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还算比较资深的网民,看到各级领导重视网络,重视网络舆情的新闻心里总是暖暖的。重庆市长重视网络舆情,并对批示和办理情况全程公开,除了是以实际行动重视网络民意,关切网络民声外,还是勇气与信心的体现。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已是有着近五亿网民,两亿多微博用户的互联网大国。很多老百姓已学会通过网络反映涉及自身利益的民生诉求,“上访不如上网”已成为很多人表达诉求的首选方式。不管重视与不重视,网络舆情就在哪儿!不管承认与不承认,网络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重视网络舆情是每一个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也是网络时代每一名领导干部必备的媒介素养! 但让人遗憾的是,不是所有地方的领导都像重庆市长一样重视网络,不是所有的领导当把网络舆情当回事。在实际工作,许多地方的单位和领导不愿、不敢面对网络媒体,在一些重特大网络事件的应对和处置中,对网络舆情不重视回应,甚至拒绝回应,丧失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今年8月,国新办领导在西安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说,“75%的网络舆论热点事件都是因为基层政府部门回应不及时造成的。”因此,加强网络知识学习,熟悉掌握和运用网络舆情应对技巧,是摆在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崭新课题,在这方面,重庆市的领导已走在了时代前面。 在今年2月19日的省部级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与利用。应该说,党和国家对网络宣传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地方,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偏差。有的地方领导不怎么重视网络工作,有的地方重视得不够,网上有负面时这项工作就重要,没有负面时就不重要。在面对网络负面消息时,一些地方不是想办法解决网络反映出的实在问题,而是到处找人删帖子;一些地方对负面消息置之不理,任其发酵;一些地方面对负面消息“手慌脚乱”,乱应对、乱表态,形成连锁反应。这些都是没有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具体体现。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和应对汹涌而至的网络舆情呢?重庆已作出了榜样,这是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但愿其它地方能够深入细致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