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地图上去看中国山川河流的走势,便会发现炎黄龙脉起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逐渐延伸,绵延整个华夏大地,入海而止。故尔昆仑便是龙脉祖庭,东海便是龙脉之尾,整个龙脉呈御水出云之态。然而,若再细心一点,便会留意到在华夏龙脉的心脏部位,有一片云笼雾罩的世外仙山,这,便是定住龙脉中心的山之领袖——峨眉山。 峨眉山,自古便有“皇人之山”的美誉。《山海经•西山经》载:“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五符经》载:“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皇人所居之地既然在峨眉山,“皇人之山”理所当然是峨眉山了。皇人之山,承载龙气皇威,故能钟灵造化,领袖群山。而峨眉山,又是佛之长子大行普贤愿王的仙山道场。普贤菩萨行愿十方,普度众生,峨眉山圣灯长明,佛光普照,素有“大光明山”之称。正因为峨眉山系龙脉帝气与浩浩佛法之殊胜所在,代代千古帝王都对峨眉山圣眷甚隆,或避暑,或养生,或问道,或求佛,每每心系峨眉山,流连仙乡不思归。 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 据《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记载:“轩辕氏肖,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于峨眉山,授黄帝《灵宝经》……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这便是说,《史记》中三皇五帝的五帝之首,象征着中国古时皇权统治正当性,被称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祖先的轩辕黄帝曾问道于峨眉山。相传,轩辕黄帝得天下后,用心治理。后来,见天下太平,便心满意足,渐渐不理政事。时间一长,国事趋于混乱,使得黄帝忧虑不堪,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仍制止不了混乱动荡的社会局面。正在忧虑时,有臣子告诉轩辕黄帝峨眉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明的仙人天真皇人,也许有良策。于是,黄帝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峨眉山问道。第一次轩辕氏受到了天真皇人的奚落:“你已经得到了天下,还想长生不老?太贪心了吧!”轩辕只好怏怏而退。过了两年,轩辕第二次前来问道。这一次天真皇人见他心诚,也就没有难为他,传授了三一五牙之法。轩辕黄帝两次来峨眉山问道,终于得到天真皇人的指教,以顺其自然的方法,使天下实现了大治。究竟黄帝从天皇真人处得的什么道已不可考,但峨眉山上至今尚存的“授道台”、“道纪堂”、“轩皇观”等遗址,却在历史的风尘中默默记载着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的传奇身影,记载着峨眉山对华夏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历代皇帝与普贤道场的不解之缘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笃信扶持佛教。太宗皇帝在做秦王时,有一年的秋天来成都视察军事,特地到峨眉山祭拜。当时正是他同太子李建成争斗激烈的时期,秀美而大气的峨眉山景,圆融通达的佛家禅机,让他对李氏王朝前途的思虑更加明晰而深远,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念,于是写下了“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云凝愁半岭,霞碎纈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的诗句。后来,李世民果然得登大宝。 宋朝历代皇帝的崇佛,也是有名的。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正月,宋太宗敕內侍张仁赞携黄金三千两,在成都购铜,铸金铜普贤像,赐赠白水普贤寺供养,开一国之君对峨眉山格外垂青之先河,宣扬对佛教的拥护,推动着龙脉之地峨眉山的普贤崇拜。据《佛祖统纪》记载,雍熙四年,宋太宗派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普贤寺,当日众人便见普贤大士乘紫云显圣行于空中。此后,以“普贤祥瑞”为依托,宋真宗赐白水寺“御书百余轴,七宝冠,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钵”。宋仁宗赐白水寺宝环一个,上书:“佛法长兴,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子孙昌炽,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北宋皇帝的多次诏修和大量赐物,为峨眉山普贤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兴盛景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早期的特殊经历,对佛教的扶持不遗余力。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安徽风阳发生灾荒,他的母亲带着他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宝昙和尚。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宝昙为国师,主持峨眉山佛事。宝昙居蜀数十年,戒律大行。朱元璋亲撰律诗予以褒扬:“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而与朱元璋同在皇觉寺做过沙弥的广济和尚,后来曾在峨眉山牛心寺修行。朱元璋称帝后,下旨宣广济和尚到南京为官,但被广济和尚辞谢。朱元璋的第九子,蜀献王朱椿为讨父亲欢心,从成都府专程赴峨眉拜见广济大师。这次拜见在峨眉山的历史上重要之极,可以说,峨眉山的繁荣由此开始。朱椿当时做了一件值得峨眉山大书特书的事:他为了盛邀父皇来蜀巡查,特意让人绘制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峨眉全景图寄往京师。朱元璋由此对峨眉山普贤道场给予了格外的注意。以至于峨眉山光相寺主持宝昙大师圆寂后,朱元璋竟史无前例地以皇帝的身份御赐祭文。朱元璋的垂青,使得终明一朝,历代皇帝对峨眉山都恩宠有加。 传说清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后,他的儿子康熙派人四处寻找父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钦派大臣葛哈齐、头等侍卫海清、乾清门头侍卫五哥、兵部员外郎德其内等人,到峨眉山降香,并颁赐皇帝御书匾联、经器。峨眉山僧人在清音阁前建“接王亭”,作为迎接四王之处。而康熙皇帝则微服装扮成四大臣的“随从”亲自来峨眉山寻找父亲,见清音阁一带景色秀丽,如世外桃源,流连于此间美景,欣然御书“忘尘虑”三个大字。而作为为峨眉第一寺的报国寺,寺院规模宏大,寺中建筑不但布局规整,而且气势宏伟,建筑精妙。康熙帝在峨眉寻父的路上途径报国寺,印象尤为深刻,次年亲手题写“报国寺”匾额一块,并遣专人从千里外的北京送到这里。康熙这位历史上少有的雄才伟略的皇帝,却要为一座他从来没有来过,而且远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寺庙题写寺名,他对峨眉山的重视可见一斑。康熙帝的殿工到四川采办林木,但朝廷明文规定,惟独峨眉山林木禁伐。是什么让康熙皇帝对峨眉山如此重视有加呢,除了寻父途中所见美景,峨眉山在龙脉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佛家普贤道场的崇高地位也许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吧。 如果说,峨眉山早期的经营主要依靠的是高僧大德和文人居士,那么,历代帝王的介入就使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也使得峨眉山对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那么,究竟是历代帝王造就了仙山峨眉天下第一山的美名,还是峨眉山龙脉之气的护佑和普贤圣愿的加持使得李唐迎来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让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令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更让康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呢?佛曰,不可说。峨眉山曰:一切缘在此山中。 龙年,到龙脉中心去,到普贤道场去,观龙腾仙山,朝拜大行普贤,探寻峨眉山与千古帝王的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