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近才在这个社区看到一篇题为《探索宝轮地区的巴人文化》的文章,以为文中所说多处都失之偏颇,感觉有必要说几句,不然,时间长了,将会向朝天区弄个先秦古栈道碑在那儿,不仅令世人不齿,而且说先秦古栈道时令陕西人不与川人对话。下面,我解析一下郦道元《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故名清江也。”
1, 关于佷山。
查1931年5月初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一书的427页对有关“佷山”的地名注解有:
①, 佷山,在湖北长阳县西北,汉昭烈帝自佷山通武陵,招抚武溪蛮夷即此。
②, 佷山县,汉置,故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八十五里,隋改曰“长阳”。
2,关于清江。
①,查北魏时期中国地图或〈北魏史〉知:当时的四川范围是今四川+今重庆+今湖北西的部分地区。
从北魏时期的这个四川范围来说,湖北西的佷山如果说有清江,那么,当时归四川的今之湖北西,就与湖北西的佷山乃至清江相近,则郦道元所写《水经注》中的“蜀人”,就能看到当时湖北西的佷山乃至清江,所以,郦道元有“蜀人见其澄清,故名清江也”之说。
②,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三的“江水一”里有这样记载:“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句。这句话是说,夷水出自鱼复县南,而鱼复即重庆长江三峡的鱼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