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25|评论: 20

[交流共享] 沈铁梅“果实发出的声音”《上周刊》采访铁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铁梅“果实发出的声音”《上周刊》采访铁梅
1-2.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沈铁梅“果实发出的声音”《上周刊》采访铁梅
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沈铁梅“果实发出的声音”《上周刊》采访铁梅文/夏梦
因图片文字很小,现将文字逐一打出,如有误以图片文字为准。
     不管你信不信,她的声音像极了《哈扎尔辞典》上那些神秘拼贴的文字,如果你同时爱他们两个的话,你会找到那种感觉。形象着描述为冬日亭院里盛绽的一朵梅,既是芳香又是传奇。冬日里的声音似是团团地吐着白气,而浸在斜阳余晖里的小曲便也慢慢升腾,沈铁梅的川剧就细细地传来,她的声音其实是没有法度的,但那种纹路会一波波地抚着你的心,仿佛从川江纤夫般的喊叫换做像是渔樵在溪畔或山间的低语,她顺势而为,于无梦无醒间。
《李亚仙》,此生只为一事去。
    《李亚仙》,一个脱胎于《绣襦记》的故事:她遇到了郑元和,一个为她倾尽了琴剑书籍、满载金囊的少年公子,像是修炼了千年的妖,得了人的精诚,便有情有泪了。亚仙见昔日郎君为自己沦落至此,她解下身上绣襦为其保暖,并自赎其身。亚仙卖钗环,买书籍,督促郑元和苦读应试,郑元和却在亚仙的温柔乡里忘记了此行的目的。亚仙遂用头上鸾钗刺目毁容,以激励他,郑元和终于奋发,状元及第,授成都参军,携亚仙赴任。
    两个人日日相对,调琴唱曲,似如神仙一般,琴曲似漆似诉,并不尽是才子佳人花朝月夕,浪漫得不惹尘埃,它浸着生命的底色,有焦虑有卑微,有关于生存的挣扎。“你爱奴不避出身烟花巷,奴却怕英才陷落风月场,你对奴许下天长也地久,奴却拍旦夕分飞两鸳鸯。”一声绝唱,剧情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不尽的思索。爱情就是舍得二字,舍也得之间是多么的美妙,两人终于找到一种幽怨悱恻的感觉与心境相吻。
    这个保留了川剧原有的“帮、打、唱”特色的梨园戏,试图用越剧、昆剧、弋阳剧等剧目形式去配合这个爱情故事本身的特点。沈铁梅从一个深入人心的“有麻、有烫、有辣,同时又有情有义有爱”的金子形象,过渡到用川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婉吐清音、长袖如风的形象。谁说川剧只好看不好听?她的声音也宛如黄莺,在树梢一声鸣转,杳杳的,跌落到才子佳人的粉墙上,房檐的青瓦上,像是春天的杨花,着在上面,袅袅娜娜,娇怯无力,与尘世相依相恋,不舍分离。
    沈铁梅在“朝云暮雨为谁忙”、“怎忍抛下这颗心”、“红杏花送来满园香”等诸多地方加入了大段的“徒歌”式演唱,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灵与婉转。“徒歌”也就是清唱,是川剧高腔原汁原味的一大特色,最难的就是没有伴奏,演员在音准演唱方面的水平要求特别高。而“徒歌”是沈铁梅的强项,她利用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控制,把川剧特色淋漓尽致发挥出来,这是她“三度梅”的实力,腔随情变,以情带腔。
    《李亚仙》对于传统的回归,比如装扮用的仍是传统贴片,仍然沿袭了传统的一桌二椅的舞台简洁:古香古色的门坊,几盏红色的灯笼,没有大制作,甚至没有变脸、喷火等川剧的传统绝活。剧中不乏“川人”的幽默,戏中8个乞丐用几句重庆言子或几句独特的莲花落表现下层人物的快乐生活。莲花落本就是乞丐乞讨卖艺时唱的小曲,不过手持青枝击节而歌,枝上所缀状若莲花,而且每出结束时皆唱莲花,遂称莲花落。沈铁梅把改动后的《李亚仙》总结为“明者迷,盲者明”。
    刺目劝学终让李亚仙跻身为烈女之列。郑元和高中之后,亚仙对他说:“当初是我累君,故而刺目激劝。今已复君本躯。妾亦不相负也。”说完执意要离去。郑公子更是不负她,并不嫌恶她的过往,予以状元夫人之名分,五花官诰。那是一家之正室,李亚仙十世修来的福分,这在烟花阵中,也真是个异数。古代读书人常常互相取笑,以此故事为鉴,因此又称《烟花镜》。
    只是那烟花镜里人最是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衲袄青红》,梅香低声吟。
    “川剧的特色就是移民文化,四百年每个时代特色都不一样,现在的川剧不仅仅是一桌二椅,更能通过舞台表现出有山有水,还能保持戏剧原有的含蓄美。”沈铁梅生于梨园世家,3岁就可以唱京剧了,后来因为招生限制而改学川剧。在学习了10年京剧,涉猎了昆曲艺术并吸收了民族与美声唱法之后,她在保留川剧特有演唱方式的同时融入了新的发声方式,不知不觉中早已创出一种“创新而不失本体”的演唱方式。周恩来的扮演者王铁成曾激动地呼吁“像保护梅兰芳那样保护沈铁梅!”
    能让沈铁梅执迷不悔的,恐怕要属川剧了。川剧以及与川剧有关的一切,充盈、点染了她的整个人生。这个永不疲惫的戏剧战士的生活是“一点一线”的:浓缩的“一点”是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舞台,长长的“一线”则是她魂牵梦萦的川剧艺术。
    当沈铁梅带着她的《衲袄青红》神秘而奇特地出现在欧洲观众面前,身前背后是百人的线条分明的交响乐队,这场音乐会成为中西方艺术结合的范例以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交响乐作品。
    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是郭文景先生专为川剧青衣、帮腔、锣鼓与管弦乐而创作的。在分为上下两阕、五个乐章作品里,讲述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杨玉环和王昭君的故事。沈铁梅就这样换了胡装,头戴昭君套,抱着琵琶,心一横,就打马过了雁门关。她看见了关山的月,看见了沙漠雪,音乐响起,那么工整,川剧纷然而出时,一切便打破,如风舞梨花一般,真是东西文化的鲜明对照,简约对着繁丽,妩媚对着硬朗,她一出声,你只觉一切都融化在她的声音里,别的全没有了。
    怀抱琵琶别汉君,西风飒飒走胡尘,真是洒落啊。女人的愁念与怨艾,女人被逼到极端的奋起与刚烈,沈铁梅一一把握着,一一都在。她的声音里已没有泼辣的火气,可是总还有什么东西是不灭的,如何一个撩袍端带,如何一个杨尘舞蹈,所有的一举一止都是深挚入微的,一切清晰可见但又不可学、不可说,让人的心思徒然地在昭君或是杨贵妃的年代里回环徘徊,那或许在沈铁梅的眼里既不是汉朝,也不是唐朝,而是她自己的年代,她自己的时光。
    这吟唱的画面是静止的,属于文人的那种静止。于是西北的荒漠上,更有杏黄的酒旗,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有英雄,有美人,有长安,有丝路……
    她唱出来的不仅是戏,还是传奇。
    时光也是真是糊涂物,也许我们能回到一个院子,树荫底下的台阶上,守着一个大收音机,我们想起叫它“戏匣子”。


人物简介
沈铁梅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当代中国川剧领军人物,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梅花大奖”获得者,师承川剧表演艺术家竞华。现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
人物访谈
川剧皇后的“三度梅”
    《上周刊》:
首先恭喜您“三度探梅”成功,您塑造的金子和李亚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时隔12年再次摘得梅花,感慨么?
    沈铁梅:得这个奖我感慨非常多,它是对有着400年历史川剧的一种认可,我作为重庆人承载着一种文化的使命,这种使命来源于我对这个剧种的自信,而这份坚韧和执着属于我们大家对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想把沈铁梅定位为一个演现代戏的演员,如果我没有传统功底不会演出《金子》这个传统人物,我就想改变大家的观点,因为有部分人不了解我,我是在传统中浸润着长大的,因此我说一定要塑造另一个角色,让他们感受到我其它方面的功底,也就是我塑造人物的把握能力。实际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我不愿意成为一个特型演员,我觉得我有能力演各种人物,我用自己的学习体验去塑造好每一个角色,让观众感受到川剧的魅力。其实包括川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剧都非常时尚和前卫,比如时空转换,大跨一步,锣鼓一敲就到了千里之外,多么写意,多么时尚。传统戏剧未来大有希望,绝对不是所谓的“博物馆艺术”。
    《上周刊》:您作为第一个川剧演员办独唱音乐会、以及第一个用交响乐伴奏演出川剧的艺术家,您的方向或者理想是什么?
    沈铁梅:我们在上海参加古老剧种联袂演出时,上海的专家说希望把《思凡》作为中国戏曲的表演范本,来表现中国戏曲的张力和发展。一个演员在台上表现一个尼姑少女的内心,这是川剧很考功力的戏。而在《李亚仙》这个戏里的声腔艺术从某些方面来说还超越了《金子》。以前有人说川剧好看不好听,因此我带领着我的团队要打破这个说法,我们企图做到既好看又要好听,我们在这里边投入很大的精力,并不是金钱。我觉得是我们投入的传承和改革的意识特别多,所以我们这个团队走了一条川剧改革成功之路,就是声腔艺术成功之路,这一点我非常自信。
梨园世家
    《上周刊》:
我们也知道您的父亲是当代京剧四大男旦之一,听说您两三岁京会唱京剧了?梨园世家在您的艺术生涯中起了哪些作用呢?
    沈铁梅:其实我觉得在我的艺术道路上,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师傅竞华先生,因为他让我从小学跨入了大学这个阶段,我才知道如何以声腔去塑造人物,然后唱腔唱情。以前我只知道把我很好听的声音展示出来,就是我首先要把它唱得很好听,这是一个基本。但是唱情、唱人物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我觉得师傅是我艺术道路上影响最大的之一。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事业历程都会受家庭的影响,我的一生有着我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在京团这个环境里长大,父亲一直想让我表演京剧,但是由于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没有招生,所以父亲就叫我改学川剧。其实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我改学以后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父亲把他一生积淀的经历都放在了我身上。从事艺术还是需要天赋,在艺术的天赋上我的确比较自信,父母给我的遗传基因肯定存在,当然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因为戏曲要求各方面的素质比其他都高,所以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好的戏曲演员,一个非常有名的艺术大家,你一定是一个全能冠军,就像运动员一样,可能有的是单项冠军,有的是多项冠军,但戏曲必须是全能冠军。因此它很难,要求每人的条件都非常苛刻,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的演员,他们说看十年能不能出一个,就是很难。
    《上周刊》:作为一个川剧的表演者和研究者,您现在对待川剧的态度是怎样的?
    沈铁梅:人的命运有时候是讲缘分的,我想可能是和川剧有缘分,所以父亲为我选择这条路让我来走,我也是从不喜欢到喜欢,可能我也和有的观众一样,实际上之前我是不接受川剧的,但是当我接受以后,我用很冷静的态度去看川剧。戏曲需要文化、需要积淀,我在《戏曲通史》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就是从理论上我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而且包括对自己在从事舞台艺术的过程中,我已经在总结自己,总结我从艺这20几年,我的艺术历程,我的成和败在什么地方,我交了很多朋友,看了非常多的戏,他们加深了我对川剧艺术的热爱。因为从其他剧种里做一些分析和比较之后,我真的觉得川剧艺术魅力无穷。到现在,重庆川剧已经走上了一条发展比较稳定的路,是一个既传承又发展的路,这个可能和我以前学习其他的艺术门类有很大关系。我从川剧之外来看川剧,有我不喜欢的,或者是我不理解的,或者是我觉得年轻人现在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摒弃它,然后又认认真真跳进川剧去寻找别的剧种没有的,保护我们的特色。在这跳进跳出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传承和发展的生机,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我觉得是一个很冷静的态度在面对剧种的传承。
只要喜欢上了戏剧,终身不移情别恋。
    《上周刊》:川剧的高腔、帮腔、徒歌,是川剧最大的特色,对于不熟悉川剧的人,您能解释一下吗?
    沈铁梅:我们川剧海纳百川,融南北声腔为一体,有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川剧的高腔发展得特别好,也是这个剧种最有特点的,其演唱形式有民间“船工号子”的精神。川剧中常用帮腔,帮腔是什么呢?就是一人领唱,多人合唱。帮腔的功能很多,如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代替人物说话,甚至代表观众发表评论等功能。
    《上周刊》:川剧看家的是锣鼓、唱,川剧变革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分寸呢?
     沈铁梅:川剧之所以有400年历史,这是跟我们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一代一代人对这个剧种的意识,还有每一个时代对这个剧种的信息都会放在里面,因此这个剧种才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把现在的审美注入到400年这么如此大岁数的艺术里面去,注入它新的活力,我觉得这就是属于让它与时俱进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在想,源远流长,实际就是靠一代一代的人把它保护下来,注入一些新的审美和时代的气息,但是又不忘这个剧种的传承和保护。我觉得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需要调整,而且要呼吁社会各界来关心,不是因为我是唱川剧的就要呼吁川剧的艺术价值。我觉得像现在在大力的普及通话,可能方言会有一些萎缩,还需要地方性来支撑保护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我们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的,年轻人也喜欢,年轻人也没有叫我们去改变这个剧种的特色和特点,我觉得这就是剧种的魅力:只要喜欢上戏剧,终身不移情别恋。
戏剧之外的别样生活
    《上周刊》:川剧是非常生活化的,演绎的都是平民百姓、才子佳人的故事,不像京剧那样尽是些帝王将相的英雄事迹,能谈谈自己在戏剧这外的生活么?
    沈铁梅:生活中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因为表演是台上的事。在美国的时候我看到一群老年人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表演团体,他们在台上也是他们自己,而且他们的热情和快乐丝毫没有因为年老而被消耗,那样的状态可能是我生活的一个方向。生活中我希望自己有异于传统戏曲的不同个性。
    《上周刊》:戏曲之外,平时还会接触别的音乐么?
    沈铁梅:我喜欢美国乡村音乐,也听交响乐和西洋歌剧。这些年其实我在我的艺术道路上,京剧、昆剧,还有别的艺术门类,包括民歌、西洋歌剧、中国歌剧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这些音乐形式能融入到我自己的演唱里去,包括京剧的台风,京剧一些比较大气的东西,我都能在我的团队里去呈现、我觉得借鉴已经化为自己的一条路。

发表于 2011-11-2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喜川剧大有希望!拭目待起死还阳!

发表于 2011-11-22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漂亮,高级,高级!小邓的东东就是棒! 牛好.gif

发表于 2011-11-23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春 发表于 2011-11-22 2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喜川剧大有希望!拭目待起死还阳!

谢谢梨园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zhengfeng1234 发表于 2011-11-22 21: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漂亮,漂亮,高级,高级!小邓的东东就是棒!

图片不是我做的,此图是《上周刊》的电子版,文字太小我将其逐一打出与大家共享。谢谢郑老师夸奖!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瓮 发表于 2011-11-23 0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米瓮微笑!:)

发表于 2011-11-2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06295dxj 发表于 2011-11-22 2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06295dxj 的帖子

沈铁梅“果实发出的声音”《上周刊》采访铁梅文/夏梦

文章好,图片也好,版面亦精美,小军转抄更辛苦了!:handshake

发表于 2011-11-2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铁梅,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人物!川剧的传承、推广,她功不可没呀!

发表于 2011-11-2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06295dxj 发表于 2011-11-23 10: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图片不是我做的,此图是《上周刊》的电子版,文字太小我将其逐一打出与大家共享。谢谢郑老师夸奖!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革命到底 发表于 2011-11-23 15: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放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兰小生 发表于 2011-11-23 13: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沈铁梅,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人物!川剧的传承、推广,她功不可没呀!

是的:handshake

发表于 2011-11-26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赞铁梅--川剧的希望!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1-11-26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梅领軍川剧,川剧霜枝傲红梅。

发表于 2011-11-28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顶:)

发表于 2011-11-29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郑又要打击又要拍照,太辛苦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花脸 发表于 2011-11-29 0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郑又要打击又要拍照,太辛苦您了,

我是爱好摄影,拍得不好,感谢我院老艺术家谢正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handshake

发表于 2011-11-2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