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一个长相清秀,身背行李包的小伙子出现在青神县中国竹艺城里。他参观竹艺博物馆,欣赏竹匠的现场演示……从竹子到竹篾,从竹篾到竹丝,从竹丝到竹编艺术品,小伙子被竹艺的博大精深和美轮美奂深深震撼了!随后,他径直来到了竹编艺术大师陈云华的办公室,在表明身份后,他对陈云华说:“我要学竹艺!”
一个月后,这个年轻人不仅完成了既定安排的课程,而且已独立编制完成了一幅郑板桥的《竹》和两幅徐悲鸿的《马》,其中一幅《马》已经卖出。
这个年轻人叫柳峰,陕西省汉中人,26岁,目前,他正为自己的竹艺梦想而努力。 大学生辞职 来青学竹艺
2010年,柳峰从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专业毕业后,在广东一家纺织厂找到工作,并干得顺风顺水,成为同学羡慕的对象。但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写着千篇一律的材料……这让柳峰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他渴望更宽更广的天地!2011年11月,柳峰在众人的惋惜声中辞职了。
辞职后的第3天,柳峰来青神探望朋友,在路边发现了一间“特别”的商店。走进去一看,里面都是竹编字画、竹编工艺品,每一件商品都精巧别致。柳峰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精美的竹编艺术品,他一遍遍地问店内的手艺人:“这真是用竹子编的吗?”那一天,柳峰在店里待了很长时间。 柳峰把在店里的见闻告诉了朋友,朋友哈哈大笑:“对啊!我们青神可是竹编艺术之乡啊。”见柳峰兴趣盎然,朋友便从竹编的历史、竹编产品、竹艺城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青神竹编”品牌都向他做逐一介绍。柳峰听得如痴如醉,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留下来学习竹编。
第二天,柳峰就来到了那家商店,想拜师学艺。“小伙子,去中国竹艺城,那里有一位大师叫陈云华,他会教你的。”店里的手艺人说。柳峰马上背上行李来到竹艺城。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面对大师的“拷问”,他不卑不亢、应答自如,终于用真诚和决心打动了陈云华……
汗水和决心 让竹艺梦想起步
日前,笔者在竹艺城见到了柳峰,他的精神很不错。“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气色也就好了嘛。”柳峰笑着说。这一个月,柳峰从竹子刮青开始,学习竹编基本功(六丝、十二丝),再到制作平面竹编,从对竹编一无所知到现在能编制简单的成品,柳峰似乎对竹艺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他告诉记者,学习竹编一个月以来,他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门技艺有太多学问了。拿起蔑来说,掌握适当的力度非常重要,初学起蔑时,柳峰碰到了各种困难,比如竹片断裂、竹篾厚薄不均匀等,吃了不少苦头。记者注意到,他的手上有很多小伤口,“都是学起蔑时刀割到的。”柳峰低语道。
短短一个月时间,柳峰不仅完成了既定安排的课程,而且已独立编制完成了一幅郑板桥的《竹》和两幅徐悲鸿的《马》,其中一幅《马》已经卖出。《马》是柳峰的第一幅作品,它的编制过程令柳峰印象深刻。竹编是项精细活儿,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作为初学者,柳峰常出现对蔑距把握不准确,造成竹篾重叠;星点计算错误,编出的图案走样等各种情况,重复返工,让柳峰有些沉不住气了,几次想放弃。但是,每当丢下半成品的那一刻,他总想起当初对陈云华许下的承诺——绝不半途而废,他也牢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他知道,他不能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星期后,《马》完成了编制,并受到了陈云华的好评,成功卖出。
“能在三百六十行中找到一行自己喜欢的,我觉得很难得,也一定会把它学好。”柳峰说。他不仅要继续学竹编,还要带很多朋友到青神走走看看。
现在,柳峰的竹艺梦想正在继续…… (杨欢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