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出演过《“火巴耳朵”的幸福生活》、《山城棒棒军》等四川方言剧,深受四川观众喜爱的笑星——“火巴耳朵”张德高应邀到南充市高坪区参加安全生产大型专题文艺晚会演出。 剃着光头,实足火巴耳朵的表白让人忍俊不禁,演出结束后,张德高接受了南充日报记者专访,讲述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成长为“巴蜀著名笑星”的人生历程。
童年就会打快板 张三娃成了村里的“笑星”
“我是泸县云锦镇人,因在家中排行老三,大家叫我张三娃,父母都是该镇骑龙村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土里刨食。”张德高说,他很小就学会了打快板,读书时,他的书包里除了书本外,便是自制的竹快板。七八岁时,不少婚丧嫁娶的场合都少不了他,来请的人,给钱他就不去,不给钱他反而快快乐乐地去了。
16岁的张德高在当地成了“笑星”,邻镇有个“坝坝剧团”闻听此事,就来找他,为了混碗饭吃,张德高顺理成章成了一名小艺人。
上世纪90年代,张德高找到泸县文化局文艺科的邓科长,要他介绍一个喜剧方面的老师。邓一口答应下来,在邓的推荐下,张德高认识了泸州市文化馆(当时的泸州市群众艺术馆)干部赖铁军。
看了看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小伙子,赖铁军先让张德高表演一段小品,张德高就在群众艺术馆的走廊里来了一段即兴小品《回娘家》,他反串女角,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回娘家的小媳妇。赖铁军当即收下了张德高这个弟子。
多年来,张德高在赖铁军的指导下,先后排练了哑剧《吃鸡》,小品《荒唐的检验》、《打针》。在一次大型演出活动中,张德高还在赖铁军的指导下,“现炒现卖了”小品《差点点》。他与泸县的谈燕、李亚梅等联袂演出的小品《清水板鸭》在泸州市小品邀请赛上一举夺得了第一名。
“
火巴耳朵”不是怕老婆 而是因为对女人的爱
“火巴耳朵不是怕老婆,而是对女人的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火巴耳朵是保鲜剂,是润滑汁,是充电器,有了火巴耳朵,家庭才和谐。”谈起他的得意之作《火巴耳朵笑传》,张德高说,在这个小品中,他把一个怕老婆的“火巴耳朵”演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这个作品来源于生活。”
舞台上,笑星张德高演绎了一个幽默的“怕老婆”的丈夫形象。而在生活中,张德高和陈玉兰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动容。陈玉兰去世了,她留给张德高一份爱的回忆,这回忆中有欢聚,有甜蜜,也有悲伤和别离。
张德高比陈玉兰大3岁,都出生在泸县农村,也是一起学唱戏的。1996年,张德高与妻子陈玉兰筹资上万元,买了小客车和部分乐器,组建了泥腿子剧团“长虹喜剧团”。张德高的农民艺术大篷车辗转于云、贵、川各地。在妻子的支持下,张德高走红了,他说,“我是2003年的3月4日得了巴蜀笑星奖,6月6日,我老婆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去检查。医生一下子把门关掉,我老婆就在外头,医生说你老婆得的是直肠癌,而且是晚期。”
为筹钱给妻子治病,张德高把买来的二手“大篷车”卖了,又把一天也没住过的“新房”也卖了。身体稍有好转的陈玉兰向张德高提出“3个愿望”:“第一,当年我们穷,没办婚礼就嫁给了你,我想披一回新娘婚纱;第二,你要出个人专辑;第三,你要在春晚露‘两刷子’。你要成功了,我也心满意足了。”张德高点点头:“我的幺妹,我答应你。”
2005年6月30日,一场“绝症婚礼”在泸州举行;不久,《张德高喜剧精品专辑》出现在陈玉兰的床头;2006年除夕夜,弥留之际的陈玉兰终于看到丈夫登上春晚舞台,她心满意足地走了。
张德高边讲边流泪。他说,妻子就在临终前的这次婚礼上,把他交给了李伯清老师。
那天的情景他至今记得。陈玉兰一见李伯清,一把抓住李伯清的手,“李老师,感谢你来参加我们迟办的婚礼,原来我准备去成都拜你为师搞喜剧,可惜我得了癌症,我去不成了。”
李伯清安慰她,“你要振作精神,好好治病,相信医生,会医好的。”
陈玉兰苦笑一下,“李老师,你别安慰我了,我的癌症治不好了,我活不了几天了,我放心不下的是张德高,他的喜剧艺术还需要磨练,我帮不了他,我现在把张德高正式交给你了……”陈玉兰流泪了,再次抓住李伯清的手,李伯清哭了,在场许多人也流下了热泪。
“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女婿,名字叫做不晓得。”“若不打红来自然红,而不打白来自然白,硬是美中带亮色。”“啥子三娘三娘我爱你,啥子又犹如老鼠又爱大米,啥子先吃口袋后吃米,一口一口又吃掉你……”不少观众至今还记得张德高这些让人捧腹的段子。
已经45岁的张德高说,“这些年,我先后参演了《“火巴耳朵”笑传》、《挪个地方要得不》、《张三过年》等近100个小品、四川方言剧、电视剧等。小品《火巴耳朵》参加了2006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谈起这些,张德高说,永远不会忘记亡妻陈玉兰的支持。
最后,张德高为南充市高坪区提字:祝愿高坪一天更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