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剧博物馆开馆了
2013-1-5 9:24:22 新闻来源:重庆日报
http://t2.baidu.com/it/u=319574739,72688675&fm=23&gp=0.jpg http://t2.baidu.com/it/u=389506997,4050092787&fm=23&gp=0.jpg
http://pic.newssc.org/0/11/64/51/11645128_402113.jpg http://pic.newssc.org/0/11/64/51/11645129_553179.jpg
二两黄金绣成的戏服、60年前周恩来赠送的皮大衣……位于川剧艺术中心的重庆川剧博物馆日前对外免费开放,观众可一览川剧发展的前世今生。
二两黄金绣成一件戏服
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分为《艺苑奇葩》、《巴蜀沃土》、《川剧英华》、《巴渝风韵》4个展区,共展出图片500余张,实物近1000件。
展馆大厅设有一个金碧辉煌的明清古戏台,戏台为异地复建的文物,所有部件均为原件,戏台上的木雕被重新描上了金漆,金光闪烁,展现了戏台当年的繁华与荣耀。
令人惊叹的是,馆内还陈列了17件川剧戏服。其中有一件重达七八斤的黑蟒尤为惹眼。它以黑色丝绸为底,结合蜀绣和苏绣工艺,用纯金线在袍子上绣成五爪金龙等图案,看起来厚重典雅,气场十足。
在川剧里,黑蟒为朝廷大臣所穿服饰。这件黑蟒为市川剧院的“传家宝”,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绣制而成,所用黄金共计二两。近60年来,一代代的川剧名家,穿着它粉墨登场,为观众们带来一出出经典戏曲。
60年前的皮大衣
“馆内展出的近1000件实物,其中大部分都是川剧爱好者捐赠的。其中包括一件珍贵的皮大衣。”市川剧院副院长黄猛介绍。
1952年,时任市川剧院院长、着名川剧艺术家周慕莲带领演员走进北京中南海,演出川剧经典折子戏《乔老爷奇遇》。当时,北京天气寒冷,周慕莲穿得单薄,手脸冻得通红。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让秘书专程给周慕莲送来了一件黑色的皮大衣。
据黄猛介绍,博物馆设计布展期间,周慕莲的后人专程将这件珍贵的皮大衣捐赠给博物馆。
博物馆将会“唱”川戏
据了解,为了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川剧的魅力,重庆川剧博物馆正在增设互动设施。
据该馆负责人介绍,馆内将增设一块巨大的触摸屏,只要点击其上的剧目名称,上百出由着名川剧艺术家们演唱的经典戏曲将通过音响设备唱响。
博物馆展厅后方还将增设互动区,搭建一个巨大的老戏台。届时,观众们可以走上戏台,过把戏瘾。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张馨元)
一进博物馆 就有好戏看
川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共分上下两层,由《艺苑奇葩》、《巴蜀风韵》、《巴蜀沃土》、《川剧英华》四个部分组成。余毅告诉记者,川剧博物馆在设计上更多体现了互动性,以互动来将各种资料化的内容立体化。观众一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格按照川剧表演要求搭建的金殿。川剧的声腔、扮相、配乐都在里面有全方位的展现。而届时博物馆可能还将考虑让观众上台参与表演,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对川剧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
不要模特 只要衣架
川剧的服饰,是川剧的一大特点。由于川剧戏服设计复杂,余毅提出采用3D的手法,对戏服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立体的展现。在川剧博物馆中,一部分戏服不是挂在墙上的,而是通过穿衣架的方式立在博物馆的中心地带,“也就是说,观众可以360度全方位欣赏川剧戏服的每一个细节。”为何不把这些戏服穿在假模特身上?余毅解释,“这样可以强化我们需要展示的物品。”此外,为了节省空间,川剧的数十种戏帽,按照每一种戏帽代表的等级,进行了金字塔式的摆放。观众在参观的同时,也能对川剧里的各种角色谱系全方位的了解。
川剧的另一重要元素是脸谱,余毅透露,“我们将很多脸谱做成了立体的面具,看上去非常直观。”
博物馆也会“唱”川戏
在川剧博物馆中,高科技也无处不在。除了常见的电子书资料查询,川剧博物馆还准备了一个多媒体展厅,观众可以在这个多媒体展厅观看川剧博物馆制作的一些小型短片。此外,川剧博物馆还是一座会唱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川剧的一些经典选段,都将从隐藏在博物馆各个角落的高保真喇叭中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