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峪镇又名竹峪关。相传是三国时张飞夜过三关的第一关所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红军入川后,四川军阀极度恐慌,令廖雨辰部集结八个团的兵力进驻竹峪关,特别在紧连场镇的海拔1450米的制高点——包台山布下天罗地网,妄图一举消灭红军,狭路相逢勇者胜,英勇红军写就了“智取包台山”的经典战例。
1933年5月,军阀田颂尧从通(江)、南(江)、巴(中)三路围剿红军,坐镇达县的军阀刘存厚妄图乘机扩大地盘,着令其三路司令廖雨辰进驻竹峪关、永宁一线。5月14日,廖部调集八个团的兵力抢占竹峪,以太平山为左翼,佛爷山为右翼,包台山为中路,还以东山坪为后路依托,凭险设防,以为进可攻,退可守,万无一失。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陈昌浩、熊国炳等高级将领的亲临竹峪关指挥反击战。竹峪街对面的包台山有国民党廖雨辰囤重兵把守,其山悬崖峭壁、雄伟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红军十一师师长倪志亮派便衣队侦察敌情,找当地熟悉地形的老百姓带路,寻求捷径、研究对策。倪师长找来当地二位70多岁老人,问有几条路可上包台山?老人说:“包台山只有两条路可上,但两条路很陡,白军早已布置得像天罗地网,插翅难上”。师、团首长知道包台山攻不下,竹峪关就打不下来,刘存厚就不能消灭。红军战士主动要求担任主攻任务。陈团长接受主攻任务,并交给一营,一营营长马上命令擅长夜战的三连打先锋,一、二连作二梯队,陈团长要三连挑选善钻林爬岩的本地人和川北人作先锋队,一下站出50多个战士。其中20个最强壮的战士,组成两个班的敢死队,每人带一支冲锋枪,10枚手榴弹,来到岩下。岩高4丈多,险峻难上,敢死队中走出一人,外号小燕子的张青请求深夜2点带绳爬岩。张青抓住岩上的降香藤一下子飞腾到半岩间,喘一口气,接着一鼓作气爬上岩顶,约数分钟后放下绳子,一拉绳子短了,便解下自己的绑腿和裤带接起来。张青将绳子捆在青冈树疙瘩上,随后,20勇士们先后全部爬上山,穿着敌军服装,深入到敌团部前三营中间,将敌电话线剪断接到随身带的电话机上,正听到敌人正在向刘存厚电话报告:“已布下天罗地网,红军攻不下包台山,请司令放心。”我方战士都在抽烟解闷。深夜4点半钟,信号弹突然划破长空,接连一阵排子枪,敌人惊惶乱窜,少数仓促应战。三连的战士在排子枪打完后,将手榴弹甩进敌团部和战壕里,炸得敌人血肉横飞。陈团长带二、三营冲锋,内外夹攻,约20分钟就全部歼灭了廖雨辰部第一营,抢占了敌人第一高地。随后红军将敌四面八方重重包围,炮弹、手榴弹响成一片,杀声震天,敌人内逼进大寺庙,除少数跳岩外,敌4个营全部被歼,毙伤敌800余人,俘敌上千余人,除遣散者被编为四个大队。缴获长短枪1000余支,子弹50万发,迫击炮10门,炮弹120枚,轻重机枪40挺。红军从战前动员到战斗结束,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包台山战役就取得了重大胜利,红军乘胜夺取了竹峪关,相继建立了竹峪关苏维埃红色政权,为万源保卫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感人的红军事迹和红色文化竹峪人民永世不忘,代代相传。
附:本遗址的相关照片。
这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和革命遗址红色文化宝地包台山 这是包台山左侧面的全貌 这是包台山顶峰近年来重建的“文昌宫”,当年包台山战役廖团长就在此被红军击毙 这是距包台山顶峰100米重建的“佛爷殿”, 当年包台山战役国民党一营长躲藏在铁塑大佛爷像后面被红军当场击毙 这是距包台山顶峰120米重建的“关爷殿”,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廖雨辰部决战的战场遗址 这是“关爷殿”前的钱库,当年红军与国民党部队决战时在此遗留了很多子弹壳 这是包台山战役近年在钱库旁边发掘的部分子弹壳 这是包台山战役遗址发掘的红军当年立下的一块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