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76|评论: 4

[他山之石] 【关中绝活】秦腔八大传统绝技 (秦腔百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腔八大传统绝技

                                                  2012-03-26  秦腔百科


秦腔绝技--尸吊

http://a0.att.hudong.com/42/16/19300001357258133274162739064.jpg

  亦称“大上吊”[刘全进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眉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演出前,先将一根长吊杆,平绑于入场口的柱子上,杆的一端在台口,另一端藏于台内侧。剧中人上吊时,站椅上,将白绫吊圈绑于杆头,然后将吊圈套在脖子,蹬倒椅子。这时台内即将吊杆一端压下,右移,使杆头上翘并伸出台口,使上吊者高高吊于台前。演员在化妆时,腰里扎一椭圆形铁裹肚,上端有两个铁钩,由胸部直通脖颈。上吊时,往脖子上套的吊圈一定要套在铁钩上,然后将一水袖绕脖搭肩,以作掩饰,另一水袖下垂,呈现出活人被吊死的景象。现在已不用此技。

    秦腔绝技
--牙技

http://a4.att.hudong.com/05/14/19300001357258133274142713010_950.jpg秦腔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咬牙:也叫磨牙,手净常用此技。演员用上、下牙齿咬紧磨动,发出咯吱吱的声音,表示咬牙切齿的恨。这一技巧主要在于控制,咬响并不难,难点在于声音要响并要传得远,还不能有疹人的噪音。秦腔名演员彦娃、刘金录、范仲魁、华启民、陈西秦、周辅国等在《反长沙》、《虎头桥》、《祭灯》、《淤泥河》、《八义图》等剧中,扮演魏延、盖苏文、屠岸贾等,均用此技。
  耍牙:即将牙含在口中使其活动。所耍的牙有两种。一是将两颗较长的猪牙洗净,空根郭灌铅,外部刻细槽,扎上细丝线,使两牙相连,演出时含于口中,以舌操纵;一种是用牛骨磨制而成的。从前汉调桄恍演员用这种牙。耍牙有六种七个样式。(一)阴阳齿。即左边牙尖朝上弯,右边牙尖朝下弯,或相反;(二)獠牙。即两颗牙齿同时向上,并微向外撇,呈倒八字形;(三)鼻孔齿。即两颗牙齿同时向上,将牙尖仲进两个鼻孔内,根部微撇,呈正八字形;(四)一字齿。即两颗牙齿分别从嘴两边出,伸向两边腮部,同嘴唇呈一字形。(五)巨齿:即巨灵神的齿形,两颗牙齿从嘴角两侧向下斜仲,在下巴两侧呈倒八字形;(六)疵牙。即两颗牙齿由口中向下伸直,呈“ll”形状。西府秦腔艺人谢德奎、温良民、赵文国、焦定国等常用此技。主要用于番王、判官、鬼怪—类脚色。汉调二簧艺人刘呜祥,汉调桄桄名净马忠福、张同福、华天堂,西安乱弹的王化民,后起之秀雷艺强,富平阿宫腔的柏福荣等均擅长此技。

   秦腔绝技--踩跷

http://a3.att.hudong.com/16/12/19300001357258133274127076738.jpg

  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指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指上,因此,称之为扎跷。扎跷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指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指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更难的是,不仅要求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有特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名动京师”,踩跷之技从此推广到全国各兄弟剧种。魏长生之后,踩跷着名者有朱怡堂。

    秦腔绝技--鞭扫灯花

http://a3.att.hudong.com/56/11/19300001357258133274111613357_950.jpg秦腔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扫灯花和“纸摆子”(把纸拧成绳子一样的条子)扫灯花两种。鞭扫灯 花:《太和城》中的孙武子与《黄河阵》中的闻仲用此技。其表演法是:先用黄表纸在鞭梢扎成约四寸多长的纸花,然后加足灯油,拉长灯捻(用纸裹香做成),使其多出灯花。演员在兵卒下场后,跨右腿,左转身,躜步,左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舞台左前角吊的油灯,在打击乐《脚底风》伴奏中,双鞭从下向上,反手交叉挽面花,双鞭梢前面的纸花,反复扫向灯捻上所结的灯花,使其扩散,洒向空中。接着,跨左腿,右转身躜步,右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吊在舞台右前角的油灯,动作要求与锣鼓经同上,只是方向不同。接着,舞一套双鞭,在《倒四锤》中,到舞台右前角扎势亮相。这时,舞台空间火星闪闪,四下飘落,忽明忽暗,扑朔迷离。靠近演员亮相的那盏灯,因灯花被扫掉而灯光由暗转亮,使观众清晰地看到演员面部的表情与眼神。扫灯花,在添油、拨捻子、结灯花、扫灯花上,均需掌握好时间,恰到好处,配合默契,才能显示出技巧的高超。旧时演出用清油灯照明,用此特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明条件的改变,此特技已无人使用。

     秦腔绝技--顶灯

http://a0.att.hudong.com/37/06/19300001357258133274064406651_950.jpg秦腔顶灯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眉户、花鼓等剧种的一些小戏中丑角均有此技。表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秦腔绝活--打碗

http://a0.att.hudong.com/01/95/01300000252924122934954345846_950.jpg秦腔
  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孙武子等净角、须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将一碗掷于空中飞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碗同在空中粉碎。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两种打法。 平打:先将一碗底朝下平掷于空中飞转,再将另一碗底朝上掷出,两只碗底对击相撞,破碎落下。 斜打;两手各拿一碗,碗底相对转磨,打时先将碗侧立掷出,使其在空中如车轮滚行状旋转,然后将第二个碗如法掷出,以碗底边撞击而破碎。西府秦腔须生王彦魁、唐二瓜、司东纪、吕明发,西安秦腔演员陆顺子、和家彦、刘立杰、阎国斌等,均擅长此技。 5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扫灯花和“纸摆子”(把纸拧成绳子一样的条子)扫灯花两种。 鞭扫灯花;《太和城》中的孙武子与《黄河阵》中的闻仲用此技 其表演法是:先用黄表纸在鞭梢扎成约四寸多长的纸花,然后加足灯油,拉长灯捻(用纸裹香做成),使其多出灯花。演员在兵卒下场后,跨右腿,左转身,躜步,左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舞台左前角吊的油灯,在打击乐[脚底风]伴奏中,双鞭从下向上,反手交叉挽面花,双鞭梢前面的纸花,反复扫向灯捻上所结的灯花,使其扩散,洒向空中。接着,跨左腿,右转身躜步,右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吊在舞台右前角的油灯,动作要求与锣鼓经同上,只是方向不同。接着,舞一套双鞭,在[倒四锤]中,到舞台右前角扎势亮相。这时,舞台空间火星闪闪,四下飘落,忽明忽暗,扑朔迷离。靠近演员亮相的那盏灯,因灯花被扫掉而灯光由暗转亮,使观众清晰地看到演员面部的表情与眼神。 扫灯花,在添油、拨捻子、结灯花、扫灯花上,均需掌握好时间,恰到好处,配合默契,才能显示出技巧的高超。
      旧时演出用清油灯照明,用此特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明条件的改变,此特技已无人使用。

          秦腔绝技--变脸

http://a3.att.hudong.com/87/99/19300001357258133273991315485_950.jpg变脸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秦腔等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变脸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  。 后世则衍变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着名。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3变、5变乃至 9 变 ;小变脸则为局部变脸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变脸 - 手法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於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吹脸”只适合於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乾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
  
       变脸 - 历史

  说起变脸,有必要先到川剧那里去溯一溯源头。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
  相较于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变脸的技艺成形则还要归属于二十世纪。在这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中不断摸索、演变、精化,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无疑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每及名角表演变脸,就常常酿成爆棚之患。可见,老百姓对这种极端好看的耍活儿是打心眼地认可的。
  
      变脸 - “变脸”在变

  变脸本是一种戏曲表演技巧,指剧中人在舞台上当众变更脸部色彩或改变脸谱纹样。用以表现人物情绪的突然变化,增强艺术感染力。素有“国家二级保密技能”之称。
  但是,进入新世纪,“变脸”的引申义大行其道,可用来比喻各种事物的形式或面貌的大改变。

  ①用于医学领域。江苏美容整形医院里也热闹得如同赶集。5月1日上午,前来登记整形的就有近百位……一部分年轻女孩做的是面部“变脸”大手术。(《扬子晚报》2004年5月3日)
  ②用于政治领域。身份证迎来大“变脸”。(《张掖日报》2003年7月9日)
  ③用于经济领域。数码相机加速变脸。(《京华时报》2004年3月10日)
  ④用于文化领域。新闻频道《现场》大“变脸”。(《海峡都市报》2004年5月2日)
  ⑤用于体育领域。韩国足球的变脸工作做得相当成功。(《体坛周报》2004年5月3日)
  另外,“变脸”还能指人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叶永烈这位高产作家最近悄悄‘变脸’”(《解放日报》2004年1月12日),作家尝试用摄影艺术表现生活,创新勇气可嘉。
  上述“变脸”都具有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一些“变脸”意味着变质、变味,是瞒天过海、弄虚作假,甚至是逆潮流而动。例如有些药品“批号已经完全‘变脸’”(《新闻晨报》2003年12月24日),这是指不法经销商玩了以假换真的掉包计。又如“自卫队‘变脸’”(《解放日报》2004年2月10日),这是指日本要改变自卫队性质,参加大规模军事行动。诸如此类的“变脸”讨人厌,让人忧,叫人恨。

     
  秦腔绝技--吹火

http://a1.att.hudong.com/44/50/19300001357258133273509899663_950.jpg吹火特技
  吹火是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的旦角表演特技。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腔《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
  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
  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
单口火
  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气,丹田用气,冲着火把的火苗直吹。
连火
  用气方法与单口火相同。吹时要连紧一些。在火头上吹第一口火,乘其未灭时,紧接着在第一口火上再吹一口火,使火延续不灭。
翻身火
  踏左步,半卧鱼势,从火头上引火(即借吹出的火苗再连续喷出松香末,使火苗不断延续长达四、五尺)翻身,转一圈后,火仍然连续不断。
一条龙
  半卧鱼势俯冲火把头吹火,然后离开火把,均匀地一口气吹的引过火来,使火苗不断延续长达数尺,犹如一条火龙一样摆过去。
蘑菇云火
  半卧鱼势,在“一条龙”火的龙尾上紧接着再摆回来,重重地一口一口吹火,即成一朵一朵的蘑菇状(也叫天女散花或火中凤凰。后来吹这种火时,还可将火的颜色变成雪青色)。
  以上是最基本的几中吹法,还可根据剧情需要和舞蹈动作的变化而变化。
  秦腔党甘亭、何振中、李正敏、马蓝鱼、张咏华、孙利群、张燕;同州梆子王德元;西府秦腔曾鉴堂、李嘉宝等均擅长此技。马蓝鱼的“鬼吹火”(《游西湖·救裴生》中的李慧娘之鬼魂吹火)享誉全国。她能吹出各种形状的火,且能一口气吹到四十多口火,堪称绝技。她曾向全国,如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很多剧种的演员传授过此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1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2837qm1n3kdtqa12kt2q.gif 高顶.jpg

发表于 2012-11-2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先生上传。顶起!

发表于 2012-1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都已失传。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11-4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绝技我们川剧都具备,非秦腔所独具.川剧界现時还未绝灭失传,大多还可能看到,谢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