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 心灵之旅 感悟之旅
——“重走红军路,宣传十八大”主题穿越活动侧记
80年前,一支伟大的队伍从陕西南部跨越大巴山,经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写下了一部壮烈的英雄史诗;80年后,又有一支队伍,踏着红军的足迹,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军精神,宣传十八大精神。
12月7日至9日,这支队伍扛着鲜红的党旗,来到两河口乡,穿越到空山乡,沿着红军的足迹,实地体验了红军当年的艰辛与困难,感受了红军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笔者一路跟随采访,记录下了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
12月7日晚7时50分左右,车队到达两河口乡。只见红军纪念广场上,数百名群众伫立在冷厉的寒风中,看到车队到来,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如当年欢迎红军到来时那般欢欣鼓舞。
身着冲锋衣、脚穿登山鞋、背着背包的94名体验者来到两河口乡小学操场,大家吃过简便的露天晚餐,便和自己所在“连队”成员一起,来到指定的卧室——两河口乡小学教室内。“我是谯利!”“我是谯利后面的李勇!”“我是谯利、李勇后面的李相智!”“姓名接龙”游戏新奇有趣,让素不相识的大家在短时间内就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大家一起研究队名、设计队旗、策划队歌和队呼,排练队形,选出连长、指导员、马夫和伙夫。随后再次来到操场上,在凛冽的寒风中,各队逐一展示队名、队旗、队形,齐唱队歌,齐喊队呼,一股股豪情击溃了蜂拥而至的寒意。
8日清晨,大家从睡袋中钻出来,相互帮助,收防潮垫、睡袋,整理背包,完成洗漱,吃过简单的早餐,此时是7时30分。薄雾笼罩中的两河口乡街道渐次热闹起来,古老的集市又恢复了生机,人来车往。
队员们每人拿着一叠十八大宣传资料,一边欣赏红军入川第一镇的美景,一边散发十八大资料、宣讲十八大精神。从十八大的新提法、新思想、新论断到新农村建设、劳动保障、医疗保险等好政策,队员们都一一道来,看来“功课”做得很足。
随着教官“出发”的口令发出,队员们背着30余斤的背包,唱着嘹亮的红歌,沿公路和险峻的山林向空山乡进发。
94人的队伍中,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叫郝集棣,今年66岁,是红军后代。当行进到马家河时,老人脱下鞋袜,涉过没膝的河流,到川陕交界处的山坡上,寻觅当年父亲的足迹,再取一袋土带回家乡。“解放前,父亲在巴中开展过12年的隐蔽斗争,巴中是父亲的第二故乡,我要把父亲第二故乡的土撒在他的坟上,让他能够魂归故里。”12月9日,老人在李先念骨灰撒放区纪念碑前扑通跪下,泣不成声。原来,12月7日、8日是他父亲的生日和忌日,老人以重走红军路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缅怀和祭奠。
隆冬的山林一派肃杀,崎岖的山路杂草丛生、荆棘密布,覆盖在路面的枯叶上还点染着一层白霜。渐渐有队员体力不支,但他们始终咬牙坚持。“我们只背了30多斤东西,也不需要急行军,更没有追兵和炮火,才走了两个多小时,就已感觉非常累,可想而知当年红军是多么艰辛。不管怎么累,我都要坚持到底,不胜不休。”队员李菊用红军精神激励着自己。
“先锋先锋,勇攀高峰!”“迎难而上,奋勇前行!”在大家疲倦之时,各个“连队”的队呼此起彼伏地响起。随后,各个“连队”赛起了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小合唱你方唱罢我登场,继而,“团结就是力量……”的大合唱激荡山林,刚强有力的歌声直冲云霄,大家又忘记了疲劳,加快步伐前进。
路途中不时遇到行人,队员们都不忘发放宣传资料,宣讲十八大精神。在前往王家坪村的山路上,队员牟美琳向两位阿姨打起了招呼:“阿姨到哪儿去?”“赶场!”“这路够远够陡的!”“走习惯了,也不觉得难走。”“十八大提出要加大对贫困、边远山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我们巴中市委这几年来也加大了交通建设,还在加快建设巴山新居,公路要通到门口,新居里超市、医院、学校都有,再过几年,你们就用不着走这么远的路去赶场了。”随即,她拿出了几份十八大宣传资料发放给了她们。
队员陈武德由于走在队伍的后面,沿途的群众被走在前面的队员“拦劫”,两个多小时连一份宣传资料都没有发放出去,精心备好的“课”也无用武之地,正苦恼着。在一处山坡,大家停下歇息时,他发现不远处一位村民正在犁地,便走过去向这位村民宣讲起十八大精神来。还未到空山乡,大家手中的宣传资料已所剩无已。
来到木诺曹村小学,大家吃过干粮,进行简单的休息。笔者看到,“刚四连”的队员坐成一排,从后往前依次给前面的人揉肩、捶背,相互消解着疲劳,没几分钟,其他连队跟风效仿,相互间的感情再次升华。出发时,大家认真捡拾、清理掉在地上的垃圾。除了留下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这既是活动组的要求,也是全体队员的共识。
队员陈兴国在行进途中,一边给身边的队员们讲红军当年入川的情形、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巴山儿女当年参加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感人事迹,不一会儿,身边就围了不少的队员,看上去就像一棵大树上长了一个巨大的树疙瘩。
在经过8小时的徒步行走后,下午5时许,终于到达宿营地——空山乡一灶三锅景点。看到优美如画的风景和工作人员已经布置好的帐篷、蔬菜水果和灶台,疲惫不堪的队员们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大家纷纷放下背包,拿起菜刀开始做晚餐。为了节约时间,每个连队的队员自觉分工,你洗菜、我切肉、她掌勺……不到一会儿工夫,香喷喷的各类佳肴就端上了桌。
在一灶三锅景点,工作人员还安排了健身运动、生命之旅、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附近居民纷纷前来观看,并被大家的快乐所感染,欢笑声、掌声不绝于耳。
9日上午,队员们先后徒步到空山乡敬老院、先念小学慰问孤寡老人,为孩子们送上了图书、学习用具、体育用品等慰问物品,随后到李先念骨灰撒放区深切缅怀。
当队员们走进红军洞时,不禁被眼前景象所震撼:一个天然的洞穴掩藏在绝壁间,极其隐秘,易守难攻。洞最宽处不过5米,长不过20米,高约10余米,洞中,红军灶依稀可见。空山乡党委书记介绍,这个洞是当年红军的粮库和驻扎之处,驻扎过一个营。由于空间狭小,红军就在两边崖壁凿洞,再横放木材,铺上木板,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红军驻扎期间,当地百姓腾出房屋,多次邀请红军去住,但都被他们婉言谢绝。
“这次穿越活动,让我在触摸历史中传承了红色基因,磨炼了意志,增强了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年龄最小的队员,14岁的刘潇怡说。
如果说穿越之旅让队员们体验到的是红军当年的艰辛,那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让大家感受到的就是无比的壮烈。
苍松翠柏掩映中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队员们表情严肃,拾级而上,在英勇烈士墓前默哀肃立,深深三鞠躬,在埋葬了7823名烈士的集墓前献上一束素淡的菊花,默然伫立。郝集棣把在川陕交界处和李先念骨灰撒放区所采集泥土的一部分小心地撒在旷继勋等烈士的墓上。“他们献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就让他们用鲜血滋润过的泥土陪伴他们安息吧!”郝集棣满眼热泪。
一万多块汉白玉无名烈士墓碑的海洋震撼了所有的队员。“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红军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奋发图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队员王波云深有感触地说。
“重走红军路的行程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人生征程才刚刚开启,我会用红军精神激励自己,奋斗不息!”90后队员李妍说。
在最后的总结活动中,陈兴国饱含深情地说,在这次“重走红军路,宣传十八大”主题穿越活动中,每一位志愿者都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作风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与个人风采,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通过主题穿越这种非常生动、新颖、有效的方式,宣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