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会理PS”事件舆情研究“会理PS”事件舆情研究
2011年07月01日09:34 来源:人民网
五、媒体评论摘要
在我们身边,一些干部下去调查研究,习惯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指手画脚装装样子,留声留影充充门面,很少能够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弯下腰去倾听群众呼声。移花接木的“悬浮照”,其实是这种飘浮作风的真实写照。值得肯定的是,会理县方面对此事迅速回应并诚恳致歉。当然,照片易改,若是作风出了问题,恐怕需要自省纠正。“悬浮照”也是一面镜子,所有在工作和问题面前“飘过”的干部都应揽镜自照,引以为鉴。(据《人民日报》,作者:郑国)
澄清什么呢?是不是想说,这是“工作人员”一人之失误,你们不要怪到我们县政府的头上来?这则莫名其妙的声明,或许也是工作人员起草的,但县领导不好意思说事先不知道吧?就像网友围观那张照片,并不是要批评其PS技术不过关;给这则声明挑刺,也不是想给他们上语法课。我们只是觉得,这种官气十足的“图风”、“文风”,反映出来的,恰恰是作风。(据《人民网》,作者:李天扬)
然而,“悬浮”的领导以及其他所有领导都默认甚至促成了P到一起“大团圆”的结果,而根本不会提半个“不”字,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有的“悬浮帝”都是领导一手促成的。领导有悬浮瘾,才有悬浮帝,问题就这么简单!而连一张照片都可以瞒天过海、鱼目混珠,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又到哪里去找?(据《人民网》,作者:李振忠)
即便政府工作人员只是单纯地想“美化”领导形象,这也无可厚非,因为领导形象往小处说是个人形象,往大处说代表的是政府形象,以往人们在看到某某官员不雅照片时不也厉声指责损害政府形象吗?官员“悬浮”照之所以被扩大化,说到底是公众心声的一种反应,那就是一些政府部门及官员为民办实事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以至于公众普遍产生“仇官”心理,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悬浮”照积极的一面,因为照片虽然“悬浮” 了,但工作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此外,四川会理县政府能够及时进行致歉,并公布官员视察的原照片,这也是坦诚的表现,做法显然值得肯定。(据《荆楚网》,作者:林萧)
六、舆情点评
四川“会理PS”事件作为近期热点事件,从一开始的全民声讨,到“PS风潮”再到现今的网民理解和包容,仅仅经过了不足四天的时间。此次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会理县政府管理部门发挥积极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全力善后问题的综合努力结果。实际上从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出此次事件得以圆满解决的核心原因在于政府管理部分能“从善如流”地尊重互联网民意,在社会管理中打通了舆论场,构建了官民对话平台,这才避免了又一起“虎照风波”。
从舆情应对角度可以看出,该事件自天涯论坛发布的曝光PS图片帖至会理县的实名认证微博开始在新浪连续发出三条道歉及说明微博,从曝光到道歉,时隔仅20小时25分钟。这体现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的“黄金四小时”原则,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而其后期由当事人开设微博推广会理旅游的做法,更是在网民中获得赞誉。
在此次事件中,微博客既是事件扩大严重性的“扩音器”,也是事件消除影响的“消音器”。在“微时代”政府危机应对应该关注两个问题:
1.危机不是末日,借力发力可以转成机遇
政府遇到公信力危机并不是末日,冷静应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作出合理解释,坦诚布公地承认错误会得到网民的理解。只有承认错误、直面问题才可能完全化解危机,甚至变危机为机遇,重新赢得公众和社会的理解和信任。
2.网民不是暴民,以牙还牙只会激化矛盾
互联网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塑造了大批拥有较高媒体素养的网友,无论认知程度还是认识水平,中国的网民已经步入“网络问政”时期。但同时,他们有着足够的智商和胸怀,网络不是恐怖地带,善用网络,努力构建官民对话的平台,则完全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回顾四川省会理县几日来从舆情漩涡中的华丽转身,再看看依旧陷入舆论泥潭中的红十字会,是不是后者应该再想一想“有解释,无证据”的“官老爷式”舆情应对能坚持多久? http://www.rmlt.com.cn/UpFile/News/2011/02/20110212144742523.jpg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庞胡瑞)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