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中心应当是 -- 成渝城市带
我们先来比较美国、日本、中国这三个国家中各自三个大城市带对本国经济的贡献。
美国是由三大城市群,就是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山矶区,提供美国总体经济支撑的65%。日本是由大东京区、(大)阪神(户)区和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构成了支持日本总体经济的70%左右的能量。而中国的三大组团城市群,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渤海地区,对全中国GDP的总贡献,只有38%。
在这里我们在来看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中国的位置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区内现有直辖市1个、省辖市13个、县级市64个、建制镇658个,每一万平方公里分布着64座市、镇,高于全国密度10多倍。长江三角洲的大陆海岸线长近钱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南通港等组成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港口吞吐量占全国的70%,其中上海港占3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大。到90年代中期,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26亿元,占全国全部城市的18%。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531亿元,占全部城市的20%。外贸进出口总额403亿美元,占全部城市的22%。同时,城市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877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728元,是全部城市的2倍左右。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基础也十分坚实,拥有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工业体系。1993年,区内拥有工业企业7•2万家,占全国城市总和的17%。工业总产值为12307亿元,占全部城市的24%。工业总产值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区为1237万元,其中市区高达5310万元,高于全部城市平均水平的7•3倍和19•5倍。
由此可见,对国家经济贡献最大的实际上是这几个城市群在起作用。而且城市群的形成几乎是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须要拥有以下一些条件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落,从而起到辐射区域经济的重大作用。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对国家经济贡献最大的城市群的形成条件
首先,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国外城市群都位于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地带,并且都处于平原地带。平原地带便于农业耕作、居住和交通联络,因此人口总是向平原集中,导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如日本是一个岛国,平原面积狭窄,仅占国土面积的24%,最大的平原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其次是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和京都、大阪附近的畿内平原。日本的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这三大平原地带,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三大平原逐渐发展成三大城市群,它集中了日本全境63.3%的人口和68.5%的国民生产总值。
其次,具有中枢的支配地位。
国外的超大型城市群往往都是国家或洲际的中枢,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它常常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具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佳区位优势,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对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中枢的支配作用。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美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区,其中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表明这一核心区域不仅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
第三,具有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体,不仅拥有数个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其中,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世界上已形成的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都是由2个以上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组成。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以及西部太平洋沿岸3大城市群都集中了美国的主要大城市,日本、英国的城市群也都以首都等大城市为核心。
第四,空间体系结构形态大多沿长轴呈带状拓展。
世界城市群大多都是长轴呈带状拓展,也有呈其他结构拓展的。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均沿海岸延伸,呈现出带状的空间结构特点,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略呈环状拓展。
第五,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国外城市群大多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不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形态如何,城市群总是有一条产业和城镇密集分布的走廊,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同时,城市群区域内除城市用地外,还有大片的农田、林地相间,作为获取新鲜农产品、提供游憩场所和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美国的城市群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0%。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中部五大湖沿岸地区,东起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西沿五大湖南岸至芝加哥,其间分布有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这两个城市群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区和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构成一个特大工业化区域(又称之为“制造业带”),这一地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另一个城市群,即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以洛杉矶为中心,南起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向北经洛杉矶、圣塔巴巴拉到旧金山海湾地区和萨克拉门托。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自然形成的城市带有了三个,也就是众所周之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渤海地区,当然他们的城市化水平同美国和欧洲以及日本的水平还不能够相提并论,但已经基本具备雏形,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可以断言,以后中国的内部也是类似全球的格局。几个城市带再加上几个次级城市群,就是中国的发达国家,生产生活模式也类似于发达国家。其余地区就是发展中国家,仍然落后。我觉得这个内部格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聚集原则,追赶战略必须如此。发达国家可以做到从地区意义上均贫富,中国相当长时间内没有这个可能。如果没有一些局部地区追上发达国家,以后在国际上竞争更加没有力量。而且国际上竞争从来就是以自己的优势地区为依托的。
建立成渝城市带是国家的实际上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的西部有可能形成这个城市带的区域只有一个,也就是唯一的一个可能的选择那就是成都+重庆。因为目前在西部经济最为发达拥有重多优势的城市非成渝莫数。
成渝两地,相距30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3个小时(据说成渝要再修一条高速公路),中间拥有多个中级城市,以及小城市。这两个城市都拥有一定的对周边城市辐射功能。人力成本低!拥有比其他西部地区更好的人才素质!拥有城市层次体系!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以及制造业基础!大量的产业工人!等等。。。。。
在西部拥有这种条件的也只有成渝。
国家现在投入巨大的资金,流向西部,其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最大程度的回报,更重要的是提供公共物品,创造社会平等。
但由于西部真正有可能形成巨大的经济圈的只有成渝,所以国家才会将巨大的投资重庆,并将重庆直辖,其目的不仅仅是发展重庆,而是通过这两个城市巨大的区域辐射能力,带动起多个各具优势的中等城市的发展,这是国家的选择,同时也是客观的选择。东部的三大城市带已经初见雏形,是我们用来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的主力军。而对于西部而言,要缩短同东部的差距,主力军就是成渝城市带。
国家需要的不是一个强大的个体,而是一个强大的团体。在这里我认为成渝两地应该越走越近,精诚合作,优势互补。(至于成渝两地的各自优势已有公论,在此就不多说了)
至于某些网友提到的吸血之类的话题确实没有意义。发达国家是否在吸我们国家的血呢??是否需要真正的均衡发展呢?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想做到真正地、完全意思上的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必须有一个龙头来带动。
所以说西部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同东部的差距,就如同我们的东部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一样的。因此有选择的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将之做大同时做强,从而缩短同东部的差距,这是西部地区,也是成渝城市带必须自己考虑的战略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成渝城市带究竟要重点发展什么??
我的个人观点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绝对不是什么高科技产业。
你做高科技可以吗?当然可以。但你能做的很强吗?恐怕很有难度。在这个领域你西部没有丝毫的优势,不管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人才结构上来说,都不是很成立。
以美国为例,高科技产业就集中在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以洛杉矶为中心。那里有硅谷,有大量的著名学府,汇集了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人才,这样他就能够在这个领域内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是全球的优势。
总结一下,成渝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城市带,对西部的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前提是重庆和成都要足够的强大,强大到足以将一些在大城市不适合搞的一些二级产业放到二级城市中去。这样才是真正起到了辐射功能。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大家见仁见智。谢绝恶意攻击!!!
但是由于城市带形成的条件所限,成渝城市带的作用必定是一个区域性的城市带,而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城市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