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鸣一凡
做了10年的信访局长,对于柳乃华来说,信访并不陌生。但令福建省寿宁县原信访局长柳乃华没想到的是:女儿的突然坠楼身亡,会让退休后的自己也走上信访之路,而且还是下跪上访。他认为女儿是被人杀害,但警方认为是自杀。(5月4日《中国青年报》)
女儿的突然罹难让年近六旬的柳乃华伤心欲绝,不惜做出下跪上访之举,让人感受了一个“局长父亲”的伟大与无奈。自古同情弱者就是社会共识。见人落难,最富同情心的民众一般都会自觉地产生某种不忍,甚至会发出“官不聊生”的感慨——弱势群体上访艰辛尚能理解,信访“大人”咋也身陷维权困境,难以维系自身诉求,加入上访大军。
都说凡事有个对比,真相就更容易看清。官员群体之所以“强势”在于“掌权”,然而当权力过期,或面对绝对权势,官员也可随时沦为“弱势群体”。信访局长柳乃华便是如此。真正弱势群体的维权之困,可能“在位”的官员是不曾体会的。然而,信访局长艰辛的上访之路更像一面镜子,在里面可以看到我们每一个的影子。昔日“同僚”下跪上访,如此心酸无奈之举想必也是某些官员所能“感同身受”的。当失去权力的那一天,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沦为下一个“弱者”,走向艰辛的上访之路。
没有人想成为上访者,同样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上访者。权力终有失去时,而公民属性却是不变的。如果一个普通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都会面临维权之困。这位为亡女下跪上访的父亲便是如此。角色“错位”带来的尴尬与艰辛也提醒了某些官员以及相关部门,要懂得“换位”思考,充分认识到上访者的痛苦与无奈,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应切实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还社会一个公平。
解决信访局长“下跪上访”背后的“弱者”维权之困,期望于官员们能够“感同身受”远远不够。社会矛盾的纾解不能仅靠某个群体的自省与救赎。充分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真正的法治社会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在一个法治彰显、权力受约束的社会,谁都不会成为弱者,更遑论弱者维权之困。
在我们这样一个权力不受制约的国度里,谁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由“强者”变为“弱者”。这些年来,不但有成千上万的被拆迁户和国企下岗职工在强权的侵凌下沦为弱势群体,沦为上县城进省城跑京城的上访者,而且被老百姓视为“能够吃得住自己”的“人上人”的民警、派出所长、公安局长、法官乃至个别厅官,也或因举报违法贪腐行为受到打击报复;或因在权力斗争中落败,由昔日的“强势人物”变为“弱势人物”,在投诉无门、求助无路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加入了上访大军。倒是昔日的信访局长今日成为一个可怜兮兮的信访者,算得上一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
信访局长成为信访者,同样不足为怪,偶然之例的背后有着不可遏止的必然规律。别说这位信访局长已经退休,即便现在正在履职的信访局长,恐怕也有人想上访而因职务原因不得上访而已。据我所知,信访局长一职,在官场上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角色。说到底,信访局长就是个吃“财政饭”的传达室“室长”,上访者和信访者向他们倾诉的诉求,他们无非是起个“传达”的作用而已,所以信访局长们一般是不会轻易表态“你的问题可以解决”的,即使个别不知天高地厚的信访局长表了态,那也不过是放了个响屁而已!然而,尽管信访局长是为有“门路”、有“背景”的人不屑的官场上的“弱者”,但许多信访局长却也沾染上了官场上“冷、硬、横、推、拖、扯”的习气,让千辛万苦、忍饥挨饿乃至砸锅卖铁的上访者心酸不已。在这里,本博主不唱高调,仅仅从“命运如轮转”、“人有旦夕祸福”的“宿命”观点出发,我敬言有职有权的人,尤其是那些自己的职务行为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官员,该有点换位意识——多想想求助于你的人之不易之苦楚,绝不可得意忘形,更不可得志猖狂——因为,说不定弱势者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附:信访局长因女人坠亡上访 自称已无其他出路
女儿的突然死亡,使年近六旬的柳乃华走上了信访之路。对于柳乃华来说,“信访”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在和“信访”打交道,不过,此前他一直是“信访”的接待方信访局局长。
女儿坠亡
2012年3月19日,正在福建寿宁老家休养的柳乃华突然接到外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外甥告诉柳乃华:“表妹柳鏐出事了,从楼上坠下,现在正在抢救,您快到厦门来。”
外甥说的柳鏐是柳乃华的女儿,在柳乃华的心目中,柳鏐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今年23岁,有个男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到了厦门。
听到消息后,柳乃华立刻买车票赶往厦门。从寿宁到厦门的这5个小时,对柳乃华来说,好像一生一样漫长。在车上,他不断地给外甥打电话,询问女儿的情况,电话那头的外甥安慰舅舅没事,告诉他,来厦门就知道情况了。
让柳乃华意想不到的是,他到了厦门之后,获知的却是女儿早在3月19日凌晨身亡的消息。得知柳鏐出事后,柳家30多个亲戚纷纷赶到厦门,在并不宽敞的宾馆房间里,柳乃华的外甥看到舅舅一个人躺在床上,“不说话,精神极差,眼泪一直在眼睛里打转”。
次日,柳家家人来到公安局看现场照片并听取案情通报,因为担心柳乃华伤心,家人们没有让他去看现场照片。在大厅外等待的柳乃华坐在石阶上,感觉整个世界都塌掉了。
在听完案情通报后,柳家人认为案件疑点重重,对于公安机关给出的自杀的结论,表示不信服。
中国青年报记者随后联系了该案的办案民警,该民警表示不方便以个人身份透露案情。
信访局原局长踏上信访之路
3月28日,在宾馆等待了近10天的柳乃华等人没有得到警方的任何消息。此时,柳乃华的外甥觉得一直等下去不是办法,他提出意见信访。
对于柳乃华来说,“信访”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他曾在寿宁县做了很长时间的信访局局长。对于自己近10年的信访接待工作,柳乃华认为,自己都是在尽力为当地老百姓解决问题。在自己的任期内,“老百姓都很念我,现在在我老家,大家也很念我”。对于外甥的提议,柳乃华正是基于自己此前的信访接待经验,认为“信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于是,这位县信访局原局长踏上了信访之路。
柳乃华准备了4页纸的信访材料,材料的最后表达了自己的诉求:“要求公安机关迅即立案侦查。”
柳乃华希望能够见到主管公安的副市长,跟副市长讲述自己女儿的遭遇。3月26日,为了见到副市长,他的外甥早上6点就来到信访局等待。
但接待人员拒绝了柳乃华要见市长的请求,说“今天副市长主要是处理和接待医保社保事项的”。
接待人员认为,柳乃华的事情应该由市公安局负责,跟随柳乃华一同前来的亲戚则一直坚持要求见副市长,“要副市长主持公道”。
整个过程双方都比较平和,没有发生冲突,柳乃华也认为接待人员的“态度不错”。
随后,柳乃华一行人来到信访局,信访局的接待人员将柳乃华以及另外3人请到信访接待室,并叫来公安机关的有关负责人。得到了严谨查处的承诺,柳乃华一行人便回去了。
回到宾馆之后,柳乃华仍不停地了解情况,得到的回复是:目前没有结果,正在调查中。
“信访局就是夹在中间,难受啊”
为了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女儿的事情,柳乃华开始注册微博、论坛账号,并在上面发帖描述女儿的遭遇,不少网友表示同情,也有网友对柳乃华信访局原局长的身份表现出兴趣,在他的微博下面评论,表达了对信访工作的不满:“信访局局长也有信访的一天,真是报应啊,谁知道他当初是怎么拦访、截访的。”
对于这类评论,柳乃华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在他自己的信访过程中,对于信访局的工作,柳乃华认为“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很热情”。自己之所以选择信访这条道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如果有其他的出路,就不会去信访”。
做了10年信访接待工作的柳乃华深知信访局的无奈,对于自己过去的工作,柳乃华表示问心无愧:“对于老百姓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我总是尽力去解决。”有时,寿宁县信访局经费比较紧张时,柳乃华还会自掏腰包,为信访群众买回家的车票。
“信访局就是夹在老百姓和应该负责的相关部门中间,难受啊”,柳乃华这样评价自己10年的工作经历。对于群众反映的意见,柳乃华总是力所能及地传达到相关单位,联系相关的负责人,但是“事情最终的解决处理,权力并不在我们身上”。
如今转换了角色,由原先的信访接待者变成现在的上访者,柳乃华感受到这两种角色的无奈,“如果不是无路可走,老百姓是不会选择信访的。但是信访局能力有限,也有很多无奈。”
面对网络上对于信访工作人员的不满,这位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的老局长表示理解,“毕竟一些人反映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心中积累了不满情绪,也是正常的。”柳乃华认为,不管是上访者还是接待上访者,都应该互相理解和宽容。
(刊于2012年5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