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近日,针对温州市国土局保安众多一事,温州市保安总公司向记者透露,“市国土局说他们那边信访任务重,群众经常来闹事,所以才要求多派一些身强体壮的保安过去。”而据记者了解到,温州市近年来的行政败诉案件中,国土、规划等部门每年都居首位,信访数量也一直居全市前列。(6月2日,《法制日报》)
一个地级市的国土局,居然配备了12名保安。而在国土局不足20平米的传达室里,竟挤着七八个身穿制服的保安。面对如此情景,不知“内幕”的人或许会以为国土局藏有某种不可泄露的部门机密。然而,保安总公司负责人的一句无心之语道破了天机:原来这些身强力壮的保安是用来对付信访群众的!
其实,在一些部门领导的眼中,信访群众被认为是“刁民”和“P民”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就在去年7月29日,《南方都市报》曾报道了“广东东莞装修工人讨薪被打,信访办主任公开宣称工人挨打‘活该’,拍桌子骂女工人为‘泼妇’”的事情。由此看来,不说是其他政府机构,就连在某些信访办公室主任的眼中,信访群众都是“万恶不赦”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拔之后快。如今,温州市国土局利用大批保安应对“信访任务重、群众常闹事”何尝不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
必须澄清的一个惯性思维是,信访与闹事并非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群众闹事并不一定发生在信访过程中,但恰恰在信访过程中又最易引起群众闹事。原因很简单: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维护保障,意见表达得不到应有尊重,心声被公权力屡屡漠视,信访群众唯一能够想到的就只有“闹事”。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做到问民生、听民意、体民情,信访也就成为了单纯的意见表达和反馈,而不是伴随着“闹事”的“难缠之举”。
从这个角度来讲,之所以温州市国土局会配备如此之多的保安来应对信访群众,原因就在于并没有正确处理信访群众利益呼声的执政意识。本质上来说,用保安力量应付信访群众是一种野蛮的“暴力执法”。不难想象,在此种“暴力执法”的培育下,群众利益和意见不仅很难得到尊重,相反容易积累官民之间更多更大的矛盾和暴力,撕裂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桥梁,实在是愚蠢至极。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次接待上访群众时强调,“要拓宽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政府,负责任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眼下,总理的“强调”余音未落,温州市国土局就“创造条件”用众多保安应对信访群众。真想问一句,温州市国土局的领导难道真不懂得总理话语中的深意吗?
信访本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用暴力阻碍信访,进而损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信访群众的切身利益。就在今天(6月2日),《人民日报》还刊出评论《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该文末尾谈到,“要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讲,温州市国土局动用众多保安阻碍群众信访推崇的正是与“善治”背道而驰的“恶治”,这样的领导该问责,这样的行为该立即喊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