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学校创办于1933年,创建人乃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它座落于嘉陵江畔的张家花园,原是一所集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闻名遐迩的私立学校。创建初期由江苏教育家周勖成任首任校长,卢作孚、康心如、何鲁等任校董,王缵绪自任董事长。
1950年,巴蜀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改为西南区干部子弟学校,段云、刘西林分别任正、副校长。对于巴蜀,中央非常重视,当时邓小平同志亲口指示"只许办好,不许办坏"。
1954年西南局撤销后,校中各部独立分设,幼儿园、小学部改为重庆巴蜀幼儿园、巴蜀小学,中学部改为重庆市第41中学校。
41中于1978年被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1991年更名为巴蜀中学,目前为重庆市教委直属的五所重点中学之一。
一、知名校友
从1933年至今,巴蜀中学已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来,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昔日校友遍布海内外,许多已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如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理论物理博士刘寄星、原子能科学研究专家张焕乔、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博士彭云、电影表演艺术家、少将王晓棠、版画家江碧波、舞蹈家陈泽美、三破世界跳伞纪录的刘德欣、重庆市政府对外经济顾问陈思维、闵建蜀等......
二、校歌
巴蜀学校校歌(公园1937年)
词:叶圣陶
我们的巴蜀学校 竹树茂密 江山环抱
我们的巴蜀学校 教养兼施 中小并包
巴蜀是我们的乐园 这里的生活环境那么好
巴蜀是人才的苗圃 这里的培植功能那么高
我们的大西南正待开发 我们的新中国正待建造
巴蜀学校 巴蜀学校
愿在这大事业中贡献最大的勤劳
三、校训
公正诚朴
王缵绪将军于1933年创办了重庆私立巴蜀学校,以实现他改变西南落后教育面貌,“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的理想。经黄炎培先生举荐,聘得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周勖成先生担任首任校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由小学扩展办起了初中,并计划开办高中,已经成为全川乃至全国闻名的学校。
1937年4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巴蜀学校题写扁额,赫赫“成绩斐然”四个大字。 “
七、七事变”爆发后,学校的礼堂挂起了大幅中国地图,上书“国破山河在”,令全校师生警醒。
1939年5月,重庆遭到日本飞机的大轰炸,社会局命令市区所有学校于六月底以前迁出市区。王缵绪将军明确指示“为避免无谓牺牲,为保留国家元气,迁校是必然的,而且应当从速进行。”
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将重庆巴蜀学校前往王缵绪将军的家乡——四川省西充县。巴蜀学校的500多套校具(包括床和课桌椅等)、2万余册图书、2000多件教学设施(如钢琴等)和实验仪器,满满装了十六只大木船,从重庆沿嘉陵江运抵南充,又动员了一千余劳力,完全靠人力一件一件搬运到西充县。
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1939年9月巴蜀学校完成了全部搬迁和重建,在西充县城东门的大佛寺开始招收学生正式上课。
学校将初中各班级全部以沦陷于日本侵略者的省区命名,以明不忘收复失地之志。第一班为辽宁级,第二班为吉林级,第三班为黑龙江级,迁校西充后招收的第四甲班为绥远级、乙班为热河级,第五甲班为察哈尔级、乙班为宁夏级等。学校还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并组织军事训练。早晨跑步时一边高唱《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我们中国真危险》等抗日歌曲。学校还结合物理课,在学生会下面设立无线电小组,由楚衡老师指导,学生自己组装了一部矿石收音机。每天老师和学生轮流值班从夜里12点以后收听记录重庆广播电台的消息,次日由同学抄写成大字报,张贴在校内外墙上,使全校学生甚至全县城的百姓能够及时了解到抗日前线的战况。
重庆巴蜀校园于1940年6月连续三次遭日本飞机的轰炸,毁坏了礼堂、教室、宿舍以及校园,有六名校警被炸死。但是,巴蜀学校从来没有停止抗日救国活动。学校的宿舍“菁园”租借给中华职业教育社,“棫园”租借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2年,由黄炎培先生主办的“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也设在巴蜀学校内。
那段时期,黄炎培先生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巴蜀校园组织了数十场演讲,许多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如宗白华、马寅初、章乃器、老舍、郭沫若、邵力子、邹韬奋、沈钧儒、陈立夫、罗隆基、潘公展、齐燕铭、田汉、翁文灏、潘序伦、胡风等都先后来校作过演讲。1940年9月30日,周恩来到巴蜀学校作了题为《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专题演讲,吸引了众多听众。抗战期间的巴蜀校园,成为陪都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宣传教育中心。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整整六十年,人们不会忘记在那场战争中奉献了生命和鲜血的民族英雄。
翻开四川省西充中学2004年编写的“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第五章——“抗日沙场好儿郎”,详细记载了王缵绪将军率领的第二十九集团军英勇抗日的事迹,并写到:“最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民族解放战争,是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在那场战争中,西充地下党组织800男儿赴国难,王缵绪将军指挥二十九集团军驰骋沙场,西充人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这段历史,是我们对民族英雄们最有价值的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