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库塔,四川叫“字库”或“惜字宫”,其他地区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的,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无论士农工商都珍惜字纸,尽管是一张废字纸(不必是诗文稿纸),也不准践踏,只许焚烧。这都表明封建时代读书识字的人不多,书写并非易事,由此产生对书写文字的“神圣、神秘”感。敬而畏之,甚至流传糟蹋字纸要瞎眼睛的说法。街头巷尾也常有患眼疾者背着贴有“敬惜字纸”标语的竹筐,手持长夹拾取字纸,积存火化。字库(惜字炉)算得我国民间珍惜文化传统的佐证。 “字库”——一个年代久远的名字,也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文人图腾崇拜载体,在今天看来已经再难烟火袅袅,难有昔日的鼎盛了。但是作为一种即将消失的历史见证物,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而今天在这里看到,虽然字库塔里没有了灰烬,也没有了燃烧后的余温,但是透过那塔身的小孔,我仿佛看到了曾经文人们焚烧字纸时的虔诚,那似乎是对文字的一种崇拜,对文字这一传承文明载体的一种尊崇。 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当然,现在的字库也仅仅是历史的一个见证了,也没有人去使用字库了,即使有人把字纸在字库里“羽化成蝶”,我想那也是一个仪式,一种祭奠。 金堂赵镇新生的字库塔,位于工农桥南头上游岸边,生态水城对面。陷于民居包围之中。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迄今已近200年,历经“5·12”大地震而未倒,但已严重风化,仅剩塔身三层,宝顶已秃,岌岌可危。最下面一层正面有“字库”两个大字,左上边有建塔时间“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又四月 榖旦立”,两边柱上有联,有的字已不可辨认,经考证: 倘点画仍完,愿去留心珍惜 如简篇已坏,须来此处贮藏 联文紧扣“字库”生发,只谈“珍惜”只字、“贮藏”残篇,更始终不提“焚化”的结局,于平淡的叙述中抒发爱惜文字(延及只字片言)的深情。 请有识之士加以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