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80|评论: 7

仪陇文塔见证百年沧桑

[复制链接]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2-7-3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729/85891343576877687.jpg

      在仪陇县金城镇东南边的大金山上,有一座古塔,距今已有175年历史。沧海桑田,古塔屹立不倒,见证了历史变迁。  7月27日,记者驱车从金城镇出发,沿仪(陇)平(昌)路行驶约5公里左右,到了日兴镇白塔村。未近文塔,已远远看见,文塔如一支巨笔插在不远处的山顶之上。
  据日兴镇白塔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春介绍,大金山最高海拔约660米,四周崖壁陡峭,与金城镇方向的金城山相距6公里。两山山形与高度相似,犹如一对姊妹山。文塔位于大金山山巅,像一位老人默默注视着不远处的金城镇。
  据《仪陇县文物志》记载: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仪陇知县王者政主持修建文塔于大金山上,从此以后,当地人便把大金山称为“塔子山”。
  据仪陇县文管所所长范启裕介绍,文塔因其塔身呈白色,故又名白塔。文塔为砖石结构的六角攒尖密檐式宝塔,通高27米。塔基为六边形,每边长3.6米,基座为三级阶梯形,高0.8米,选用条石砌成。塔壁用青砖修造,砖侧有“道光十七年文塔”的阳文楷书字样,字径0.04米。塔心柱用砖石混合叠砌,特制的青砖长0.38米、宽0.2米、厚0.12米。塔高9层,每层六角,角上均悬铜铃一个。“以前,每当夜深人静,风吹铃动,数里外都可听到声音。”白塔村村民廖根堂老人回忆道。
  站在塔前,记者看到塔门上额题“文塔”二字,门左右石柱上撰刻了“文光烨烨射天地,塔影巍巍壮古今”的楹联。塔内从底层至顶只有6层,1至5层的塔心桩各有一正方形塔心石。跨进文塔底层正门,塔心室正面塔壁建有小龛,供神像用。从底层到5层的小龛后壁,分别墨绘制了三官汇聚、双龙戏珠、负箧远游、竹荫双童等画图。室顶用九棱砖叠砌成正方形藻井,彩绘太极图、团龙、卷草纹额等图案。塔内从底至顶共有石梯70级,约0.6米宽,两人可侧身上下。
  山顶的文塔是如何修建而成的,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故事。据廖根堂说,修建文塔的砖石全部来自与大金山相隔2公里的飞来峰。当年在修建文塔时,知县王者政在县内贴出告示称,飞来峰上有吆砖的奇事。当地老百姓只见过吆喝家禽,从未见砖头能被吆喝走,便纷纷来到飞来峰上一探究竟,才发现是众人在飞来峰上接力传砖。得知这些砖是为建文塔所用,看稀奇的百姓也纷纷加入到传砖行列中,队列从飞来峰一直排到了大金山,众人挨个把砖头一块一块传送到大金山顶。最后,文塔终于被建成了,此后百余年,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代文人邱环赞曰:肯将文字结因缘,幻出浮图势插天。百丈峥嵘疑剑气,千秋载籍付薪传。诗书有分能消受,怀抱何人独古先。莫叹余灰秦浩劫,光芒直射斗牛蹿。
  1985年3月,仪陇县政府拨出专款维修文塔。当年10月29日,维修工程竣工,补好了塔壁,整修了塔顶,翘角上重新悬挂了银灰色的风铃,塔顶安装了避雷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文物纪念地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729/43751343576877515.jpg


     1982年6月28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建成。1982年8月1日上午9时,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  2004年,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地基下沉,墙体倾斜。朱德故居保护与建设事宜被提上议事日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确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纪念馆的修缮遵循“完善、充实、提高”的方针进行。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的改扩建是整个园区建设的重点,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最后由四川省委审定定稿。改扩建后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秉承原有的川北民居建筑风格,同原来的纪念馆相比有“三个不变”,即,地理位置不变,建筑格局不变,建筑风格不变。“五个变化”,即,建筑面积的变化——原馆建筑面积为21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为3760平方米,展厅面积由原来的820平方米增至2000多平方米;展示手段的变化——增加了声、光、电、多媒体、场景等展示手段;交通游线的变化——纪念馆由原来的坐东向西,改为坐北朝南,游人由原来的北面下坡入馆,变为从南面登山入馆;增加了广场,广场上矗立着朱德像;增加了序厅、售票接待厅、多功能影视厅、文物库房等配套设施。
  朱德故居管理局局长龙腾飞告诉记者,“朱德故居纪念园园区建设以1960年朱德回家乡时,写的诗歌《回大弯》:‘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大地春’的意境,来展现朱德故里独特的魅力。”
  2004年9月,仪陇县全面启动了朱德故居纪念园区的保护与建设工程。纪念园区面积为2.94平方公里,包括入口区、纪念区、民俗区、背景区四个部分。
  青瓦房、花格窗、三合院、百花香。在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到处可见泥墙青瓦的“三合院”,朱德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家祠堂都是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建筑。
  作为革命老区,在红九军政治部驻地、马鞍镇红军街等遗址,至今还存有红军遗物180余件、红军石刻标语80多条。规模宏大,堪称“川北客家第一庄”的丁氏庄园保存完好。每逢节假日,庄园路、丁氏庄园、轿顶山等地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来农家乐吃饭的客人特别多,主人把一道道独具特色的农家菜用“掌盘”端出,“坨子肉”、“水滑肉”,“鲫鱼豆腐”,美味无比。
  据轿顶山农家乐老板朱兴华告诉记者,“自从办起农家乐,每天都觉得很忙,来朱德故里旅游的人很多。不但我家这样忙,景区的20多家农家乐也都这样忙。”朱兴华开的农家乐,一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
  据朱德故居管理局营销科科长胡春兰介绍,近年来,到朱德故里观光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仅2011年,琳琅山景区就接待游人110多万人次。
发表于 2012-7-3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去过

发表于 2012-7-3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文物保护哟

发表于 2012-8-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dizzy::dizzy::dizzy:
发表于 2012-8-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发表于 2012-8-8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文庙藏深闺
170年仪陇文庙申报“国保”

http://www.cnncw.cn/pdf/ncwbnew/res/1/20120912/97251347414916875.jpg

     作为刚刚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仪陇文庙,是川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文庙,但它的现状却很尴尬。从仪陇县文体局获悉,仪陇文庙经过多次修复后已经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修复后的文庙却一直闲置未对游客开放。  始建于清朝 历经170年藏深闺
  仪陇文庙位于老县城的金城山下,文庙大成殿始建于1842年,是歇山式的木结构建筑,矗立在一座高1.9米,面积为453.4平方米的石造平台上。踏访现场,最惹眼的是殿宇内的圆形大柱,总计50根支撑起大殿的主体部分。文庙坐东南向西北,由大成门、东西庑、拜台、大成殿、崇圣祠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386平方米。抬头观望,屋顶为抬梁穿斗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瓦当和滴水有花草纹饰。
  “文庙是祭祀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故又多称孔庙。”提及仪陇文庙,仪陇县文管所所长范启裕颇为熟悉。据他介绍,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文庙兼有祭拜孔子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仪陇籍学子考试之前,都习惯到文庙烧香许愿。“其实要细细研究,文庙可探寻和发掘的内容很多,只是由于留下的资料甚少。”范启裕说,早在1983年,仪陇文庙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又升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仪陇文庙的百年历史还处于尘封状态。
   等待开发 文管所欲抛橄榄枝
  “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抗日将士的灵位就存放在文庙大成殿里,后来文庙又改为粮仓,这才遭到了破坏。”范启裕介绍,修建粮仓改变了房屋的结构,粮食部门迁出后无人管理,2011年10月3日文庙东北角塌陷,将尊经阁屋面撕裂,部分墙体损坏。仪陇县文管所同粮食部门筹款进行了文庙排危工程,全面翻盖屋面,恢复总体结构,这才还原了文庙本来面目。
  据了解,四川省现存文庙41处,其中建筑群布局、结构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仅10处左右,仪陇文庙是川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据了解,仪陇县城搬迁后,文庙也日趋冷落,修复后一直关闭,后转交给仪陇县房管所使用。
  范启裕透露,考虑到仪陇文庙特殊的价值,文管所准备出面把它交给金城镇政府监管,再由政府和文管部门一起出面招商引资搞旅游开发,届时,仪陇文庙可望重新焕发生机。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