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题:蜀道难,难于上汶川
(副题:重返灾区遇险记)
东山石
macopolo28@qq.com
4月30日通过邮箱投稿
引言:
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12大地震后重返灾区,方知“蜀道难”的真谛:“蜀道难,难于上汶川”。)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德阳绵阳等地遭遇了罕见的八级特大地震。五万余同胞成为亡灵,数百万间房屋变成废墟,二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大灾面前,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四面八方共赴国难。当时我在深圳南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德阳东电家里情况,以及需不需要我们回家。但是家人不让回去,说回来是增加负担;这次地震来势凶猛,地动山摇,“摇的好吓人啊!好在住的都是框架式结构新房,你回来起不到滴点作用。”于是,有家难回,竟然成了一个悬念。
能不能为灾区人民做事情,并不在于赶不赶回去,而很大程度上是看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心去承担责任。你有心去承担责任,你就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越做越有信心。
我们都是有心人,什么心?与灾区人民同心,与四川救灾重建同行!这就是我应尽到的一点责任心。
说与四川重建同行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很难。难的倒不仅仅是责任,而在于难以预料。很多回家的路总是山高路远,即漫长又曲折。
也许是因为512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深深地感人肺腑,或许是传递的奥运圣火点燃了我胸中燃烧的爱国激情。我们责无旁贷地参与了社区为512组织的大爱无疆赈灾募捐以及“特殊党费”活动。
我们相信所有纯朴的爱心与温暖,都能给灾区人民带去希望和坚强。
另外,我个人还能做的是,还把这些四川地震的信息和图片,通过新华网和环球网等网络媒体,让海内外更多的人及时了解四川512大地震“地崩山摧”的灾情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救灾进展情况。
七月开放陆客赴台观光,我们组织了包括川人在内的十七老同志,第一时间把四川人民灾后重建情况和对台湾人民感恩之心带到了台湾,也送去了我们加快两岸共建家园的殷切期望。
八月奥运会圆满结束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欣闻,十八省市对口援建如火如荼地顺利展开。子曰:“每日三省吾身”,我倒是能扪心反思《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
恢复重建,匹夫有责。有责任心的人,就不能不劳而获,不能述而不作。
老有所为,老有老的优势,我便产生了归心似箭的想法。
512灾后,九月的西蜀大地,汶川地震的痕迹并没有走远。在倒塌的废墟旁边,“侧身西望”是坚强站起来的四川人民和播种大爱艰苦奋战的援建大军。受到身边山乡巨变的震撼和热火朝天科学重建的感染,我单枪匹马只带了八百元钱就走上了环绕汶川的蜀道山川。我预计正常的情况下,走马观花只需要两三天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在中途遇到山雨和泥石流,我在这条蜀道上走了八天,险些弹尽粮绝,走不回来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