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琴书写无悔春秋
"……舍不得青瓦屋夏凉冬暖,舍不得石板路曲曲弯弯。舍不得庭院中翠绿一片,舍不得古井水清淳甘甜。舍不得众邻里情缘匪浅,舍不得先人们寝食不安……" 2003年金秋时节,在青山绿水的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滴翠草堂,一阵悠扬的带着浓浓乡音的演唱声时起时伏,随风飘来,让人无语凝咽。循声望去,一位背影消瘦的表演者,穿着长衫、布鞋,步伐飘逸,正怡然自得地自打自唱,其唱腔和琴声优美宛转。这位表演者就是曾任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团长的潘光正,他所演唱的正是已经濒临绝传的三峡竹琴。 潘光正从小在茶馆长大,茶馆里常年有南来北往的艺人来卖艺,让他饱受艺术熏陶。13岁那年,潘光正开始学艺,从此走上了艺术的崎岖道路。他先后学习过清音、金钱板、花鼓等多种曲艺形式,对竹琴和琵琶情有独钟,尤其对竹琴艺术颇有研究。 "一根竹儿青又青,长在深山老林头;古老仙制竹琴原本贵重,诗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潘光正告诉记者,作为传统而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的竹琴,产生于清嘉庆年间,因竹琴音近"磅",简板音似"尺",民间称为"尺磅磅"。竹琴在渝东地区最为盛行,重庆市万州区在上世纪初就有专门的竹琴艺人坐堂卖艺。1927年,在重庆市梁平县召开了有1000余人参加的四川竹琴大会,长期流传着"梁山英雄三根半"、"沿江听唱尺磅磅"的民谣。说起这段历史,潘光正两眼放光。当时,竹琴艺术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流行在村舍巷里、酒楼茶舍之间,凡是有茶馆的地方,必有竹琴艺人和爱好者演唱竹琴节目或切磋演唱技艺。 "我觉得竹琴这门艺术的感染力极强,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欢乐。"正因为对竹琴的酷爱,1989年,潘光正带头修建了琴音楼,为曲艺找到了安身之地,曲艺在琴音楼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还举办了"大家乐"专场。琴音楼自然也成了市民茶余饭后的聚集地,也使曲艺艺术广为流传。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众多艺术形式的竞争下,竹琴艺术辉煌不再,逐渐被人们淡忘,现在已经走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从万州有竹琴至今,一代十分兴旺,二代有所创新和发展,1995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华国秀"四川竹琴 七绝大观",到了21世纪,竹琴艺术后继无人,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业余票友还在玩弄竹琴,多是老一辈,他们自娱自乐。 潘光正一脸无奈地说:"我觉得竹琴不应该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它的生命力应该很强,再说竹琴也是我们川东一绝,大家应该支持和喜爱,不应该放弃这门艺术。"面对竹琴艺术即将灭亡,他是那样的不甘,为此绞尽脑汁,奔走呼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