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93|评论: 27

[文朋诗友] 中篇记实小说--《我们一家人的老屋的岁月》 连载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父亲有一次从老家过来对我说,咱家的老屋塌了一半了。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座破败的石料木头房子全部坍塌在地的情形,断裂风化的石料上杂草丛生。父亲又说,你真该回去看看,再等些年,想看都看不着了。然后久久无语。我能理解父亲的心情,他一生的荣耀和落拓都凝聚在那老屋上。如今父亲已年过五十,在日益高涨的房价面前,不可能再一次拥有一套写上他名字的屋子,他只有一次一次回望老屋,检阅自己一生的奋斗。
  过年时,趁着回老家祭拜祖先时,我终于回去了。我们在荒草丛中搜寻到祖先的坟墓,烧香祷告,鞭炮鸣鸣。这种氛围轻易地加重了一种感怀和忧思。拜完后,我就直接去了老屋。我没想到现状比想象的更加衰败。
  老屋并没有塌,十多年的荒置并不具备摧毁一副坚硬而完整的石材骨架的能力,只是骨架上爬满了各种野生的植物。老屋从前地势就低,后面是公路,看起来没有一所建筑物应该有的气度。如今公路重新铺设,加高了不少,又加之荒草蔓延,老屋的气势更弱了,它更像一个为公路量身打造打造的堡坎,而不是供人居住的屋子。我想起以前睡在老屋里面,总是害怕汽车忽然失去控制,冲上屋顶,屋顶由于承受不住压力垮塌了,把我砸死在里面。
  我从屋后开始走,在荒草中看到人类排泄的痕迹。这是过路的行人,更多是开车的司机留下的。蓬勃的杂草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地方。要是从前,我一定会破口大骂,以前的我这样做过无数次。那些过路的人总是急匆匆地从屋顶跑过,我在屋里听到脚步声,像狗一样机灵地一奔而出。那些人往往动作到中途被我骂走,但每当此时,我内心都充满了悲伤,想哭,老屋不该受到这样侮辱,它是一座房子,而不是厕所。但现在,如果我内急,我也会选择在这个地方的。这太符合现在老屋此时呈现的形象。
  父亲说的坍塌只是侧面的猪牛圈,当初修的时候并没有盖水泥板,而是架了木料,上面坎了一层水泥。十多年的时间足够这个屋顶腐朽。我走到屋前,发现老屋已经门户大开,失去了为人类庇护的功能。当年母亲最后离开老屋,离开时一定锁上了大门,但由于经久乏人打理,锁头坏掉了,门板也朽烂不堪。我走上前去,轻轻一推,砰,门板猛然倒下去,突兀的响声吓了我一大跳。烟尘中,它完成了最终的使命。其实最开始这幅门板做得就并不好,很薄,即使在它崭新时一个成年人使了力也能踹破,也只配了一副门栓,小时候我总觉得它难以抵御外面的威胁。每到夜晚,我总是栓上门后,用两条长凳支撑在门后,再用吃饭的大方桌在后面支撑住长凳,这样一系列繁琐的加固工作后,我才能安然入睡。
  我从小就缺乏安全感,每次入睡前,除了加固门板,还总是打着电筒把屋子的旮旯角落检查一遍,连难以藏人的碗橱米缸也要查个究竟,确定没有不怀好意的歹人。老屋建得太偏了,远离村民的集聚点,主动和村民切断了守望相助的联系。并且,有人说我们老屋的原地曾经是个乱葬岗。这是否属实,也无人证明。事实是老屋门前不多远的确有一座坟,侧面也还有一座,夜里偶尔又确有凄惨的哭声和怪叫。似乎谣传是对的。母亲自己也总是叫我晚上不要出门,说那些叫声属于游荡的孤魂。每到夜晚降临,我就止不住害怕,从不敢一个人呆在家。当然,我后来才听明白那是野猫发情的嘶叫。但母亲又说有的野鬼也喜欢把自己的声音装扮得像猫,甚至有的猫本身就是野鬼幻化的。母亲其实也是个胆小的人,她跟我说这些时往往死死抱紧我。
  我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这样一个地方。后来我读了一点风水的书,发现这地方的确不好,地势低洼潮湿,易滋生虫蛇,浊气沉滞,主疾患病。记忆中在屋里也的确经常看到过蛇,以至于每到夏天,我上床睡觉之前总是一遍一遍地检查,担心蛇就藏在床下、蚊帐里。但我还是和一条蛇狭路相逢。有天半夜,我被一阵细微的吵声惊醒,声音来自蚊帐上面的顶棚,我以为是耗子,吆喝了几声,又睡下了。但片刻之后,声音又响起来了,显得迟缓,听得出来是行进的声音,这让我立刻想到了蛇的爬行姿态。我迅速打开灯,果然一条长约两米的大蛇头正在蚊帐上面和我隔幕对望。我吓得失去了心跳,都来不及尖叫,但那条蛇沉静地迤逦而去,我裹紧被子,心脏处痉挛不停,连哭都不敢发出声音。后来我听旁人说父亲修房子时也找过风水先生。风水先生选的地块在老屋不远处一块地,背山面水,后可靠,前可观,的确是个好地方。但其实父亲在找风水先生前心里就已经选了老屋那块地。父亲是为着以后打算,是想靠近公路,以后开个小卖部什么的也方便。风水先生对父亲的看法不屑一顾,因为当时公路还不存在,只是有人传言要修一条公路罢了。当时风水先生一定有言语失当的地方,父亲一怒之下将风水先生的选址弃而不用,坚持自己的选择。父亲那时候还年轻,找风水先生看地也仅仅是出于对一种习俗的遵从,内心其实是不大相信的。于是就有了这所屋子。父亲也觉得地势太低了,本想修两层,底层与公路齐平,那第二层就可以高于公路了,刚好适合开一家商店,做些过脚生意。这计划不能说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只是后面计划被打乱了而已。
  因为父亲这样的打算,所以老屋并没有修多大,只有四间,父亲的计划是以后往上加一层的话,就有八间,对于四口之家,已经足够了。但没想到后来的四间一直没有成形,仅有的四间屋子住人,这的确很不方便。四间是这样安排:一间分出来喂猪牛鸡鸭,一间作为厨房,一间堂屋,一间父母的卧室。但家里一共四口人,还需要一个床位,所以小时候我和哥哥的床总是在堂屋和父母的卧室来回搬动,有时候和父母亲挤在一间屋,有时候又在堂屋。不管在哪,我都很不乐意。我希望像别的孩子一样,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房间。尤其是夏天,我不想跟哥哥睡,两个人贴在一起,黏得人恶心和难受。于是想办法了。晚上倒还好说,拖一床席子睡到屋顶上去,还可以看星星,看萤火虫,听风过树叶发出的细碎的乐音。前提是必须有个人陪我,否则星星、萤火虫、风声都不是美好的存在,都蕴藏着未知的恐怖。好在父亲总愿意歇凉,陪我到半夜,我睡着了,父亲再抱我回屋。白天大家都要睡午觉,我则不能,经常是走出门,爬树抓知了。知了一般不易得,就抓猴儿,我们那里把螳螂叫猴儿,但两者其实完全没有相像的地方。抓到猴儿后我把它们放进一个碗里,让其撕咬。这样身不盈八寸的小动物,斗争起来也异常惨烈。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直到有天我看到一只猴儿咬掉另一只半个脑袋,受伤的那只猴儿依然倔强地支起剩下的半边脑袋在碗里爬啊爬啊,这样的情景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我才明白这是多大的罪孽。只要是生命,无论大小,都应该有活着的权利,不被伤害的尊严。
  不抓猴儿后,我的日子就枯燥而漫长了。中午的乡村了无人烟,完全也沉睡了,只有我一个人在野外的树荫里,有时候骑在树上,有时候坐在树下,看蚂蚁在地上爬,自己和自己说话,或者看天。夏季乡下的天空格外蓝格外高,漂浮着白云,美得干净透明,看着看着,鼻子痒了,阿嚏,打个喷嚏,眼泪汪汪,不晓得是打喷嚏打出来的泪水还是其他的。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开始住校,学校分了一张单人床,虽然还是和别人挤在一个房间,但我总算有了一张自己的床了。开始那些日子,我总是很迷恋睡在床上的感觉,我会把自己的身体尽量舒展打开,妄图盖住整张床,那种前所未有的舒畅和自由至今难忘。所以学校放假时,我很少回家,没人晓得,这仅仅源自一个孩子对一张床的迷恋。
  小时候,老屋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逼仄、狭小、笨拙。父亲没把那一层建起来,我只有在想象里完成这个任务。似乎少年时期的我想象力异常丰富和发达,在我脑海里,我们的家无限扩大,跑马圈地,几乎把大半个山腰都占领了,亭台楼阁,辉煌得像一座皇宫。房间太多了,我能任意选择居住,再没有睡觉、蛇、鬼的困扰。这虽然只是个梦,但每次父亲说我们总会把上面一层盖起来时,梦就会落实。我以为是明年,明年来了,老屋没变,于是再明年,明年老屋还是没变……时间一年一年推后,老屋顶上都开始长草,春天,母亲在预留的院坝里栽下了一棵杏树苗,后来杏树苗都慢慢长大了。我趁母亲不注意,用弯刀狠狠砍掉了那根小树,但过了不久,母亲在地里洒下了其他种子。


           未完待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4-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纪实。
如果不是怕蚂蚁多心,我直接加精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稿已完结。。稍作修改后。更新第2章``````

  多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父亲一定明白儿子的心思,他也能读懂儿子的渴望和对他些许的怨恨。要不然,夏天的夜晚他不会总是陪我睡到屋顶上去。在我们家,父亲是最不怕热的一个。他其实可能比谁都渴望盖上那一层,但只是自己也无可奈何而已。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大到忽然有天开始反思,从自己或者别人身上,寻找某些被人称作“命”的东西。我在为自己的未来扫清那些看起来早已注定会导向失败的因子。父亲自然地成为我反思的对象。
  父亲不止一次告诉我他刚生下来的一件事情。1960年(或者是1959年,父亲的生年一直没有搞清楚,包括祖母自己也糊涂了),正是全国大饥荒的年份,父亲降生了,生下来不足三斤。父亲是爷爷的第六个孩子,在这样的年头,一张嘴就是一份沉重的负担,大家并没有太多兴奋和激动,相反,蹙紧了眉。正因为大家毫不重视,刚生下来的父亲被简单地弃置在柜台上。当大家终于想起家里新添了一条生命时,柜台上的父亲却毫无踪影。大姑(当时比父亲大十来岁)又听到柜台和墙壁的夹缝里发出吱吱的声音。她以为是耗子,心中猛地一紧。那年头耗子跟人一样饥不择食,据说有人晚上睡觉,忽然脚底一阵剧痛,起来一看,竟然是耗子在咬食大脚拇指。闻声后的大姑一时怒不可遏,从厨房拿起一条火钳就准备往夹壁缝里捅,她要为那个惨遭不幸的弟弟报仇。捅之前,她伸头看了看缝里,想确定耗子准确的方位。万幸这一眼,要不然,父亲的小命就葬送在自己姐姐手里了。那个“耗子”其实就是父亲,父亲饿得连叫的声音都没有了,只能像个耗子一样哭叫。更悲情的是,柜台和墙壁夹缝仅仅一个大汉拳头那么大小,父亲竟然能掉进去了,可想而知父亲身体的羸弱。我把父亲生命之初的小插曲说出来,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这段小插曲似乎就是父亲一生的注脚——他注定不凡,但不是那种人们常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是困顿地挣扎。
  爷爷一共五子一女(不算那些夭亡的,比如不幸的大姑),家里却只有三间泥坯房,全家挤得还不如社里喂的猪。父亲,还有我叔伯们一定体会过当年我的苦,并且比我更深刻和辛酸,要不然大爸二爸不会去当兵,三爸不会被爷爷送给别人,幺爸不会十二岁就去跟别人当学徒。父亲也想去当兵,十四岁就去报名,一直到十七岁,前后两年,一共三次。即使队里愿意给父亲作假,前两次还是因为个子太矮被拒,最终等到第三年,眼睛却近视了。参军彻底无望,父亲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卷上铺盖,和村里的人出川打工。那时候农民还有故土难别的情结,不管再怎么困苦和艰难,也要固守在家,外面是个不可预知的世界,充满危机和变数,出门远行类似于直扑向危险。父亲也恐惧将要面临的世界和未来,但他别无选择。没想到父亲这一走就是十万八千里,广州、深圳、佛山、福建、江苏、上海、珠江、山东,父亲辗转在十多个城市,要是在这些城市拼贴起来,就是东南部整个沿海城市。但不管到哪,父亲做的工作其实只有一个,在建筑工地上下苦力。尽管父亲才十七岁,而且身体单薄,但他必须要像壮汉一样背、挑、抬。重物压弯了腰,勒出了血,他都必须挺住,因为一个似乎无望的未来。但父亲最终都挨下来了,而且一挨就是四个年头。
  二十一岁那年,父亲回了老家,他是准备做一件事情的。他以前就想做,但一直不敢,现在他有这个勇气了。父亲找到小学喜欢的那个女同学,发现她还没结婚,死皮赖脸地追她。他们从小关系就好,从前父亲家里没吃的时,全是到那个女同学家里回收她家打米生下的米糠。父亲曾经告诉我说把那些现在连猪也不吃的米糠做成粑粑,全家就靠这个过活。吃了后不消化,大便拉不出,用木棍在屁眼里掏,掏得满屁股都是血,依然不觉得痛,反倒舒服极了,就是这些让父亲一家挨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那个女同学最后答应了父亲,但她的父母亲不愿意。换做谁的父母也不会愿意,太穷了,罕见的贫困让任何女孩的父母都望而却步,但女孩子死心塌地。父亲把几年打工的钱全拿出来,分成两份,一份买了木料和瓦片,用牛拉车拉到女孩家里,把她家的房子彻底粉饰一新;另一份买了一头猪、鸡鸭鱼肉,在村里办了十多桌,如此就把女同学娶进了门。这就是我母亲。
  办酒那天,外公外婆严令家里的亲戚一概不准去吃喜酒,所以母亲这边一个亲人也没来。母亲是提着一个竹藤编织的箱子就嫁给父亲的。爷爷这边也没什么好给父亲的,三间房,大爸二爸还在当兵,幺爸幺姑还小,就给父母亲分了一间,还说好只能住到大爸二爸回来为止,因为那时候全家还得再分一次家的。父母亲结婚时真的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父亲对母亲的承诺而已。父亲告诉她,要给母亲一个家,以后一定要修一栋石头房子送给母亲。那时候农村修房子大多用泥巴和木料,经济再宽裕点的,用部分砖头,日子久了,破洞烂屋,冬天连风都扛不住。父亲不用砖,要用石头,石头千年不毁。这似乎不是修房子,而是修一座永不衰败丰碑。结婚四个月,父亲带着母亲去了山西。
  我小时候听母亲抱怨,说要不是你奶奶当年把你爸从江苏骗回来,我们家绝不是现在这样子。我后来从各方面求证,了解当年的事情。也许,父亲不从那里回来,真的如母亲所言。但是父亲后来在我面前倒很坦然,说是龙一辈子都是龙,是虫一辈子都是虫。父亲这时候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多次跟我说到一些为人处事的准则,他把用半辈子得来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这是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
  父亲在山西进了一个砖厂,他的考虑是打砖虽然也是下苦力,但毕竟是个技术活儿,可以学会,以后回老家自己也可以搞个砖厂。所以父亲一面跟别人下苦力,一面试着摸透砖厂的操作流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父亲当年确实很努力。父亲连小学都没读完,读书那会儿全副心思又都在填饱肚皮上面去了,勉强读到四年级,连数数都还不透彻。但在砖厂那些日子父亲却主动让读过高中的母亲教他读书写字,因为他看到砖厂的一些高级员工要记账和写东西。于是父亲白天上工,晚上学习。白天大家上工累了,晚上回到家别人头沾枕头就能睡到第二天,父亲却和母亲点起油灯学习。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父亲终于能流畅地写字和记账了。后来父亲果然被砖厂领导发现,提拔为办公室助理,负责传送抄写文件。一个连数字都不清楚的人做到这份上,其中甘苦绝非自言片语可以言清。
  有时候父亲写累了,就画几张图,一横一竖,再一横一竖。母亲看了一会,明白了,这是一栋房子。父亲说以后我们就修这么一栋房子。母亲说这样修不好,应该这样。母亲拿起笔也画了一栋。父亲看了看,觉得是比自己画的好,就说好,就按你画的修,但怎么修一定得听我的,我要全部用石料,坚决不用一砖一瓦。母亲说这是为啥子?父亲说我要让它永不倒塌,我能住,我儿子能住,我孙子还能住,子孙后代都不用为房子发愁。我猜想父亲当初学会用笔的时候一定和母亲有过这样的对话场景,要不然,他后来修房子时怎么会那么果断和干练呢?因为一切都蓄谋已久。
  就在父亲顺风顺水地为自己梦想奋斗时,家里来信说祖母病危,让父亲速归。父亲二话没说,赶紧带着母亲回家,走的时候交接工作,说的是请一段时间假,过后再来,归家后,祖母安然无恙,父亲却再也走不了了。原来大爸二爸常年在部队上,三爸也参了军,幺爸离家去做了学徒,只有幺姑承欢膝下,爷爷奶奶实在想要个儿子守在家里,权衡下只能选择父亲。父亲几次准备要走,无顾祖母的反对,祖母真的病倒在床,父亲痛苦地挣扎了许久,拿起弯刀冲进屋把母亲结婚带来的箱子几刀就砍坏。他们走南闯北只有这一个箱子,如此决绝,最终留下来了。江苏的砖厂后来还打来了电报,催父亲速去。父亲过了好久好久才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那个砖厂就没音讯了。翅膀折断,父亲委落在红岩村。

发表于 2012-4-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该       纪实小说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九大锤 的帖子

“记实”和“小说”。的确是矛盾的!发出后我就后悔啦。。但改不过来了……。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更新第三节…
敬请期待!

发表于 2012-4-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

把行距加大,密密麻麻看起来好费劲呢。



        :handshake

发表于 2012-4-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只有一次一次回望老屋,检阅自己一生的奋斗。”



      ;P        :victory:

发表于 2012-4-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起以前睡在老屋里面,总是害怕汽车忽然失去控制,冲上屋顶,屋顶由于承受不住压力垮塌了,把我砸死在里面。”

担惊受怕那么多年;P

“那些过路的人总是急匆匆地从屋顶跑过,我在屋里听到脚步声,像狗一样机灵地一奔而出。”;P

“那些人往往动作到中途被我骂走,但每当此时,我内心都充满了悲伤,想哭,老屋不该受到这样侮辱,它是一座房子,而不是厕所。但现在,如果我内急,我也会选择在这个地方的。这太符合现在老屋此时呈现的形象。”   

伤感:handshake

小时候我总觉得它难以抵御外面的威胁。每到夜晚,我总是栓上门后,用两条长凳支撑在门后,再用吃饭的大方桌在后面支撑住长凳,这样一系列繁琐的加固工作后,我才能安然入睡。

现在的作者恐怕敞开大门都能睡着了

发表于 2012-4-9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多处精彩生动有趣的描述,让人忍俊不禁。;P

老屋早已成为了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victory:

发表于 2012-4-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让我也回到了儿时的老屋。


谢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香炉山 的帖子

嗯,下次更新,我会注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香炉山 的帖子

父亲的那一次次回望。。我一辈子也望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香炉山 的帖子

父亲的那一次次回望。。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香炉山 的帖子

感谢您能如此仔细阅读此文。。劳动成果能被别人欣赏,真的很开心。。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冷暖厚薄 的帖子

感谢阅读。。后续还回更新,大家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香炉山 的帖子

多谢夸奖…。原打算今晚再更新一章。回来太晚了,明天再弄,望继续关注……感谢!

发表于 2012-4-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我也好想回老屋看看。

发表于 2012-4-10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实,也是一部辛酸的发家史,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怀念那份苦难、那份纯朴。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