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做客岭南大讲坛,剖析百年来乡村变化得失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4-29
南都讯 记者黄怡 实习生林诗婷 万家 乡村凋敝,故乡正在“沦陷”,再也无法回去。昨日上午,知名专栏作家、南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熊培云做客岭南大讲坛,从“从百年乡村看百年中国”主题讲起,与数百名听众一起,怀着浓浓的乡愁,剖析中国百年来乡村变化得失。
严重污染生态荒芜的乡村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在那个年代有非常美好的歌曲,有《大约在冬季》,有《外面的世界》,如果外面的世界不好,还能够有人期待你回去。”熊培云说,如今人们渐渐发现,故乡回不去了。
熊培云说,在过去100年间,乡村开始凋敝,精英出走,社会衰败,乡村力量的见证、历史、记忆好像被连根挖走。谁人故乡不“沦陷”?这句话引起许多人共鸣。
熊培云认为,乡村凋敝的原因除了城市化进程,还与暴力有关.......................................................
现代的建设中也有许多暴力,熊培云说,如农民被拆迁、“被上楼”等,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农村的许多地方受到严重污染,生态一片荒芜。“有中学生卖肾买iP hone的新闻,中国是不是也在卖肾求发展呢?”熊培云说,当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只剩下“一个肾的发展模式”。
没有长远打算的“临时代”
熊培云说,除了暴力逻辑,农村的萧条还与“鱼筌效应”有关,也就是“得鱼忘筌”。中国在过去100年间,农村向城市输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城里没有真正反哺给乡村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
“乡村的资源越来越少,乡村的精华越来越少,最后很多人宁愿把乡村抛弃掉。”熊培云说,原来乡村是空气很好、水很好的地方,这种优势如果消失,那乡村就真的成为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熊培云概括当下的时代特征:“临时代”,因为没有长远的打算。“没有过去的理想,没有长远的责任,没有长远的幸福,自由得而复失,在祖先上无家可归……”
熊培云最后用《孟子》里的一句话送给读者:“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这也表达了他的乐观一面,即在一个“临时代”,人还是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