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剧属于地方戏,大剧种范畴,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腔独特的 帮/打/唱 结构 川剧高腔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秧歌/车灯调/川江号子/等成分,使弋阳腔系统的艺术特点在川剧高腔中演变得更加丰富和完美,比如帮腔与湖南多种高腔戏比较,川剧高腔的帮腔在功能,手法,变化都要高出一筹.在全国的高腔戏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又如川剧高腔至今仍保持了老弋阳腔戏中甚至南戏的痕迹,有些曲牌的节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板眼,曲牌之间可以自由犯腔犯调,一支曲牌可以自由转入相近的多种曲牌,这很接近与南戏的集曲手法.这在全国各声腔剧种中是极为罕见的.几乎和当代最流行时尚的舶来品RNB,HIPOP等音乐的节奏特色是一直而且更优胜于它们的.有时经常和其他玩儿纯音乐的朋友们争论起这点来都是脸红脖子粗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时间的区域位置来研究的话,我相信我的这一论点是可以找到"源头"来证实说明的. 2.川剧形成了一套表演程式,技法和表演手段 尤以小生,旦角的狐仙旦的表演最具创造性,再如川丑,以其幽默.诙谐又极富性格化的特点及表演艺术的丰富性可与京丑.闽丑并列,享誉全国.并在技巧和一些独创技艺上的运用也是非常独到的. 3.从晚清到本世纪末,历代川剧作家创作了一系列代表剧种风格的优秀剧目,他们不仅仅代表川剧,也属于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就在同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个作家群体,如赵熙,黄吉安,尹仲锡,刘怀叙.冉樵子等,他们为川剧创作了一大批剧本,黄吉安先生更是川剧史上的一位奇人,他66岁(1902年)开始写戏,22年间写下了80多个川剧剧本和26个杨琴剧本,由于起社会影响1905年曾被"戏曲改良公会"聘请专门为之写戏,其剧本<审吉安>,<邺水投巫>,<三尽忠>,<江油关>,<棉竹关>,<弦高镐师>等,与赵熙的<情探>一起作为范本发往全川各地,被川剧界尊崇为不可删改一字的"黄本",对于提高川剧剧作的文学性,规范舞台演出起到了示范作用,<情探>曾被选为大学中文系.外文系的教材保留至今,提高了川剧的文学品位. 文野交融,雅俗共赏,是川剧的一大特点,川剧中有相当部分的剧目是艺人口授心传保留下来.这些剧目可视性强,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现象来认识"雅俗共赏"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教高境界,也是很难把握的一种尺度,川剧这一优良传统还将继续发扬光大,川剧从整体看来属于俗文学范畴,它植根于民众的土壤,是在庙会,会馆,茶园中发展起来的,以四川人熟悉的方言演唱,最接受社会普遍大众的生活习俗,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带有与生俱来的巴蜀泥土气息,四川人乐观诙谐的性格禀赋,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劳作生息的风俗习性都在川剧中被最为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舞台表演来看,川剧的文生历来为戏剧界所称道,风流儒雅,有书卷气是起码的要求,举手投足有严格的规范,哪怕是丑角也俗而不伤雅,丑中见美,文野雅俗交溶一目了然. 90年代以来,川剧舞台上出现了<死水微澜>,<变脸>,<金子>,<中国公主杜兰多>,<山杠爷>等剧目把川剧带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些剧目的成功之处不是以一招一式的局部形式改革让观众新鲜一阵,也不是以话剧加唱的面目让观众去寻找所谓的深刻内涵,它们使观众相信了一个事实,川剧的改革正由探索逐步走向成熟.在剧种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历史人物与当代思想观念的结合,在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后现代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结合,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结合,舞台与市场的结合,发展延续和继承再发展的未来之路还很长很艰巨.换言之;市场和观众的呼声才是检验指导目标方向的唯一标准.用戏剧手段塑造革新的整体突破,赋予川剧更旺盛的生命力才可以向现代艺术行列冲刺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