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读懂一首诗,首先应了解诗人撰写时之历史背境、心情与原因,那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七律呢?
唐太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六月,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严武,力荐杜甫为节度使府幕僚(参谋)。其时杜甫家住城郊浣花溪,距府衙颇远,他为不辜负严武之好意与方便上班,便只有住在府中。当年秋他便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宿府>>诗,顾名思义 ,所谓 "宿府" 也就是留宿府中之意了。该诗云: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栖息一枝安。
全诗以 "独宿" 为诗眼,巧妙地寓意了他无人共语、孤单郁抑之感,写得淋漓尽致。该诗前四句偏于叙景,后四句重在触景生情,形成了巧妙的意境,令人玩味无穷。正如方东树评该诗所云: " 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 又如仇兆鳌在<<杜少陵集祥注>>中之注释云: " 此秋夜 ' 宿府' 而有感也!上四(句)叙景,下四(句)言情。首句点 '府',次句点 '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 '月色分明,好与谁看?' 此独宿'凄凉之况也; 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 '独宿' 伤感之意也!玩 ' 強移 ' 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
杜甫为啥在该诗中有淒凉之感呢?因为他入蜀并非是专程赴蜀旅游观光,而是由于唐玄宗晚年荒淫无道,至使国力空虛、军阀割据战乱不息,才有了国无宁日的安史之乱。 正直的他也因此仕途失意,迫使他走头无路,不得已赴蜀避乱谋生,自然没有什么好心情了。 所以他在诗中以 "独宿" 府中的所见所闻,才有感而发写了该诗,其前四句的译意是: 秋天的幕府,眼见的尽是 "井梧寒" 的淒凉之境; 令我 "独宿" 在远离家乡的成都一直不能入眠,只有眼睁睁地看着 "蜡炬残" ; 长夜中忘不了令人悲凉的战乱角声,也只有自言自语地倾诉,没有人听; 中天的明月虽然美好,但在这长夜中又有谁观赏呢?可见前四句主要是写 " 独宿 " 幕府之境了!
而后四句他便直抒 "独宿" 之情,其中五、六句的译意是: 如今仍处在战乱未息的 "风尘" 中,音讯皆无 ; 且关卡阻隔,城乡 "萧条" ," 行路难" 啊!其七、八句是反映杜甫多年飘泊在外之心情,他借此境抒发出自己的愤懑,也很好地照应了一、二句之 "独宿" 。故末尾两句的译意是: 我已忍受了饱含辛酸的 " 伶俜十年事 " ,如今却又被 "强移" 来幕府忍受孤零(有自我解嘲之意),这能算是心安吗?关于 "一枝" 二字,无疑是他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那隻鹪鹩鸟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森林,鹪鹩筑巢于"一枝" 树枝,表明自己并不愿来占有幕府中的"一枝" 之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