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源于汉代,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就是起源于牛郎织女这段美好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婚姻。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目前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关于七夕乞巧的最早记载。
王来华表示,除了“乞巧”之外,七夕节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节日习俗和食俗,如晒书、晒衣、拜月、拜魁星、听悄悄话、储水、吃巧果、喝巧芽汤等。“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体现了广大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为了对这个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加以保护,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