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非传统小说就是与传统小说有所不同的小说。传统小说总有贯穿全篇的人物、情节、矛盾,有严谨的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典型人物。本小说有人物、情节、矛盾,但未必都能贯穿始终。其结构既非纵式、横式,也不是纵横交错式;意识流,蒙太奇,时空穿越?好像是又好像不是——该分则分,该合则合,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顺势而为,自然链接,有迹可循,却不拘一格。至于人物形象,也许并不十分典型,但既有共性,亦有个性,更有现实性,常在身边,似曾相识,却非就是张三、李四王麻子。
不过,小说总是小说,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虚构,其中的人物、情节、时空、环境等都凭想象建构,并非实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对号入座,自寻烦恼。当然,文艺创作毕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总是创作的基础。本小说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它从教育者反思的角度,以一所学校为中心展开故事,围绕国民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再现基层教育领域中领导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纠纷,把人们熟悉但并不了解的教育、学校内部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不过它与其他小说一样,反映的是艺术的真实,而非客观存在的真实,可能这该称之为源于生活,低于生活吧。
开场白
青藏高原东侧是气势磅礴的龙门山脉。龙门山深处,一条清澈的小溪叫敏江,它哗哗地流淌着,不快不慢,日夜兼程,蜿蜒而下,绕过陡峭的山峰,穿过幽深的峡谷,水色由清变浊,气势由弱到强,奔腾着,咆哮着,最终冲破大山的束缚,泻入一望无际的川北平原。先由西北迤逦向东,然后转向东南,像一条白练漂浮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进入平原大约一百公里,不知被谁在它腰上系了个大葫芦,这就是梅江市。
梅江市是个县级市,因处于川北平原的腹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温润,物产十分丰富,经济颇为繁荣,社会稳定和谐,市民安居乐业。近年这里呈跨越式发展态势,城市扩张,人口激增,道路纵横,商铺林立,车来人往,生意兴隆。当地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这里还是一个文化名城,因为在大约一千前出现过一位文化名人。据说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医农工军,天文地理,无一不通,虽仕途不顺,倒也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老家就在城北,当年也许就是几进木质瓦房,可是由于家乡人的热爱与崇敬,不断为其修缮,美化,现在已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名园。古木参天,翠竹摇曳,湖波潋滟,曲径通幽,长廊映水,风榭卧客,本地人常来休闲健身,中外游客也慕名而至,络绎不绝。
名园西侧是一所小学,因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成了名闻巴蜀的重点学校。当年,她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爱生日子,无私奉献,真不愧为园丁、人梯、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他们的精心哺育下,一批批新一代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
那时,学校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相当崇高的,被视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自己也感到光荣和自豪。可是,当历史车轮驶入新的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日渐扩大,教师待遇偏低的状况逐渐凸现出来。加之金钱至上、物欲泛滥等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对教师不再那么重视了,一些教师的心理也随之失衡,他们不再把教师职业看得崇高伟大,相反,认为教师被社会边沿化了,成了被忽视被遗忘的人。于是出现了几种消极心态:一是消沉懒散,不求进取,做天和尚撞天钟,得过且过混日子。二是消极怠工,工作马虎,敷衍塞责。三是心情浮躁,粗暴对待学生和家长。四是想方设法捞外快,有的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有的推销教辅资料。这样一来,教育法律法规难以落实,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学生负担过重,体质下降,难以实现全面、和谐、持续发展,间或还因教育不当而出现恶形势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都希望享受优质教育,可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美好愿望碰到残酷现实,像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之时,抱怨,不满,乃至愤怒便弥漫于人们的心头并逐渐发酵。
学校内外环境因需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学校自身内环境因利益和认知而形成猜忌与摩擦,二者互相混杂、交织、融合,就酿成这样那样的校园风波。
第一波 反补,反补
▲
星期四下午,老师们收到一条短信,学校办公室通知,放学后全体教师到会议室开会。
“上周才开过全体教师会,咋个这周又要开呀?”
“总是有什么要紧事嘛!”
“教研组还有问题研究哩。”
“那只能放一放了。”
老师们议论着,等待着。
放学了,学生出了校门,老师进了会议室。主席台上,校长早已等候在那里。
当办公室主任宣布会议开始之后,没有像往常那样,先由教导主任、德育主任、科研室主任、后勤主人布置工作,而是由校长一人“独揽大权”,来了个“一言堂”。
“上周开会讲过补课问题,今天还要讲,不得不讲!因为事态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了。”校长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像一声惊雷在老师们心头炸开,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除了男教师急促的呼吸,女教师起伏的胸脯,似乎一切都凝固了。
袁校长一向态度和蔼,笑容可掬,可今天铁青着脸,目光深沉而忧郁。他埋头看着桌上那常用来记事的iPhone,不禁想起前天在市教育局开会的情形。
前天上午,市教育局通知城区学校校长开会。会上,王局长对几所学校教师组织学生有偿补课这种违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同时指出,城区学校补课之风屡禁不止,越演越烈,教主科的教师绝大数都深陷其中,未补者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还说,现在,由于办学不规范,乱收费,有偿补课,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网络论坛上,批评性帖子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教育系统在行风评比中几乎滑到了倒数第一的边沿,现在必须痛下决心,拿一些人开刀,坚决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昨天,市教育局就在本地网站的“梅江论坛”上一口气挂出六份红头文件,以表示严禁有偿补课的决心。紧接着,城区各学校也相继在网络上公布了禁止有偿补课的承诺书。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今天必须把上级禁补令传达给全校教师。
“老师们,给大家报告一个很不幸的消息,教育局将在近期处罚城区一批补课教师。被处罚者不仅要清退违规所得,还要扣减绩效工资,通报批评,甚至调离原校;校长也将因管理不善而被诫勉谈话或黄牌警告。”
“哇噻!”沉不住气的年轻女教师惊呼起来,一向沉稳的老教师也不禁倒抽一口冷气,他们刹那间好像掉进了冰窟窿,浑身变得冰凉冰凉的。
此时,校长竟然雪上加霜:“据教育局的人讲,这次处罚的教师仅是补课大军的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如果补课风刹不住,要处罚的还有第二批,第三批。”
“真要赶尽杀绝啊!”坐在后几排的音、体、美老师,因从未补课显得有些轻松,庆幸之中夹杂一点儿幸灾乐祸。他们别说补课,就是想办个特长培训班什么的也不容易,因为生源都被语、数、外老师垄断了,他们只能“望补兴叹”。
会议室的空气太压抑了,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缓和气氛,校长调整了语气,说:“处分事小,声誉受损事大,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叫伤不起。教育局伤不起,学校伤不起,教师伤不起。如果教育局、学校、老师形象黯淡,声誉扫地,我们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社会,情何以堪?”一向做事务实,说话实在的袁校长今天不知怎么有了几分琼瑶色彩,讲话充满了抒情味儿。这或许就是教育学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吧。
置身事外的音乐老师张冶趴在桌上,歪着头小声对美术老师周小凤说:“往回禁补都是只打雷不下雨,说说就过去了,这次看样子要动真格的了。”
周小凤也趴在桌上,眨眨挑得直直的眼睫毛,摇摇头说:“不知道教育局几爷子的哪根筋抽风了,整得这么紧紧张张的?”
不知是不是听到下面的议论,袁校长介绍起了这次禁补旋风的来历:“教育局要疼下决心禁补,源于高层震怒,而且与本校有关。”见大家脸上写满疑惑,便继续说道:“这还得从一个偶然的情节说起——”
那天下午六点过,市长和局长一起到乡下学校视察回城,路过梅江小学,忽然提出要进去看看该校正在改建的综合楼。他们一下车就见校门口围了好多人,一个个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焦急地往里面张望,有的还小声抱怨着:”咋还不放出来啊!”市长问他们在等啥,他们迟迟疑疑,最终还是道出实情,等在老师家补课的孩子。市长没有说话,进校门往里走。经过教师宿舍时正碰上一群学生从单元门洞出来。市长拉住一学生问他们在做什么,学生脱口而出,“补课呗!”
“六点过了,还没吃晚饭吧?”
“就是呀,肚子都饿得咕咕直叫啦。我得赶快回家。”学生们身背沉重的书包,摇摇晃晃地跑向校门。
市长看着局长,问:“你上午汇报时不是说,补课风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了吗?怎么还是这样?”局长像被谁当头敲了一闷棒,全身火辣辣的,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两人不再言语,围绕工地转了一圈,然后各自乘车而去。
屋漏恰逢偏东雨,雪后又遭白头霜。正在这节骨眼上,好事者又在网络论坛上接连抛出五篇帖子。这些帖子篇幅长,分量重,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入木三分,针针见血,既详述现象,又深挖根源;既历数危害,又提供对策。有的还算温柔,有的就显得滚烫火辣,其中一篇,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标题就充满火药味:“敢问梅江市教育局领导,教师有偿补课何时休?”
上面领导施压,下面舆情汹涌,教育局被逼到了墙角。经过反复商议,决定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强化施政力度,于是针对网友帖子,将教育局近几年转发和自发的有关禁补的红头文件发到网上,随即照常规抛出一系列禁补举措。
袁校长介绍完上述背景,恳切地说:“老师们,有偿补课虽说有利可图,但是法规不允许,领导不认可,家长不满意,学生不乐意,街头巷尾,怨声不绝。下面,我请大家听听网民的声音。”校长用中指点了一下“苹果”,然后有些激动地念道:
“各位老师,请扪心自问,孩子们在学校上课的时间真的不够用吗?”
“各位老师,请由衷地说一句,你给小学生补课真的是为了帮助他们?”
“各位老师,请摸着自己的良心想想,你真的对孩子们尽心尽力了?”
“各位老师,请你坦白地告诉我们,你们给小学生补课不是为了挣钱?”
“老师们:请尊重孩子们吧,尊重家长们吧,尊重你们自己吧!”
“老师们:请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肩负起对孩子们负责的重担,肩负起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千万别泯灭自己的良心。想想吧,你们也是孩子家长。”
停顿一会儿,袁校长恳切地说道:“老师们,有偿补课,无论如何不能继续下去了,现在必须停下来!至于处罚,哪些人首当其冲,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现在只有等待。以往,有家长投诉到教育局或市纪委,我总是为你们说好话,作检讨,穷尽一切公关手段,大事化小,小时化了,确保大家平平安,涉险过关。可现在环境恶化,形势严峻,校长技穷,回天乏术,想给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泥菩萨过河,我是自身难保。去年因为有家长投诉老师补课,已经评上的先进校长被拉下来;今年又得去教育局或纪委学文件,写检查,绩效工资保不住,说不定还得吃黄牌。”校长突然站起来,把手一拱,动情的说:“老师们,拜托了!”
“问题真的很严重啊!”
一些人以为会议到此结束,准备离席出场。可是还没站起身,校长就伸出手心向下的双手,示意大家坐下来,还有话要说:“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散会后,凡是补过课的老师留下来学习教育局的禁补文件,今天晚上写出深刻检讨、学习体会和承诺书。”
散会了,大多数人留下来,只有音、体、美老师逃也似地冲出会议室,似乎走慢一步就会被拉进去学文件写检讨。
冲在最前面的自然是张冶和周小凤。她们虽然教的是不同学科,但是特别要好,因为同在一个办公室备课,而且都是爱美的靓妹,特讲就穿着打扮,常用3G手机上网,玩游戏,发短信,写微博,与网友聊天;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爱管闲事——一句话,是“潮”一代。
她们都住在滨江苑小区,离学校约两三里。平时都是打车返家,可今天因为散会较早,天气又凉爽宜人,所以都乐意步行。她们踏着滨江路人行道上的广场砖,不紧不慢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回味着,议论着刚才开会时谈论的议题。
人常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爱管闲事的两个MM却“挂”不起禁补这事儿。
“校长说,这次教育局发威,是因为有人在本地网络论坛上连续发帖,批评有偿补课。听薄小三这小子说,好像还是我们学校的人干的,到底是哪一个啊?”刚出校门,周小凤就提起话题。
张冶不屑地说:“薄小三这小子,嘴上无毛,说话不牢,是真是假很难说。不过真是本校人发帖,老师们可能会追查一阵哩。”
“查什么啊,我看就是袁校长写的?”
“亏你想得出来,校长会写禁补帖子,打死我也不信。”
“我有充分根据,绝不是捕风捉影。”
“啥根据呀,说来听听。”
张冶偏起头,望着路边的绿化带。婆娑的柳丝,摇曳的竹叶,唧唧喳喳的鸟叫,勾起了她一段回忆。
“你还记得吧,去年我去省城参加教学研究联合体的活动,得到一本活动主办方发的资料。上面有个栏目叫‘校长论坛’。论坛里有袁校长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让教师真正成为光荣的职业》,其中有两段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有偿补课。我看过网上那几篇禁补帖子,其中的一篇《提升教师声誉,禁止有偿补课》,其主要内容与这两段几乎一模一样。”
“是不是啊?”周小凤还是不相信。
“那份资料集我交到了科研室存了档,现在还找得到那篇文章。”
“袁校长的文章既然在会上交流过,又刊发在广为传播的资料集上,难免会被人引用,因此,凭这点不能断定帖子就是他写的。”
“我还有一条理由。”张冶继续力争,“那几篇禁补帖子,我都浏览过,其精神跟教育局的红头文件基本一致,尤其是讲处罚那部分,都说要处罚教师和校长,而且要分等级给予不同的处罚。不熟悉文件,没有研究过文件的人是很难写出这样的帖子的。开会时,我们听校长念文件,当时就听个大概,过上三五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让根据文件内容写心得体会,你能吗?学校里的人除了熟悉文件的校长,谁有这个本事?”
“你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可是袁校长怎么会写禁止补课的帖子呢?”
“帮教育局做宣传呗。”
“就算这样,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啊。它经常说,只要一进办公室就不断有人找他说事,一坐到椅子上屁股就休想抬起来。上厕所也要等到最危急的时刻。就是上厕所,也不能闲一会儿。那天我去教导处调课,顺便上一次办公楼的厕所。一进去就听见袁校长在隔壁男厕所里接电话。不到两分钟连接三个电话。电话刚完,倩倩女就在楼上用软绵绵的海豚音叫喊:‘袁校长,有人找!’紧接着,就听校长一边抱怨着一边噼噼啪啪往楼上跑。像这样的大忙人,别说组织内容,就是用键盘码字,码上几千上万字的帖子,也不容易啊。”
“那还会是谁呢?”张冶今天不知怎么了,这闲事就是放不下。
“我觉得就是薄小三这小子。”周小凤提出自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