒植,下临绝壁。洞口里“人”字形,高约4米。洞内黝黑阴森、湿润,能直立行走的通道有100多米,往前岔洞交错,深邃神秘,未探明前,人多不敢入内。
  
  明崇祯年间,少詹事兼韩林院侍读学士胡世安三次游历峨眉山后,在《登峨眉山道里记》一文中说:“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访广成子天皇真人游此,遇一叟洞外,询‘有侣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所谓九老,即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明清以来的峨游记,多有“烛独行三十余里,闻鸡犬鼓乐声,蝙蝠如鸦扑炬”的叙述,语多矛盾。近人林散之的《九老洞》诗写道:
  
      山雨不可晴,秋径没蒿莱。
      大坪何兀兀,九老尤奇哉。
      洞古潜蚊螭,风云时徘徊。
      松翠自波涛,半空起层台。
      此中有驯猿,时时清啸哀。
      老僧唤之来,饲之以青梅。
      相依两摩挲,情好如婴孩。
      我叹天地间,万物何相催。
      人与物无连,物与人何猜。

  并注:“九老洞多猿,时出没峰峦岩石间,老僧与之甚狎爱,它人不可近了。”

  九老洞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迷宫。1986年7月,经过四川省地质矿产局207地质队和有关专家联合进行科学考察后,才初步揭开了九老洞之谜。
  
  九老洞为峨眉山著名的岩溶洞穴,在长达1500多米向下延伸的通过内,有一个全封闭型的观赏空间,它首先呈现出的是多变的空间美。第一段为浅部,人可直立行走。它有比较宽大的厅堂,廊道式洞穴,如水晶洞、燕子洞;第二段为中部,开始出现岔洞,至此仅能行。这一段是九老洞的主体部分,多系网状交叉形的宫型洞穴,洞中有洞,洞下有洞,上下重叠,纵横交错,仅在洞穴交错处,形成较大的洞穴或竖井,如虎牙洞、石笋洞、迷宫洞。第三段为深部,主要是裂隙型洞穴,一条阴河时而沿裂隙渗出,时而蜿蜒隐入洞底。
  
  给人更多美感的,是洞壁和洞顶天然雕琢的岩溶造型,徇丽多姿,启发人们产生自由而丰富的愉快联想。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芽、石花等等,或如万剑悬垂,雨后春笋;或如巨型盆景,微型 石林;或如琪花蕙草、异兽珍禽;或如仙女下凡,和尚念经……俨然是一座古朴而新奇、典雅而森严的艺术宫殿,令人忽惊忽喜。
洞内蝙蝠倒挂,群燕飞扑,给这座地下迷宫增加了神秘感和生命活力。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坪霁雪

  大坪危耸于黑白二水之间,一峰突起。位于峨眉山的中部,左与华严顶、长老坪、息心所、观心坡诸山,比肩相望;右有天池、宝掌、玉女,呼应诸峰,四绕回环;中心顶鼎峙于前;九老洞屏临于后,海拔1450米。山势险峻,孤峰脊岭,仅东北两侧各有一陡坡上下,东面蛇倒退险,北面猴子坡高,悬崖绝壁,行者如走在刀背之上,罕见人迹。峰顶平坦,林木翁郁,云霞幻变。相传大坪有五厅:“猴回娘家”、“蛇不咬人”、“黑虎巡更”、“乌鸦清客”、“仙姑弹琴”(弹琴蛙)而自然景观还有一奇,即“大坪霁雪”,为峨眉山十景之胜。

  每年秋末,金顶开始飘雪;立冬一过,大大坪已是雪花满山飞舞,纷纷扬扬,一株株挺立的常绿乔木,如琼枝玉叶,白塔凌空。严冬时,峨眉山处处雪树冰花,全山宛似银色世界。吴祖光在《雾里峨眉》一文中评说:“雪景最大特点是白雪压在绿枝上。在别的地方的冬天,雪下只有枯萎了的枝条。”经过一冬雪花的浓妆淡抹,大坪和周围的群峰,变成洁白的一片净土。赵循伯的《峨眉山》一书描述大坪冬景时说:“冬季晴雪初霁,杉条掩盖,咸如瑶树琪花。仰视则九岭冈如屏风九叠,横遮天半;俯眺青莲、白云、宝掌、天池诸峰,玉琢银妆,弥望一白,备极幽峭精绝之胜”。
  
  晴雪初霁,伫立在大坪以上高海拔的山峰上,鸟瞰大坪是另一番“幽峭精绝”的冬景。大坪和环绕四周的群峰,组合成一朵庞大的雪莲花:大坪如同花芯,丛丛参天古树活象花蕊,周围的峰峦宛似一裂裂花瓣。这朵洁白的雪莲花,正展瓣吐蕊,盛开在峨眉山的腹部,盛开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冬阳下,白中泛红,湿润晶莹,冷艳妖娆。倘若在后山的霁雪亭,倚阑静观,举目回望,游者如同身处于雪莲花之中,飘然有羽化成仙之感。“大坪霁雪”凝聚着峨眉雪的形色美。宋代诗人白约在其《游峨杂咏》中叹日:岩静长留雪,山寒故放花。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岩叠翠

  灵岩寺遗址位于高桥左侧,距报国寺西南5公里,传为中印度僧人宝掌结茅处 。隋唐间创建。曾改名护国光林寺、会福寺。明洪武、永乐年间重建,仍名灵岩。明代是灵岩寺的鼎盛时期。谭钟岳的《峨眉图志》载:寺字四十八重,僧众千计,由山门至后殿有十余华里。其规模之宏大,僧侣之众多,香火之旺盛,在峨眉山寺宇中首屈一指,故有“九处过堂(吃斋饭),十处烧香,烧香要骑马”的说法。殿字重叠,密林掩映,丹岩凝翠,呈现出灵岩层层叠叠的雄峙壮观,“灵岩叠翠”便成为峨眉十景之胜。刘君泽在民国36年(1947年)出版的《峨眉伽蓝记》中,虽说“寺字四十八重,僧众千计,未免侈信”,但仍不能不承认:“峨眉高峰俯,临殿阙,叠叠青翠,秀丽庄严 ,丘陵拥卫,山溪龙蟠,乔木千章,森森环列,我选胜地首数灵岩也。”古刹历经兵烫和回 禄之苦,到20世纪60年代已全部毁坍。而“灵岩叠翠”的自然景色却依然如故,去灵岩,看 叠翠,仍有“仿翠摹青情不尽”的感受。
  灵岩地处峨眉金顶三峰的后山麓。在灵岩寺遗址上,向北眺望,迎面便是一幅万山重叠的天然图画。近处,青峰绵延起伏,茂林修竹,点缀其间;远处,万佛顶、千佛顶、金顶宛似座巨型翠屏横亘天际,气象雄伟,三峰挺拔而柔和的轮廓线十分清晰。重重叠叠的波峰,由低至高,由近至远,青青的山色由翠绿到黛青,到灰蓝,到灰白,层层深远开去,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的分界线,层次极为丰富,正如谭钟岳在另一首诗中写的:“灵岩翠秀耸高台,遥望天门跌荡开。”金顶三峰的景色多彩多变。初春时,山麓盛开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春意荡漾;山腰密叶繁枝,如正当盛夏;半山上片片泛黄的树叶,似带秋色;山顶却堆砌残雪,又象尚处在严冬的寒凉里。从山下观望峨峰三顶,有几处绝好的地方:在山东麓的连香坝,在低山的会灯寺,在中山的白龙洞古德林;但皆不如在灵岩遗址那样逼近、开阔,可从更深的层次上静观峨眉山另一美妙、奇幻的侧影,欣赏“叠”刚与柔、壮与秀相依互存的美,因而神思飘荡。明人章寓之的《游灵岩寺》道出这种心态:灵岩一径入青苍,雨后昙华隔水香。方外欲偷闲半日,绕廊翻觉觅诗忙。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萝峰晴云

  萝峰位于伏虎寺右侧,相距0.5公里,是伏虎山下一座小山峦。草丰竹秀、涧谷环流,古楠耸翠,曲径通幽。
  
  山峦上数百株古松奇枝异态,苍劲挺拔,是峨眉山上少见的松树聚生地。山风吹过,阵阵松涛回荡在山谷之间,颇有“松威”气势。夏季雨后初晴时,烟云从涧谷袅袅升起,或从蓝空缓缓飘过,从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变幻百出:有时朵朵白云从伏虎岭飘下,飘到萝峰顶上,飘到游人身旁,缠绕在松树之间,时而飞舞,轻游时而飘向岭下的峨眉平原,显示出峨眉云彩多变的流动美。云从石上起,泉从石下落。
  
  多少游山人,长啸倚山阁。
晓钟有云出,晚钟有云归。
游人应未惯,忽讶云生衣。
  
  明代文学家杨慎《归云阁》诗中所描绘的“云出云归”图,恰似萝峰睛云景象。归云阁即华严寺,已废,遗址距萝峰上行1.25 公里。
  
  萝峰晴云是美的,萝峰晴月也是美的,明月升到顶上时,蔚蓝色的天空,映衬着明月,看不出明月是嵌在蓝天上的,还是画在蓝天上的。月光照着松林,伴着松涛声,使人有一种洁净、清凉的快感。
  
  萝峰也是鸟瞰峨眉山平原的最佳所在。登峰远眺,峨眉平原的勃勃生机尽收眼底。当轻云从伏虎岭飘过萝峰,飘下峨眉平原时,游者身在云中,顿有天上人间之感。
  
  萝峰景色素为古人向往留恋。清代康熙年间,太史蒋超仰慕峨眉山,看中萝峰的晴云烟岚,日落月升,便住在萝峰下的罗峰庵里,夜以继日,以病弱之躯,草成一部较完整的《峨眉山之志》,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献。后蒋超也终老峨眉山。
  
  罗峰庵,又名罗峰禅院,是一座雅致的小庙,已于1987年6月重建。翠竹掩映,桢蔽楠日,绝尘脱俗。门联一副:“一尘不染三千界,万法皆空十二因。”庵后为新建的和尚塔林,墓塔林立,庄严肃穆。峨眉山的高僧大师门,都把萝峰视作他们园寂后的归宿圣洁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年寺

  万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创建于晋,称普贤寺,唐时改名白水寺,宋时为白水普贤寺。980年茂真禅师奉诏入朝,太宗命他回山重兴六大寺庙,并派遣大臣张仁赞,携带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铜像,运至万年寺供奉。1599失火 ,寺庙焚毁,仅存铜像未损。1600朝廷赐金修复,台泉和尚建造了无梁砖殿,1610七月竣工,正逢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即赐白水普贤寺为“圣寿万年寺”。明末三次遭火灾,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又毁又建。1946年万年寺又遭火劫,除无梁砖殿外,全部被焚。

  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愿楼、斋堂。这座山门、弥勒殿和里面的毗卢殿、般若堂,是1986年修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边的幽冥钟楼,右边的鼓楼长廊和围墙,成为峨眉山规模最大的寺庙。在国内有较大的名气,《中国名胜辞典》、《中国风景名胜辞典》及一些佛教书籍中都有记载。

  这第一座殿是弥勒殿,供弥勒佛,这尊弥勒佛是木雕金身。后殿供观音立像,亦为木雕金身。殿后坝子左边是毗卢殿,为法物流通处;右边般若堂,楼上为客房。上一个台阶即是有名的砖殿。此殿构造奇巧,是仿印度热那寺形式建筑,上为半球形的穹窿顶,四方和中央有五尊塔,前后还有四只鹿子,表示吉祥。下面为正方形,所谓“天圆地方”。殿高18.22米,长宽各16.02米,完全用砖砌成。殿前后有门对通,殿内顶部饰飞天藻井,四周有七层环形龛座,供小铁佛1080尊。这座建筑400年来,经历了5-7.9级的地震18次,而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砖殿里面供的是公元980年茂真和尚主持铸造的铜质普贤骑象。像通高7.85米,重62吨,比例匀称,造型生动,铸工精良,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铸造艺术的珍贵实物。

  右边这座楼叫“行愿楼”,楼上有三件宝:“佛牙”、“贝叶经”、“御印”。“佛牙”是明嘉靖年间锡兰(今斯里兰卡)友人所赠,长44公分,重6.5公斤,据鉴定为距今约六十万年的剑齿象化石;“贝叶经”为明嘉靖年间暹罗(今泰国)国王所赠,用梵文书写的《法华经》、“御印”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敕建砖殿时钦赐,上刻“普贤愿王之宝”,上方刻“大明万历”,左边刻“御题砖殿”,右边刻“国王所赠,用梵文书写的《法华经》。”御印“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建砖殿时钦赐,上刻”普贤愿王之宝“,上方刻”大明万历“,左边刻”御题砖殿“,右边刻”敕赐峨山”。

  巍峨宝殿内供阿弥陀佛铜像,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后殿为韦驮彩绘泥塑像。大雄宝殿内有三尊铜像,为“三身”佛,每尊高3.85米,铜铸敷金,嘉靖年间别传和尚筹铸。左右两厢供十八罗汉。

  万年寺还有一段光荣历史,那就是唐代开元年间,诗人李白来游峨眉山时,住在万年寺毗卢殿,尝听广浚和尚弹琴。后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为之纪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听琴处”。李白喜欢峨眉仙山尤喜峨眉山月,因此曾写下千古传颂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他下山后还写了一首《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万年寺的景致非常优美,特别是到了秋天,树叶泛红,倒映在白水池中,风起叶动,池里阵阵红波闪动,十分迷人。“白水秋风”为“峨眉山十景”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圣积晚钟

  

  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
  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清心。
  
  从清人谭钟岳这首《圣寺晚钟》诗,可看出该景观绝妙之处,不在古寺犹传圣积名,而在钟声入耳觉清心。清人王日曾在《巨钟》一诗中也咏赞这一钟声:“万金熔铸自何年?长作龙吟散晓烟。留镇山门开觉路,声声高澈大峨巅。”
  
  圣积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处,为入山第一大寺,环境幽古。寺外古黄桷树二株,围可数人合抱,从报国寺向此远望,两株黄桷似一大象。寺内文物众多,以普贤骑象铜像、八卦铜钟、铜塔等最著名。八卦铜钟原悬挂于寺内老宝楼上,又名圣积铜钟。铸于明代嘉靖年问,为别传禅师所募化。此钟铜质坚固,重达12500公斤,传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民间传说:当年,别传禅师募铸好铜钟后,悬挂于圣积寺钟楼上,嘱附弟子们:“我去外地云游,三天之后,尔等始可敲钟,切记!”谁知和尚离寺不久,一小沙弥急想聆听钟声,不顾师父的叮嘱,抡起钟锤便敲,“当”的一声,宏亮的钟声在空中回响,山谷齐鸣,越传越远,一直传到和尚的耳朵里。此时老和尚才走出30华里,一听钟声,神色大变,惋惜地说:“如果三天之后再敲钟,那钟声将会随我传到已走三天路程的地方啊。”
  
  僧人们对声如龙吟、入耳清心的铜钟,在敲打时间和方式上颇有考究。据民国24年(1935年)出版、赵循伯编撰的《峨眉山》载:“其钟每于废历(即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击法有‘慢十八、快十八’之分,随击随念钟偈,每四字一句,每四句一击,凡百余击始止(一说为一零八击),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五十秒。
  
  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传静夜时可声闻金顶。民国25年(1936 年)出版刘上熹的《峨眉导游详记》也说:每月朔望之头夜乃击之,一年之中仅叩二十四次。所谓晚钟者,因和尚于九点后执灯上楼,口诵经偈,俗云钟句子。初则念一句,则叩钟一 次,每句四字,念毕则叩,始缓叩,入后每字一叩,愈念速,则叩愈急。缓十八,急十八,叩至三遍,曰三叩,每叩须诵全文,三次叩钟,共有百零八捶。钟声异常宏壮。另载,晚钟每次叩108击与我国古代的物候历有关。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以每年12个月,24节气,与72候应相加,其总和正好是108。
  
  1959年,圣积寺废,钟搁置于道旁。1978年,峨眉山有关文化部门将铜钟迁移到报国寺对面的凤凰堡上,并建亭覆盖维护。凤凰堡上参天蔽日的苍杉翠柏,庄重典雅的八角攒尖钟亭,环绕四周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与古拙凝重的巨钟浑然一体,融和了自然美与人文美,不失为一大景观。好事者将前诗略加修改,以示其盛概:

              凤凰堡上柏森森,晚钟犹长作龙吟;
              纵说僧俗殊信仰,一样入耳觉心清。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仙峰寺

仙峰寺古名慈佛院,因寺后海拔1752米的仙峰岩高耸入云,云重雾浓,庙宇在雾中时隐时现,恍若仙 山琼楼,故改名仙峰寺。天顺初年(公元1328年)修建,又名天峰禅院或仙峰禅院。明万历四十年(公 元1612年)本炯禅师重建。明崇祯十六年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再度重建。它附近有全山最大的天然溶洞九老洞,所以本地山民也把这座寺庙直呼作“九老洞”。仙峰寺、九老洞,一寺一洞与周围山景融合在一起,成为“峨眉山十景”之一的“九老仙府”。

  寺宇建筑由仙皇台、弥勒殿、大雄殿、舍利宝殿、餐秀山房组合而成。为了抗御山风,寺宇屋面全为锡瓦、铝皮所盖,衬托于浓翠欲滴的苍藤古树之中,每当阳兴灿烂的日子,万绿丛中银光闪烁、十分壮观,故有“碧海圭玉”的称誉。

  弥勒殿,石柱重檐,上悬一额“仙峰禅林”为吴兴王震书。殿门有联二,其一:“寺号仙峰,洞邻九老;门迎佛顶,台栖三皇。”为清诗人卢廷栋撰联,鲜英书。另一联:“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净;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为清末诗人刘咸荥撰文并书。殿中一联:“万民有求,看涉水登山,到处不远千里;一生无偏,喜忘利思义,此中自锡百朋。”虽作者不详,但联文颇含立身处事的哲理,故人们抄录者不少。第三殿名舍利宝殿,亦名贝叶殿。殿中有舍利铜塔一座,为煅打部件级合而成,共七级,通高3.5米,通体敷金,光彩照人,塔中藏有上海龙华寺僧清福于1904年、1906年、1910年,三次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去锡兰取回佛骨舍利15枚,贝叶经3卷,玉佛5尊。以舍利3枚,贝叶经2卷留赠仙峰寺。寺僧海岸、海良特营造舍利殿、舍利塔予以珍藏。殿中有二联,概记其史要。

  其一:
  香火结前缘,不必航海梯山,自得西天真秘决;
  佛经留后果,从此赤文绿字,永作东土大乘禅。

  其二:
  九老烟霞,逍遥洞内;
  一藏经典,贮积楼中。

  寺内客堂陈有《九老图》、《万壑一钟图》大横披二轴,为清同治二年,日本画僧田宽、松涛所作。为中国水墨画中的大写意山水,宗法清初的“八大山人”,笔意高雅。寺左有九莲池,为清光绪二十七年凿岩而成。水清如鉴,清影照人。夏不盈溢,冬不结冰,为山中名泉之一。过九莲池,有女九老洞,传说古有九位老人隐迹洞中故名。洞下深谷水声汩汩为黑楷潭,乃山中黑龙江源头。

  寺后有棵连香树,树龄已550多年,树高26米,径围5.1米,集古树名木一身,实为它处难见。

  寺前不远有石亭名“仙皇台”,传为黄帝轩辕氏来山访道,在此遇天皇真人故名,亭后岩壁刻有“九老仙洞”,传说这里原有一洞与九老洞相通。天皇,为中国远古帝王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古有天皇、地皇、人皇。”故引台又称“三皇台”。

  寺宇建筑由仙皇台、弥勒殿、大雄殿、舍利宝殿、餐秀山房组合而成。为了抗御山风,寺宇屋面全为锡瓦、铝皮所盖,衬托于浓翠欲滴的苍藤古树之中,每当阳兴灿烂的日子,万绿丛中银光闪烁、十分壮观,故有“碧海圭玉”的称誉。

  弥勒殿,石柱重檐,上悬一额“仙峰禅林”为吴兴王震书。殿门有联二,其一:“寺号仙峰,洞邻九老;门迎佛顶,台栖三皇。”为清诗人卢廷栋撰联,鲜英书。另一联:“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净;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为清末诗人刘咸荥撰文并书。殿中一联:“万民有求,看涉水登山,到处不远千里;一生无偏,喜忘利思义,此中自锡百朋。”虽作者不详,但联文颇含立身处事的哲理,故人们抄录者不少。第三殿名舍利宝殿,亦名贝叶殿。殿中有舍利铜塔一座,为煅打部件级合而成,共七级,通高3.5米,通体敷金,光彩照人,塔中藏有上海龙华寺僧清福于1904年、1906年、1910年,三次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去锡兰取回佛骨舍利15枚,贝叶经3卷,玉佛5尊。以舍利3枚,贝叶经2卷留赠仙峰寺。寺僧海岸、海良特营造舍利殿、舍利塔予以珍藏。殿中有二联,概记其史要。

  其一:
  香火结前缘,不必航海梯山,自得西天真秘决;
  佛经留后果,从此赤文绿字,永作东土大乘禅。

  其二:
  九老烟霞,逍遥洞内;
  一藏经典,贮积楼中。

  寺内客堂陈有《九老图》、《万壑一钟图》大横披二轴,为清同治二年,日本画僧田宽、松涛所作。为中国水墨画中的大写意山水,宗法清初的“八大山人”,笔意高雅。寺左有九莲池,为清光绪二十七年凿岩而成。水清如鉴,清影照人。夏不盈溢,冬不结冰,为山中名泉之一。过九莲池,有女九老洞,传说古有九位老人隐迹洞中故名。洞下深谷水声汩汩为黑楷潭,乃山中黑龙江源头。

  寺后有棵连香树,树龄已550多年,树高26米,径围5.1米,集古树名木一身,实为它处难见。

  寺前不远有石亭名“仙皇台”,传为黄帝轩辕氏来山访道,在此遇天皇真人故名,亭后岩壁刻有“九老仙洞”,传说这里原有一洞与九老洞相通。天皇,为中国远古帝王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古有天皇、地皇、人皇。”故引台又称“三皇台”。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藏寺

  华藏寺始建于东汉,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元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佛殿,俗称铜殿。殿顶鎏金,又称金顶。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现在的金顶华藏寺,是1986年——1989年按原貌重建的。华藏寺侧为卧云庵,庵左为睹光台,可观看金顶四大奇观。“华藏寺”横匾为赵朴初书。第一殿为弥勒殿,内供弥勒穿金铜铸佛像,殿后中间有韦陀铜像一尊,殿左右为客堂。第二殿为大雄殿,两殿之间有宽阔的天井,两厢为祖堂、方丈室、厢房。

  第三殿为普贤殿(金殿),矗立在摄身岩畔,殿高15米,二重檐下有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金顶”横匾,殿前有月台,旁有现代名人撰书碑刻六通,两侧有回廊和通连大雄殿的廊梯,殿内供铜铸普贤骑象一尊。各殿匾联、佛像、法器、供器多为新制,明代金殿铜碑竖于弥勒殿内。三殿均在中轴线上,逐级上升,游人步人其中,登上金殿,有渐入天国之感。殿宇屋面为金黄色和铁灰色琉璃瓦,红墙朱柱,雕花彩绘,金碧辉煌。是峨眉山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伏虎寺

  晋时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南宋绍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仍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称虎溪禅林。明时建罗汉堂,塑500阿罗汉,技艺超绝,后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贯之和尚偕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额“伏虎寺”(今系补书)。计有殿宇13重,为山中大刹。光绪十年(1884年)僧静安继修。   

  1953年整修,1979年全面大修,1982年在寺内建塔亭一座,将原圣积寺“华严铜塔”移此。寺外有坊二:一名伏虎寺,一名布金林。廊桥三:虎浴、虎溪、虎啸。寺前曾有太湖庵、三一庵。后有香岩寺(西域香岩尊者居此)。左有龙神堂、无量殿,右有玉皇楼。上行至解脱桥,左径至新开寺(明万历三年大用和尚创建),附近曾有蟠龙寺(唐慧觉禅师开建)、罗汉寺、佛到寺(亦称不到寺)、铁峰庵。西南面至高桥,曾有灵岩寺。古籍载灵岩寺为宝掌禅师结庐旧址,历朝增葺,宋绍兴五年太尉王陵、汉州知州王陟施资重修,易名护国光林寺,元季毁。明初僧弘义、圆道重建,仍名灵岩。景泰间,僧宝峰增修三世佛殿,殿前为明王楼,东为伽蓝堂,西为祖师堂。成化乙酉(1465年)宪宗敕赐“会福寺”匾额。弘治间僧本印扩建。极盛时,有殿字48重,僧众千余,民间有“骑马烧香”之说。明末,大部毁于兵燹。上行曾有棋盘寺。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