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书记在绵阳智对“灯下黑”效应
内江又如何应对甜城的苦涩——中部塌陷,期待曾书记出招
《中国经营报》:之前曾一直担心成都的产业吸附效应太强,会给周边二级城市造成一个“灯下黑”的效应。但是从这次绵阳引进的大企业来看,似乎并未给绵阳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带来巨大压力,这是自主创新产生的聚合效应吗?
曾万明:绵阳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到错位发展,扬长避短,想尽一切办法挖掘绵阳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和放大绵阳的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优势挖掘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优势利用的过程就是跨越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也就是指,成都做的我们不一定要做,我们做的成都不一定要做。
客观上“天府新区”肯定会摊薄绵阳的发展,有聚集效应、吸附效应、榕树效应。但是众多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绵阳,也说明绵阳没有被“灯下黑”。绵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依托科技政策环境进行“自主创新”,变“绵阳制造”为“绵阳智造”。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位。近年来,我们实施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0多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长虹“虹芯一号”、“虹芯二号”、“量子芯”等虹芯系列,九洲研发的航管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打破国际垄断,新华491Q、491Y汽油发动机等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