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魏晋时曾有“以孝治天下”之说。中国文化向来重孝,在民间从来都有强大的伦理认同。 近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回乡为90岁老母祝寿,长跪母亲膝前相拥痛哭。这则新闻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激烈争议。赞赏者多为这一幕母子情深而感动。“百善孝为先”,是微博上评述此事件引用最多的名言。而批评者却认为祝寿和下跪都是极度私人化的事情,没有必要在公众场合大肆宣扬,尤其是“记者”在场,怀疑这是衣锦还乡式的炫耀,是在作秀,消费亲情。 当下的中国,我们一直感慨世风不古。不管周其凤是炫耀,还是作秀,我认为都不应该指责,不应该怀疑。因为血浓于水。在母亲面前,周其凤只是一个儿子。儿子对90岁母亲的那一跪,完全符合中国的伦理俗常。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将对其观念的不满,轻率地转为猜测其炒作,这是典型的舆论暴力。国人向来羞于表达感情,因此,中小学教育鼓励孩子告诉父母“我爱你”,倡议孩子为父母亲洗脚等,都是旨在鼓励爱的表达。而面对周其凤这率真的一跪,却嗔之“肉麻”,应该反思? 指责周其凤的人,我想说的是,你对母亲的孝做得如何?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指责别人,不善于检讨自己。 周校长此举,就算在炫耀、作秀。但是,他倡导是孝,在眼下的社会,周校长此举,又何错之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正确的论辩态度。要尊重他人,要理性。理性能让我们就事论事,明辨是非;也会使论辩更有说服力。争议周校长此举,是炫耀、作有那个必要吗! 我们的社会不尽赡养义务甚至遗弃父母的个案常有耳闻。许多人谈及父母也总是心生愧意:不仅长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一个。孝心的淡漠、孝行的亏欠,留下不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最近不少人提议让“常回家看看”进入“老年法”,敬老义务居然要寻求法律来约束,其间的尴尬令人反思。 百善孝为先,孝道未能守好,又如何能守好诸德?治理道德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应是彰显孝德。事亲行孝,夯实做人的基本德性,方能由家庭私德的涵养,推助社会公德的弘扬。去年春节,浙江临海市东塍镇东溪单村自发设立“孝心基金”,用以奖励那些坚持几年甚至几十年全心全意照顾老人的孝子孝媳,这是崇尚孝德的制度化实践。尽孝之道,在于每个人内心那一份柔韧的坚守,更在于社会从各个层面进行制度化的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