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收入四千,发展前景还不错,可大学生毕业生董永杭还是辞掉了这份不错的工作;现在他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和面、剁馅儿、蒸包子,这就是他选择的创业之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小董准确分析市场,认真从高人———妈妈那里学习做包子的手艺,如今最高月收入已达四万元。
门庭若市 来的都是回头客
昨天凌晨3点半,都江堰学府路的“沈包子”就亮起了灯。外面夜色正浓,董永杭端出头天准备好的面团和包子馅儿,准备开工。一个个面团在手里揉开,装上各种馅儿,双手左右开弓封口,一个个圆鼓鼓、顶着漂亮花褶的包子就在手里成型了。
清晨5点过,第一笼包子在热腾腾的水汽中出锅了。“老板,来3个芽菜包!”这时,顾客陆续开始来到包子店,坐下吃的,外卖带走的,一笼笼包子很快卖个精光,包子店也迎来一天最忙的时刻,买主在门前排着长队。董永杭说,芽菜包最为畅销,每天光顾的买主大多是回头客,除了居住在附近小区的老顾客,有个买主甚至每天从都江堰穿城而过来买包子。
和面剁馅 样样都得从头学
卖包子是董永杭的第二份工作。2010年,24岁的他刚从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毕业,进入成都一家工程机械公司做销售,虽然刚工作不久,他还是能拿到约四千元工资,而干得好的销售员,一月收入甚至过万。
几个月后,一直想着自主创业的董永杭还是提出了辞职。董永杭介绍说,他母亲是一单位的后勤厨师,做包子都有30年了,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再想到现代人对早餐的要求越来越高,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目标———开一家有品位的包子店。2010年9月,刚辞去工作的他拿出仅有两三万存款,并找亲朋们借钱筹够了开店的十几万资金。
在这期间,董永杭向母亲学习起包子技术,从最基础的和面、剁馅儿、再到掌握调料和火候,一点一滴从头学起。几个月后,他终于学着做出自己生平第一个包子。
2011年3月5日,虽然包子还包得不够漂亮,董永杭以自己母亲姓氏命名的“沈包子”店还是在当地开张了。
父母理解:从极力反对到辞职帮忙
昨天,在包子店里忙活的还有两个特殊的身影———董永杭的父亲和母亲。母亲沈加蓉在案板上揉着面团,父亲董中林在外卖窗口礼貌地招呼客人。不过,眼前一家三口齐上阵卖包子的情景,在几个月前却还是另一番模样。
“上大学花了10多万,怎么能来卖包子呢?”母亲沈加蓉说,儿子最开始提出要辞职卖包子时,她和丈夫都是极力反对。可后来看到儿子辞职了,她也只有辞职过来帮忙。
董永杭坦言,他卖包子没有秘诀,只是从母亲那里学到了最重要的两点———发面要手揉,馅儿要人工剁;猪肉只选用猪腿肉。昨天,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开张一年了,包子销量每天都在稳步增长,一天营业收入就能达到三四千元,他的月收入最高甚至达到过四万元。由于生意越来越好人手不够,去年春节前,父亲也辞掉了工作,在包子店里当起了“小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