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550|评论: 79

[原创]博士们,于丹错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北大清华有十名博士生联名抵制于丹,因为于丹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了庄子,写了一本书叫《庄子心得》,据看是十名博士生都觉得于丹对庄子的理解是错误的,怕于丹的书误人子弟,呵呵,剑客看得拍案大乐,终于知道了我们的教育已经毁掉了一代人。

坦率的讲,于丹在央视讲的庄子和论语我都看过一部分,而《论语》和《庄子》我都读过,虽然对于丹对孔子和庄子的理解不是100%的认同,但是,好歹那个口若悬河的女士让我很欣赏,我觉得她的理解绝大部分跟我原来的理解是合拍的,部分高妙处超出了我的理解启发了我,而很小部分经过考虑后觉得不敢苟同而已,但我从来没有觉得于丹“误导”了我,因为,同一件事物,真是人言人殊,大家的理解都不会百分之百的相同。《论语》、《庄子》、《道德经》、《三国》、《红楼》这类名著经典,从古到今,诠释本不计其数,有的释本连剑客这种读书不求甚解的人都看出了肯定的谬误,更别说专家学者。鲁迅先生不是说了吗,同一部红楼,不同的人看见了不同的侧面。这类书流传社会也有年了,没有见到我们的博士们出来抵制反对,哪怕是指出其谬误以正视听,偏偏一个于丹,怎么讲的东西就是流毒无穷了,怎么就误人子弟了?怎么就陷华夏的伟大文明于低俗不义了?我们社会上横行无忌的荒谬理论,伟大思想还少了吗,怎没见博士们出来说两句呢?

据言在于丹的签售活动上,一个男子脱去衣服(好像这个男子是黑有水平的高知哦),内衣T恤上写了“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字样,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的成了孔子和庄子的代表,当然加上他自己的意见,成了伟大的三个XXMY DOG!翻译过来就是“我的狗啊!”,你以为我连幼儿园英语都没毕业吗?

然后,我看到现在“学术界”(都不知哪些人组成的学术界)给于丹女士送了一个“学术超女”的美号,估计是想给个最流行的恶俗的名字来表达他们对于丹的不知哪儿钻出来的不可遏抑的愤怒,他们哪里知道,超女虽然恶俗,但也真出了些让专业人士大跌眼镜的人才,不信我们等着看,超女虽然多数昙花一现,但也会有成就远远超出一般庸俗的娱乐圈的音乐人长盛不衰,对于丹如此美誉,怕是有些人已经彻底的想错了,想歪了。

《论语》《庄子》是中华文明的圣典吗?我看不见得,也不过就是一部书而已,阐述了他们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供我们后人汲取文化养分,而他们写的时候用的是古文,跟我们的现代白话有了差距,要靠巨匠们去理解翻译过来给我们看,而翻译的过程就存在理解上的不同,哪个才是真理,谁说得清楚?而且就算百分之百的理解了孔、庄的原意,就不会“误人子弟”了吗?我们伟大的教育,何尝教过我们该如何坚持自己基本的文化人格?今天的社会,满目的不公和堂皇的谎言,理直气壮的欺骗,怎么没见北大清华的博士们群起而呼吁之呢?是不敢,还是已经丧失了根本的社会责任?

记得有个伟大的诗人给儿子说“汝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好精辟的训言,不知博士们是否看到过,细想过?在父母高价供养的书斋里读曰了(对不起,本来要写“迂”的,却没有川文化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写成yue比较好,如果你一不小心看成日,那不是我的本意),整天为了一点皮毛学术寻章摘句于典籍,沾沾自喜于论文,何曾把眼光放远一点,对创造力与学术差异存心何曾更宽容一点,争论何曾更理性一点!如果于丹的理解真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那么,英雄的博士高人们,读了二十多年书的博士们,请你们也出书或者文章对她大加批驳,以解救无知无识的小民于洗脑邪说,最好于丹的书一本都卖不出去,你们不但救民水火,书也卖得火,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甚至,出面公然挑战,当堂辩论,那也是我们当代文化界的盛事!你们敢吗?

  《论语》《庄子》,不是李白的《侠客行》,复杂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要误入歧途,就算是,或许也只有无知无识天真质朴,具备基本人格和道德力量的人能参透,高人们,误入歧途的可能性更大些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3-6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她说了她的认识,你有你的理解;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3-5 18:07
[em05] 真的,于丹的书已经误人子弟了,... [em03]

[原创]今日土门镇之二——当地官员的囗号

[原创]今日土门镇之二——当地官员的囗号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7-3-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一下:

博士们有说话的权力,所以他们说话没有错。

于丹有说话的权力,所以她说话也没有错。

假令博士们说话的权力变成了政策,把于丹的书给封了,那这个世界就又开始没规矩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庆祝剑客的帖子第一次没有审核就跑出来了,这表明剑客在与时俱进!

发表于 2007-3-6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splxy在2007-3-6 12:07:00的发言: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曉峰(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
  周韬(暨南大學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你们10个SB,才是真正在这里玩嘴皮子的家伙!!!

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

请问这句是什么意思,你TMD!狗蛋!

用云南方言讲是 :  一堆奋草!    (奋是个错别字,望博土们指正)[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7-3-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61.157.*.*)在2007-3-6 9:49:00的发言:

今日之鄙国,从没有信仰,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没有见到我们的博士高人们用传统文化拯救我们于水火,相反,无数的打着精英旗号的无良文人利用文化对公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戏弄。

于丹,解读孔子庄子的时候,有错误的地方,请用学术的方式来辩论,谩骂攻讦,只会让我鄙视!也许我等小民少见识,见到一个漂亮的厕所就以为是客厅,只是,如果有厕所都比你的客厅更漂亮是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你认真的建设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客厅了吗?还是一任它荒草满目犹如坟场?

今天的社会,满目的不公和堂皇的谎言,理直气壮的欺骗,怎么没见北大清华的博士们群起而呼吁之呢?是不敢,还是已经丧失了根本的社会责任?

 

英雄的博士高人们,读了二十多年书的博士们,请你们也出书或者文章对她大加批驳,以解救无知无识的小民于洗脑邪说,最好于丹的书一本都卖不出去,你们不但救民水火,书也卖得火,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甚至,出面公然挑战,当堂辩论,那也是我们当代文化界的盛事!你们敢吗?

是文人相轻还是冀希想靠打于丹让"博士"们出出名?  老百姓还是需要道德的啊!

[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7-3-6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真是好东西!!

看起来骂声和捧声一大片!

其实于丹和博士们已经双赢了!

向这些聪明人致敬!!

[em03]

对与错不重要,难得这么多人还在关注典籍!

受众和老孔、老庄也赢了!

多赢的局面好难得哦!

发表于 2007-3-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

发表于 2007-3-6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于丹用不着要自己的心得去影响谁,大家也用不着把她的话语当真理

发表于 2007-3-6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应该有个标准《论语》(南都散人)

  
  自从把孔子的形象弄出个标准像以后,本来觉得这种傻事就算是到头了,给没有照相机并且没有素描技法的古人制订标准形象的事,足够产生一个吉尼斯最傻纪录。但我要承认,对于人到底能傻到什么程度,我的估计还是不足。

  近日,又有十个博士出来反对于丹教授讲《论语》,而且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当然,对这些博士们的国学素养,我是从来不抱什么希望的,最多友情提示他们一下,中国古代认为“九”为数之极,直接凑十个人上来说事儿,相当的不国学,俗称“凑冒了”。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呼这样维护传统文化的人为“圣崽子”,取其一窝不如一窝之意。文字写下来就是让别人去读的,别人如何理解当然是他自己的事。当年有皇帝的时候,如何“正确”理解圣人的言论是凭皇帝的个人爱好来决定的。比如明朝的朱皇帝喜欢朱熹的学说(也有人说是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他的东西就是正学源流,陆九渊就不算正学。因为科举考试是读书人晋升的阶梯,所以正学不正学就是件关乎仕途的大事。

  但时代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要是还有人认为只能按照钦定的版本解释圣人的学说,就实在比较可笑了。“钦定”说的是皇帝他老人家亲自认可的意思,皇帝要是没有了,谁还能有这个权力阻止别人的思考?之所以说这些坚持正学的人是“圣崽子”,这就是理由之一:即使在有皇帝钦定的时候,还能容忍个“朱陆异同”,到没有皇帝了以后,居然这些人连这个都不能容忍了。这要不是一窝不如一窝的话,还有什么能当得起?

  依我看,这就是所有拿圣人作幌子的人必然具有的一种德性。依靠圣人立论与吃饭,就要首先抢夺关于圣人言行的解释权,而且是唯一的解释权。如果没有了解释权,其实这些人就什么都不是了。欧洲中世纪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当事人是那些教士,只有他们才能解释《圣经》。不过,伟大的马丁·路德借助认字的人的增加与印刷术的发展,振臂一呼,教士的解释权也就成了历史,西方也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

  问题是那已经是好几百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拿出来教育这些博士们,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这就跟对已婚青年谈初中的生理卫生似的。但这也是没办法,基本的现代常识都不具备就实在没办法了。也难怪当年有新闻说,有两个博士结婚多年无子,结果发现这两位居然认为男女睡一张床上就可以怀孕。虽然例子极端了一点,但总不能排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这样的博士。

  

发表于 2007-3-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曉峰(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
  周韬(暨南大學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想对这七位博士、一位硕士、一位学士(见到的名单只有九人,而非十位博士)

说一句:吃醋还轮不到你们。

发表于 2007-3-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咬吧

[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7-3-6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几位博士说一句:吃醋还轮不到你们

宜宾今(18)日新闻:警察等上百人强拆七村民的住宅,30位农民无家可归

宜宾今(18)日新闻:警察等上百人强拆七村民的住宅,30位农民无家可归

宜宾今(18)日新闻:警察等上百人强拆七村民的住宅,30位农民无家可归

宜宾今(18)日新闻:警察等上百人强拆七村民的住宅,30位农民无家可归

宜宾今(18)日新闻:警察等上百人强拆七村民的住宅,30位农民无家可归

宜宾今(18)日新闻:警察等上百人强拆七村民的住宅,30位农民无家可归

发表于 2007-3-6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3-6 12:47
于丹,解读孔子庄子的时候,有错误的地方,请用学术的方式来辩论,谩骂攻讦,只会让我鄙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3-6 12:51
这是学术界的互相嫉妒吧!

发表于 2007-3-6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小民,我看还是多学点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之类还要实在些。

发表于 2007-3-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曉峰(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
  周韬(暨南大學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你们10个SB,才是真正在这里玩嘴皮子的家伙!!!

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

请问这句是什么意思,你TMD!狗蛋!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学术,我喜欢一种理性的辩论,不喜欢一面之词。我想,无论在哪个媒体,辩论才能让大家看清谬误。讲博士们的高论转帖如下:

  转帖天涯杂谈』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是真理,那么,一个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暘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魚。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崑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是后者。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性爱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
  
  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
  
  
  
  起草人: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曉峰(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
  周韬(暨南大學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附:我们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文: 猛安谋克熊猫)

 
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晋如兄最近发起签名活动,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炒作。我甘附骥尾,参与了这次签名。我无心作一个代言人,却也不想我们共同的立场因措辞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为口水战意义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话要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公开法庭上有意以蔑视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终令得一代大哲饮鸠而亡,以死证明了希腊民主制度的荒谬——这个自称言论自由的社会,公众因他的言论反民主而处死了他。这是苏格拉底自己设计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也很悲壮。最终,他“赢得”了审判,雅典输了。今时今日,这种战术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不能期待若干年后,待到中华文明散落成片之后,期待史家给予我们叹惋的赞赏。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赢”,但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没有输的退路。

 先说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去医院看病,对于选择门诊的医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位医生的学历如何、资历如何、医术如何,因为治疗的有效性和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于这位医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风趣,是否能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给你解释清楚,这些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根据人们的日常经验判断,治疗疾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光靠一张嘴的赤脚医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说言论自由,我没学过医,我就觉得风趣的医生说得好——我个人以为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的个案。

 但同样的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最近两年热起来的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百家讲坛》。人们关注它,追捧它,不是因为这个节目讲述了多少真知灼见,也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所邀请的主讲人在学术界有多么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学术发明,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为什么我们的公众一方面宁可听一位好医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说些不知所云的专业名词,另一方面却对通俗易懂的信口开河津津乐道?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当然绝不仅仅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就理应受到轻薄的待遇么?

 我不讳言,我,我们,是一群受过专业训练和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人群,我们有资格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发言正如我们没有资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相对论。这条简单的思路来自于《理想国》,也是苏格拉底获罪的口实之一。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后来他的杂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沉默的少数人》,篇幅不长,兹录于下:

 毫不讳言,写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并不是天才,真诚的言说、狡黠的气质加上遵从于逻辑的思维,成就了这个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却掷地有声的名字。北岛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作一个人”,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想,如果王小波还没有死,他看到那么多自称“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时,心里该是怎样一种尴尬。

 于是“大多数”放弃了沉默——喧嚣中,聚义厅的牌匾悄然换作了忠义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飘扬。

 于是必须有人选择沉默,哪怕是少数。沉默,作为无声的言说,将是我们守候家园的最坚不可摧的防线。

 刘心武意淫《红楼梦》的时候我们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国》的时候我们沉默了;但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顺便说一下,孔子对于原则问题从不“温良恭谦让”,如果于丹女士把她的书名改作《天书奇谭》而不是《<论语>心得》,我个人也不会如此生气。

 在大学读书许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没见识过。越是在专业方面水平高的讲座去的人越少,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铁的定律。所以当有人诘问我们:“有本事你们也把你们的见解写出来和于丹比一比呀”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这个无言不是理屈词穷,而是类似于聊QQ时经常用到的“无语”。很惭愧,《论语》我只看过朱熹的《四书集注》和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听说最近于丹在讲《庄子》,这个我的发言权要足一点,前前后后也看过七八个本子,像郭象的《庄子注》、王夫之的《庄子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里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参考过……。顾炎武的祖父曾经教育他:“著书不如钞书”,读读这些书,真感觉这是石破天惊的大妙语。我以上提到的几本书,大型一点的新华书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滞销书。可见所谓某些高呼“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不过是好龙叶公的隔世再传。

 另一种诘问是:“你们有精力在这里说这么多,怎么不像于丹一样多为复兴传统文化做一些努力呢?”当我面对这类言辞,不禁悲从中来。本次签名活动的发起者徐晋如精于诗词、谙熟京剧,为了将伟大的传统薪火相传,长年在许多高校开设诗词创作、京剧导论等课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学距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单边的车程需要一个小时,但他坚持每周到广外给那里的学生开课,经济上的所得只是一点可怜的课时费。06年末,他发起并组织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要知道,晋如现在只是一个在读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生活上的负担,但为了华夏文化之不颓,他就是那么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些事情,在各种阻力面前恍入无人之阵。他没有央视的平台,没有炫文博众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来珠与鱼目是可以这样地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一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对我也有同样的诱惑力。可是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一个蹩足的科普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每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部看到那几位熟悉的身影——几位终年浸泡在图书馆的教授、老师,我的心里会涌起无尽的敬意,我知道择其善者而从之。

 今天晋如将吁请书发到了天涯,我在众多回帖中看到了许多激烈的言辞。这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我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续写过这个故事,我说说出真像的小孩最后真实的结局是被街上的众人打死,因为无忌的童言揭示了众人的无知,这和苏格拉底很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王朔在《顽主》里面调侃的那样:我想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文化仇富”这个概念——经过近几十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放逐,知识分子和当年的地主一样,实际上成为了天然应该受到歧视的一个名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点自欺欺人,但无论如何,就算是我马虺隤,我们也绝不放弃来吾导夫先路的坚持和勇气。

 有一次旁听林岗先生(中山大学文艺学教授)的“中国美学史”,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文明,未来极有可能像许多古文明一样,拥有灿烂的过去,但最后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别的民族当中,但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不负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极为通达之人,不会像梁思成一样表现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无不黯然。希腊文明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日衰,其破碎因于战火。现在,于丹和众多媒体明目张胆拆毁自家的长城,我们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