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遗诏读后令人感慨至深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四子,生于高祖元年前202年,前179年即位,在位16年。其母薄氏,原是魏王魏豹的姬妾,魏豹反汉失败后,家眷未入宫中为奴,刘邦见薄氏天姿国色,纳为妃,生刘恒,被封为代王。因居第远僻,吕雉掌政时,母子俩得以幸免。周勃、陈平等灭诸吕后,担心吕所立少帝长大对其不利,所以高祖八年(前180年)九月迎代王入京即帝位。
汉文帝即帝位后,招贤纳谏,特别对执政丞相的选拔,精挑细选,先后以周勃、陈平、灌婴、张苍为相,他们都是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开国元勋,而且他还善于发现新的人才,知人善任,贾谊年18岁就“召为博士”,一年内就任为太中大夫,晁错原是一个六百石的小吏,因精通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便任为太子家令,这俩人都不负众望,精情辅佐刘恒,这俩人对西汉前期中央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汉文帝统治时期,重在以“仁德”治天下,内收民心,与民休养生息,外行睦邻,化干戈为玉帛,为西汉后期的景帝继续推行文帝的政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公元前164年文帝患重病前不久,为安排自己的后事而颁布的诏书,他在诏书中深责自己功德不厚,要求丧事从俭,一切为后人作想,遗诏中称:“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已破业,重服以份生,吾甚不取”。他反对对自己服丧哭吊,“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他称自己很不聪明,担心有什么错误行为,以致有辱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现传令全国官吏和民众,从命令到达之日起,哭吊三天就除去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
汉文帝把死看得很轻,一切为后人作想,自创丧制,遗返宫女,这在以前还没有过的事,在历史上是难能可贵的。总结汉文帝一生,他确实不愧为贤明君主。在遗诏中告诫臣民“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致。归夫人以下至少使”。一个封建帝王的君主,能体恤民情,节俭从事,实属难能可贵。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少数官员却处处摆阔,炫富,他们讲究吃,吃的山珍海味,喝的五粮茅台再所不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光在吃喝上就花去3000亿元。可我们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有少数民众还处在极度的困难中生活,把这笔吃喝费用节省下来,用于扶困济贫,岂不美哉?凸显功德无量,吃了这些钱,这是吃的纳税人的血汗钱,吃掉民心的怨气钱,官员虽不心疼,广大百姓却心疼。今年人大、政协委员们提出议案:对大吃大喝者给予法律制裁。确属大获民心,大快民意。这种吃,败坏了党风,吃掉了政纪,丧失了民意,遭到了谴责,应引以为戒。汉文帝一个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皇帝,却能提倡躬行节俭,而我们少数干部,受到党的多年培养教育,还不能提倡克勤克俭吗?
“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紀)提倡艰苦奋斗,勤政为民,为国分忧,为民谋福,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利,国之幸甚,民愿足矣。
2012.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