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见长”
·夏庭光· “三小”,小生、小旦、小丑。 “三小见长”,不知是哪年哪月哪日哪时哪位专家说的。我想,不是“添饭不来趁囗空” 而信囗雌黄吧。 以高腔“四大本”、弹戏“四大本”和“江湖十八本” 的《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投笔记》、《春秋配》、《梅降亵》、《苦节传》、《木荆釵》、《幽闺记》、《上天梯》、《彩楼记》、《玉簪记》、《五桂联芳》以及“翠半本”的《翠屏山》等戏论;以“靠生吃生,靠旦吃旦”、“旦多不愁” 戏班的行话论;以近代川戏首出夔门、初赴上海的“成渝川剧促进社” 领衔人“四川梅兰芳”薛艳秋、“花衫皇后”白玉琼论;以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柳荫记》、《秋江》、《评雪辨踪》论;以多是“三小”的“梅花奖”获得者和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位川剧传承人、 “三小”占21位(源自《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论,川剧“三小见长”,既有历史渊源和现实的佐证――一个地方戏曲的大剧种明己之优,是壮大发展的规律。
但,要川剧发展壮大,必须以“点”带面,万不可忽略须生、花脸行及其具有川剧特色的代表戏。以“五袍”、“四柱”而言,其中的《白袍记》、《绿袍记》、《青袍记》、《炮烙柱》《九龙柱》以及数量不少的“列国戏”、“三国戏”,多为须生花脸挑大梁。这些戏,是川剧的财富。要保留,要传承;没有人材,会落得望戏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