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主管小学中高职评的领导、专家:您们好!
在小学评定中学高级教师,一线教师有两个问题最不理解:
1、为什么把“近五年年度考核中至少有三次考核为优秀” 作为刚性的条件?
为什么要把这一人为因素重、含金量极低的条款作为刚性的条件?为什么不量化为具体的工作经历(每周的课时量)?年度考核“优秀”的真的就“优秀”吗?虽然是上级文件,一线教师觉得很不科学、公正,你们完全应该建议上级及时修改这一条款。
前些年不是连续两年评上“优秀”的,就可以加一级工资吗?实际操作的结果怎么样?全省现在不也取消了吗?足见以此作为小学评中高的硬条件,是否公正、科学?
2、为什么又不把“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近五年来至少有三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较高学术水平 , 且原则上不少于 1500 字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正式发表或有论著正式出版” 作为刚性的条件?
首先说明什么是“公开发行的刊物”?它是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期刊,而不是报纸。
试问:领导、专家,发表的文章你们这些年是按此条件审验的吗?
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所教的学科,连最起码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案例反思”之类的文章都没有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正式发表,与同行分享?怎么能说明自己出类拔萃?业务精湛?怎么该有高职称评给他?而这一项刚性的条件在巴州区小学教师评中高时,本该斗硬坚持的又大打折扣?全是以辅导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报》《学知报》……这类报社为了搞钱增设的教研版刊登的文章(只要你拿钱或帮报社推销的报纸多,报社会来稿照登不误)。更有甚者,有的直接拿着1000页左右的论文集,比如:什么《西部论坛》《新世纪教育论坛》等等蒙混过关。
公开期刊绝对没有超过100页的?难道什么样的刊物是正规的?什么是不正规的刊物?你们这些职评领导、专家真的不知道?国家的职评文件还规定:即使在正规刊物举办的增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职称也是无效的;何况上述学生学习的小报、私人作坊的论文集。一线教师真不明白:为什么含金量高的真正能反映教师业务水平的你们不坚持?人为因素重的你们却要卡死不放?那,你们究竟要把巴州教育引向何方?
纵观这几年巴州区小学教师评上中高职称的?尽是那些不求干实事,几乎一节课不上,教学、科研方面拿不出真实业绩的正、副校长,累死的纯一线教师有吗?读书时《教育学》这样表述:职称就是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标志,怎么在巴州区的小学教育生涯中完全是两码事?
一线教师大声质问巴州区的职评领导、专家们:这到底是杂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