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的榜样 善教的典范
——记外语系夏康明老师不平凡的经历
“伟大”这个字眼令世人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无不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伟大”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平凡”和“不平凡”,正是这些“平凡”和“不平凡”,铸就和培育了这些“伟大”之后的人物。外语系夏康明教授,从1985年到2003年的18年里,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以自己不平凡的经历,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勤学的榜样、善教的典范!
一、既为人师 先善已身
同学们喜欢夏老师的为人也喜欢他的课,发音标准,语言生动、风趣,心中赞叹:“这老师不错,功底扎实!”可很少有人知道,夏老师走过了怎样一条求学之路。
由于文化大革命,夏老师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1979年5月,从部队复员后安排在旅馆当服务员,正值25岁的他面临着人生的思考——我该怎么办?我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下去?带着与生俱来的求知渴望与对社会时局的清醒认识,夏老师选择了自学英语。1985年,夏老师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机。我校进行公开的人才招聘,带着简历,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夏老师走进了师院(当时师专),试讲成功了。从此,夏老师开始了教学生涯……
高校工作的落实并没有给夏老师带来多少喜悦,反而给他增添了强大的压力。他深知自己底子比较薄,基础还较差,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还需努力、努力、再努力。从此,他给自己定了严格且近于苛刻的作息时间,早晨4点半起床听英语广播,5点半朗读课文背单词,晚上备课、改作业,听12点钟的英语广播,1点睡觉。每天早晨的朗读,为了不影响家人和邻居休息,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酷暑严寒,一个人到公园里去朗读,数年如一日的坚持,练出了纯正标准的发音,但也“练”成了咽炎。
夏老师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他不断追求新知识,来校一年时间,获得了四川外语学院的专科毕业证书,随后获得本科文凭。1987年,夏老师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四川外语学院进修班进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攻读,此时,妻子已是有孕在身。但夏老师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深造机会,毫不犹豫地背上行李到了四川外语学院。待儿子出生后也只是回家看了一眼,为了不耽误学习,二天后便又匆匆返回了学校。1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夏老师心中总会一份深深地愧疚。这一年,夏老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硕士生课程的学习。
回校后,夏老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学。一方面,认真备课,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继续加紧学习,广泛阅读,提高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态能力,1991年3月至1993年8月经过考试,赴尼泊尔担任中国援外经济工程翻译,而后任首席翻译。其间,夏老师特别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经贸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后来开设《经贸英语》奠定坚实了基础。
国内国外的学习实践,为夏老师的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拓展了知识的视野,在学高为师的征途上取得了巨大地进步。
二、严谨治学 厚积薄发
夏老师放弃了很多优厚待遇的吸引,毅然回到了学校,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晋升为讲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五年一个台阶,实现了事业的大发展。
严谨是他的态度,付出是他的行动。夏老师先是担任了大学外语的教学,后由于自己的钻研和新知识的不断补充完善,担任了英译汉、汉译英、英语经贸合同翻译、英美文化、世界贸易组织概况(双语教学课程)等七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夏老师20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少于周18节课的时候。”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在教学上,认真地履行了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从未因个人原因请过病、事假或调过课、从未迟到、缺席过一次,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纪律。“学生到了学校,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负责任,对他们的家长负责任,就要像父母爱护自已的儿女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夏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夏老师的认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既让学生害怕,更让学生由衷的敬佩。他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在辅导2000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有一个叫孙芮的同学,她的论文在修改了很多次后还是不够完善,于是,夏老师耐心地和她一道不少于10次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对微小的错误、甚至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直到满意为止。最终,孙芮的论文被评为系级优秀论文,并在系上组织的优秀论文答辩中获得第一名。这期间花费了老师多少个日夜,只有孙芮和老师自己心里清楚。事后她对夏老师说:“夏老师,您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佩服和感动,我以后一定像您一样,认认真真做学问和做人”。由于他的认真负责和刻苦钻研,把握住了所教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同时注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因材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夏老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每天坚持早晨提前15——20分钟到教室督促学生背诵课文和听音,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辅导。学生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在他的课上,几乎没有学生缺席、开小差、说话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发言,对不懂的问题也踊跃地向老师提出,夏老师每次都会给学生们作出详尽的回答,也正因为如此,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无论教授什么课程,无论教那一个年级,在近几年来校系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测评中,他都名列系前3名,并多次获得第1名。
“几次在路上遇见夏老师,他都关切的询问和鼓励,不停地给我提醒,也许他的询问和提醒是不经意的,可他却给了我动力。”“考试的冲刺阶段,我的好几套英语试卷没有正确答案,当我找到他时,他一口答应帮我做出来。后来知道他为了确保答案的正确性,他还请教了外教。”“夏老师讲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真诚、朴实,更重要的是能吸引人,能教育人。”2002级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的陈大莲如是说。
事实上,在近几年指导学生考研的过程中,他主动为学生收集考研信息,提供考研资料和参考书,主动指导学生做考研的习题,学生从网上下载的很多习题都没有答案,夏老师就先让学生做一遍,留下不会做的题交给他,然后再指出错误,帮助学生完成不会做的习题,然后再讲解、指导。这必然会花费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当他看到自己辅导过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考上了研究生,他的心里真有一股说不出的高兴。
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和耐心,把他们的成长成才时时放在心上。在接手04级的教学后,细心的夏老师发现了这样一批学生,他们课堂上很沉默,从不主动发言,甚至连在生活中也显露出胆怯之情。夏老师看在了眼里,也放在了心里,下课后主动与他们交流,当他知道他们是刚由其他系转入外语系的后,夏老师便鼓励他们并留下自己的电话,随时提供咨询,在课堂上找机会让他们回答问题,课后给他们开小灶辅导,并传授自已的自学经验,几个同学恢复了自信,学习上进步明显。他们当中的一员蒿馨在文中这样写到:“我是一名转系的学生,当夏老师得知情况后,经常关心我,询问我学习情况,给我提一些学习建议,让我感受到父亲般的关怀,让我们这些远离家的孩子感到的是温暖。”
课外,夏老师常年坚持着对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和实践,指导他们翻译“企业产品说明书、企业简介、经贸合同等。使他们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与外籍教师一道,带着学生前往乐山大佛、峨眉山风景区,纠正景区内标牌和标识上的英语翻译错误100多处,也积累了相当的素材,形成了论文“公共标牌和标识英译指瑕”被“中国日报”网站作为专家论文列入“公示语翻译”论坛。经常有学生(包括已毕业的学生)亲自登门拜访或打电话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不管夏老师有什么事,他都会把学生的事放在首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立即作出详尽回答。生活中常常都会有不少学生找他讨论翻译问题,有的学生帮别人翻译论文摘要或产品说明书翻到一半就翻不下去了,前来找老师解围,他总是很耐心的给他们讲解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要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增长才干。这些学生中,不仅有来自所教班上的,还有来自系上其他班的同学,在他的眼里没有本班和外班的概念,只要有求,他都有应,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他还先后业余指导过6名学生参加“剑桥商务英语2”的考试,有5人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0年8月至2001年2月,他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东门罗大学学习英语和美国文化。在此期间,每到一处,他都进行仔细观察,甚至在快餐店吃饭,他也不忘搜索素材,而且坚持每天记日记,回国时,他已记下了厚厚一大本,内容广泛,从生活到政治,包罗万象,每次在课堂上与学生谈到美国的相关知识,夏老师总会拿出日记本,给他们读他的所见所想,真实、丰富、生动的教学博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从1993年到2003年期间,夏老师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仅经贸合同翻译研究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出版《英语经贸契约翻译概论》专著2部,参研教育部科研课题一项。
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科研成果、务实奉献的敬业精神,终于实现了厚积薄发,让夏老师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三、探索新知 奋斗不止
学生的进步,让夏老师收获着喜悦;职称的不断晋升,非但没有让夏老师感到满足和轻松,反而感到身上的责任重了,压力更大了。
夏老经常爱说,作为老师,应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不会误人子弟,才对得起学生。为了让学生们学到更新更有用的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总要求自己先作到教学中不断创新,然后再把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刻苦自学了全英文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原版英语教材,长期坚持阅读英文版本的《经济学家》”、美国《商业周刊》等世界经济知名期刊,从中学到了大量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知识,并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夏老师看到了其中的重要性,他明白,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莫大的关系,他开始了对WTO的研究。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钻研《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法律文本(因为中译本没有法律效力),并主持承担了省教厅(2004)重点社科项目“WTO英文法律文本语言特点与翻译研究”,该项目进展顺利,已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篇,有关专著将在年内出版。在研究了大量的WTO文献后,夏老师自编了近30万字的《世贸组织概况》英文讲义和讲稿,经过前后两年的搜索、整理,正准备出版专著《世贸组织概况》。
为了上好《英语经贸契约翻译》这门4年级的课程,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夏老师选用了大量新材料进行教学,如WTO英文条款,每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总理和外长记者招待会翻译的录音材料,《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和《上海科技翻译》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材料,并广为收集和查找有关资料,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资料库。
夏老师作为系上《翻译》学课程的主讲人,从2005年3月份起系上的部署,开始前期准备工作,由于课程繁忙,课程的准备工作,如填写申报表,搜集申报表中的支撑材料均在休息时间和周末进行,到学校6月中旬验收并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他组织有关教师录相,随后又和孔主任、范先明老师一道增加和补充了大量的材料,使得《翻译》省级精品课程能够一次申报成功,有时连续几个周末都加班加点地准备,以确保申报成功。其间,夏老师患了重感冒,依然带病工作。
夏老师从2003年担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工作以来,除了对自己担任的课程有较深的掌握理解外,他还努力钻研其它课程,有空总是抽时间去听课。他还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业务上的指导,包括备课、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如何批改学生的作业,除此以外,他还特别注重言传身教,要求青年教师听自己的课,让青年教师从中去体会,去提高。由于忘我的工作,夏老师少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料,爱人下岗多年,尽管经济困难,也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评上教授后,夏老师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13篇,其中核心2篇,国外期刊2篇;主研省教育厅课题一项(《“WTO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研究”》)。
在教学工作中的兢兢业业,在工作上的勤勤恳恳,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奉献,对人的宽容亲和以及在科研上的突出成果。在2003年和2004年的年度考核中被评为院优秀教师;200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英语经贸契约翻译概论》获乐山市第11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2004、2005年连续3年被评为科研优秀;2002——2004年度乐山师院科研绩效排名第6名;荣获2006学校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8年的奋斗历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刻苦钻研的形象,也给我们演绎了一段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并取得成功的生动故事。当前,夏老师仍以务实严谨的作风,耕耘着教学科研的沃野,用执着的热情,开垦着学生的心灵。一身朴实的着装,一个发旧的挎包,一个普通的水杯,一个匆忙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夏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塑造着一个又一个灵魂!我们坚信,夏老师定会以新的“平凡”和“不平凡”成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