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的硬功夫——第八届“涪江之秋”文艺调演后记
9月29日晚上,第八届“涪江之秋”文艺调演盛大举行。《快乐的打石匠》、《外婆的篾烘笼》、《风华绝代》……一个个展示遂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遂宁浓郁乡土气息的原创、原生态文艺节目,让在场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大呼过瘾。
“涪江之秋”的本土精品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大海看过节目后,连连称赞:“一年比一年精彩!一年比一年更受观众欢迎!”他评价说,“涪江之秋”文艺调演是我市建市以来创立的一大文化品牌,是推动我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我市文艺创作成果的大展示,是遂宁人奋发向上精神风貌的大弘扬!
市文联主席、作家周光宁一说起“涪江之秋”,情不自禁地细数历届调演精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几个节目受邀在全省参加过展演,或者拿过很重要的奖项。”周光宁认为,“涪江之秋”展示、代表的就是本土演艺文化精品,是培养、发现文艺队伍的重要平台。
“所有的精品节目,都是挖掘遂宁本土历史文化,从遂宁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百分之百的原创作品”,周光宁如是说。纵观历届精品,《幽州台》源自射洪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香林德水》灵感来自灵泉千年古寺,《快乐的打石匠》反映的是蓬溪石匠的劳动场景……从生活、从传统中来,却又不受其局限,艺术的加工提炼,时代精神、现代元素的大量融入,让“涪江之秋”的节目更为观众喜闻乐见,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功能,在此得到充分展现。
着力做优文化环境
“要坚持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的硬任务来抓,着力做优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文化是城市生命力之本、凝聚力之魂、创造力之源。”何大海指出,近年来遂宁坚持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切实改善文化民生,不断壮大了区域文化软实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协调发展。
周光宁认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品位和灵魂,如“涪江之秋”这样的一批精品节目,成为城市的魂脉,让遂宁文化名城有了着力点和支撑,对内对外,让遂宁被更多关注,吸引更多的目光。
近年来,遂宁产业长足发展,人均GDP连年增长,而文化软实力的经营也从未放松。观音文化之乡花落遂宁,观音故里美誉名动华夏,由此带动的中国观音故里旅游,为遂宁经济贡献卓越;观音文化与杂技相结合的《姊妹观音》走向上海滩,走进《世博会》;爱心亭遍布城市大街小巷,遂宁慈善文化走向全国;世界最大的中国宋瓷博物馆享誉海内外,遂宁青瓷文化影响深远;中国书法名城打造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遂宁,一座有着166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正为她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