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人兴奋庆贺,值得肯定。他的书由此被卖得精光,也不容置疑,说明国人已经开始关心文学,从荒漠里慢慢地步向精神家园,不会闹“鲁迅就是鲁智深的后裔”的笑话了。但是,很多举动还是让人难以理解,如莫言用过的饭碗被关注了,如访客把莫言旧院里的萝卜全部拔光拿走,等等。这些反常的行为,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神经出了问题,到底疯没疯,目前,的确很难鉴别与判断。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8/30/1175/76412033.jpg
10月15日,高密市莫言旧居前,男子向管谟欣赠送窗帘。最近常有做企业的和自称搞文化产业的人找他谈合作事项,管谟欣都没有应允。院中萝卜地里的萝卜已经被来访者拔去不少。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69/75/1175/76423669.jpg
莫言旧居平时大门上锁,有个别参观者从一处没有围墙的栅栏通过,进出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条通道。因此,省旅游局考察人员认为,由于房屋破旧,久无人居住,随着探访的人越来越多,必要的修缮和加固是继续开放的前提。
媒体报道,莫言获诺奖后,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打造旅游带,他的家乡准备种植万亩红高粱,形成红高粱休闲文化。其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这一千万先要扔出去”。“扔出
去”是肯定的,怎么扔,扔给谁?照字面理解,“扔”就是随便掷,任意投,像顽童打水漂儿那样。如果一个政府官员神经正常,绝没有如此轻率得近于疯疯癫癫的表态。再说,在一个旅游带上,吃高粱,喝高粱,看高粱,玩儿高粱,能够坚持多久?除非也想成为一个疯疯癫癫的人,才会跑去受那份活罪。
据新京报消息,10月15日中午,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30多个慕名从东营市、大连市,以及韩国的来访者,穿过敞开的铁门,来到莫言二哥管谟欣家满是金黄色玉米棒子的院落中。62岁的管谟欣也是家里的文化人,现退休在家,莫言获诺奖后,自然成了家庭的“新闻发言人”。他每天都得笑吟吟地迎接大家,领着来访者往约500米外的莫言旧居走去,其中,包括反复接受几十家中外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莫言分担些压力。 高密市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带着省旅游局的调研组来到莫言旧居,表面是要保护莫言的旧居,目的是考察把莫言旧居开辟为旅游线路的可行性。而莫言旧居是在1912年建成,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后来当兵期间,回乡探亲时也断断续续地住过,到1988年,莫言在现在的高密市买了房,才从旧屋迁出。这座老宅,自此闲置,破得不成样子的东西厢房也就推倒,腾出来做菜园子了。 也就是说,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莫言这个人,而是诺奖,是诺奖获得者用过的东西,住过的房子,哪怕“ 破得不成样子”也是有价值的。把萝卜拔回去种下会长出金子,饭碗拿回去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政府扔千万上几亿的小钱就会变成大钱。这些思维与判断,只有疯人才会有的。但是,当地村民说,莫言曾屡次婉拒当地政府的修缮请求,却自掏腰包,给村里修了路。几位村民还说,应该免费参观,这是村里的光荣。“新闻发言人”说,莫言觉得这样做劳民伤财,不同意修缮。他也认为如果开发旅游,公益性应该放第一位,他和家里人都赞同免费开放。
天下之所以没有免费的午餐,是因为免费就无利可图。要达到小钱变大钱的目的,要么村民和莫家让步,要么政府发个文件强制执行,把村民赶得远远的。一个诺奖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莫言当然也是不愿看到这一幕,被逼急了,他把诺奖退回去,也有可能。或者,待“莫言热”冷却后,不了了之,就当醉言疯话好了。
诺奖,既然是一个国际大奖,没有国际声音就不太正常。环球网报道,据“德国之声”10月18日报道说,围绕中国作家莫言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媒体和诺奖评委会之间发生激烈争议,还认为此次评奖有“暗箱操作”。瑞典媒体上有报道称,现年88岁的评委马悦然作为莫言作品的译者能期待从颁奖中获得个人好处。此外,一些瑞典及国际媒体和评论家批评授奖给莫言,原因是他们认为莫言“过于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等。 授奖决定宣布一周后,评委会发言人恩隆德当地时间18日严辞驳斥了关于此次授奖决定中掺杂着一名评委的金钱利益考虑的说法,以及对获奖者本人政治立场的指责。身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常任秘书的恩隆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驳说,批评者并没有阅读过莫言的作品,因此无法作出文学上的判断,从而只能转移到那些“枝节议题”上去。恩隆德还表示,这是文学奖,评委会只能作出这样的决定,此外,他认为,中国人不能简单地被分为“当局的忠诚者”和“异议人士”。 看来,从正常人变成疯子还不是我们的专利啊。
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在充分赞许中国作家时,也表示了对中国文学的担忧。他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的来信,内容不外乎是请我翻译成瑞文和英文,推荐评选诺奖之类的。还说,“有位山东的文化干部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古书,还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我都退回去了。后来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这是一件好事,我们的官们拿到了中国最有用的各类证书本本儿,捞到金钱后,开始向国际奖进军了,还是诺奖。这次虽然“此路不通”,今后还有机会嘛。不知怎么,后来这一说法又被媒体否定,说这是“胡话”。那么,谁在说胡话,为什么要说?诚然,一个诺奖惹疯的人真的不少哟。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43/47/1175/76416403.jpg
马悦然和《重庆商报》记者合影,仔细看看,他像不像一个贪财而爱说谎的世界文学家?像的话,就别给他写信邮寄东西了。
莫言说,很多消息我都没听说过,不可当真了,因为“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误传,有的可能是开玩笑,各种情况都存在”。 莫言自称仿佛经历一场洗礼,认为诺奖“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他希望人们更多关注中国文学,而不是他本人。
啊!莫言还是清醒的,难怪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说明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取于新京报记者陈杰摄影的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