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真情的当家人
——记陇南市康县望关乡叶湾村党支部书记蒲成礼
金 凯
叶湾村是康县望关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辖5个合作社,178户,687人。5·12地震导致全村41户308间房屋倒塌,137户914间严重损坏,全村500多人无家可归。然而现如今的叶湾村在支部书记蒲成礼的艰辛努力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残垣断壁和满目疮痍的废墟,而是一排排崭新而整齐的砖混结构的新房,犹如即将出征的勇士正在接受检阅一般壮观。
2007年9月被公推直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的蒲成礼,勤勤恳恳,踏实工作,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爱”字在心,“勤”字为先,“严”字当头的工作准则,爱民、勤劳、严管,一点一滴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誓言和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严重的地震灾情,他顾不上自家倒塌的房屋,舍家忘我,带领村委一班人及党员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入户察看灾情,安抚安置受灾群众,组织发放救灾物资、及时上报灾情,有序开展恢复重建,一直奔波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蒲成礼忘我的辛勤努力下,全村抗灾自救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全村受灾群众被及时安置在临时帐篷里,确保他们有住处、有水喝、有衣穿、有饭吃。
在抗震救灾中蒲成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党员一心为民、奋勇当先的崇高情怀。见到笔者,蒲书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党员,就应该一心想着群众。”
大地震“偷袭”
大地震的突然到访,让所有过着安详宁静生活的村民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感到非常惊悚、茫然、无助。即便是村民怎样的祈求老天,但是大地震还是依旧疯狂的肆虐。片刻没反应过来的蒲成礼,抬头四处观望,只见山坡上一时间尘土飞扬,大批的房子瞬间全部倒塌。救人!蒲成礼脑子里快速地闪过一个词,他扔下手中的铁揪,大声呼喊着“救人、救人……”拔腿就往山上跑,冒着不断的余震,在一片片倒塌的房屋中,踏着破碎的瓦砾,耐心地一户一户察看是否有人员伤亡,蒲成礼先后到透牛社、叶湾社、下河坝社、王台社、杨崖社等耐心查看,详细的记录着,关注着每一户群众的受灾情况……
跑遍了每家每户的蒲成礼此时才想起来自家的房屋也年久失修,况且家中只有妻子一人。等到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满身的灰尘,回到已不成样的自己家中时,只见辛辛苦苦修起的6间房屋已经倒塌,其他的房子也不同程度受灾,面对自己家的灾情和坐在院中望着破房子不敢进屋傻傻发呆的妻子,蒲成礼愧疚地向妻子解释:“谁让我是支书呢,群众有危难,我能袖手旁观吗”。
心系群众、秉公办事
为了预防余震确保群众安全,刚刚安置好伤员,蒲成礼紧急召集村委一班人,排查险情,第一时间把所有村民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段。同时深入到各家各户查看受损程度,统计有关数据及时向望关乡党委、政府做了汇报。由于汇报及时,灾情发生的当天,望关乡政府就紧急调用面粉等生活物资,第一时间送到了叶湾村的重灾户手中。时值深夜还放心不下灾民的蒲成礼又摸黑到各家查看,在确保村民都有睡的地方后,他才放心离开。
自灾情发生后,蒲成礼就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他紧急组织全村20名党员成立了党员抢险救灾突击队,安全转移群众500多人,转移粮食2万余斤,转移家具财产1000余件,将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尽管吃不好、睡不好,疲乏至极,但蒲成礼始终将省、市、县、乡领导看望灾民时的重托牢记心头,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挂念在心,“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到最好!”这是地震以来他对自己说得最多的话。他带领叶湾村村民积极开展自救,组织成立了灾情统计核实评估组、救灾物资运输发放组、物款发放监督评议组和村民生产自救互助小组,全村抗震救灾工作始终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心系群众、秉公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这是叶湾村村民对他们的支书的一致评价。
挺起不屈的“脊梁”
“只有大家安全,没有困难,才是我最大的心愿。”从5月12日起,叶湾村抗震救灾指挥部就成了蒲成礼的家,白天组织协调全村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晚上他还带头24小时值班。昼守夜防,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叶湾村居民居住大多分散,社与社之间的距离较远,地震发生以来,蒲成礼一一深入各村社查看灾情,一天累计行程约几十公里路程,走遍了全村全部的受灾户。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运大批救灾物资发放给灾民,为了确保物资及时公平发放,细心的蒲成礼随身携带着一本工作日志,在笔记本上把查看到的灾情一一记录在册,做到心中有数,调运物资,组织发放,他始终把优先解决重灾户生活问题记在心上,并再三叮嘱救灾物资要严格按灾情轻重造册发放,并做到张榜公布。
夏末秋初,全村50多户群众还住在政府提供的救灾帐篷里,蒲成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全村群众就分户自建还是统一规划统一修建意见不统一,群众的意愿不能违背,上级组织交代的又不能不认真执行,老成持重的蒲成礼当下也没了良策。但是这段时间,蒲成礼没闲呆着,他经常找乡政府找主要领导、找县上的包乡领导,他不是上访,而是去取经。每次去都有新的收获,每次去都有新的发现。这是那段艰难岁月里蒲成礼书记最大的安慰。回去后,经过蒲成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原本不同意统一修建农户改变了原来的观点,同意与其他群众一起建新村。
由于村民的意见不统一,浪费了大量时间,为了加快建设进度,他立即组织群众平整地基,但是仅靠全村老少将废墟变成地基至少得两个月,当时的叶湾村,已走在了全县重建队伍的末端,深感压力的之重的蒲成礼心急如焚。蒲成礼想方设法调来了两台装载机和农用车,组织群众开始平整地基。当时村上没有一点积蓄,拿不出一分钱。他没有和妻子商量,悄悄地拿出了积攒多年的积蓄,支付各种机械的费用。当看到全村所有重建户的地基都平整出来时,他那愁绪万分的脸上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善良贤惠的妻子并没有因为他没有商量就拿出自家的积蓄给村上办事而埋怨他,只是告诉他,“地基是平好了,你知道你垫了多少钱吗?”,他说:“多少?”“你几乎把家里这些年全部的积蓄都给垫上了,一共37000多……”
随后的几天里,他经常是电话打个不停,一直联系各种建材和具有专业资质的工程队,直到这一切都准备齐全开始动工。
正是因为有了蒲成礼这样的共产党员,以一颗对党和人民的赤热之心,在抗震救灾中筑起了一道震不跨压不塌的坚强堡垒。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蒲成礼舍身忘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无愧于人民的光辉篇章,塑造着一名基层党员一心为民的崇高形象。
作者通联:甘肃省兰州市团结路1号省政协办公大楼西三楼农工党甘肃省委
陇原南部的心跳声(组诗)
——写在5.12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金 凯
搁浅的灵感终于复活了
在我的思想里,不愿提及5.12这个时间概念
从这一天的下午开始,我的脑海里就搁浅了诗歌
取而代之的是灾情统计:人员伤亡,房屋受损,财产损失,
牲畜死伤,道路通讯水电中断情况等等等等
更重要的是转移和安慰惊慌失措的群众,发放救灾物资
翻山过梁走村串户,进入眼界的都是让人肝肠寸断的创伤
白天黑夜没有了分明的界限,两条腿是最可靠的交通工具
眼睛在普查,心中在流泪和滴血,祈祷苍天千万不要下雨
“活着就是人间最大的幸福”老泪纵横的大爷发自肺腑地说
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来了,解放军带着雨水深情来了
社会各界的祝福和帮助来了,群众的信心也来了,来了
我被眼前这场空前的团结和坚强感染得忘记了疲劳
忘记了饥饿和干渴,忘记所有的惊悸,忘记了泪水的概念
我看见的只是驶向陇南的滚滚车轮,看见的是一千双一万双
永远数不清的温暖之手伸向这里,一千颗一万颗炙热滚烫的心
真诚地向这里移近,靠拢,融和……手相牵,心相系,希望的
火焰烈烈燃起,陇南,陇南人,一片厚重的土地和一群坚毅的
子民在这场历史的震撼中被一股强势暖流包围得热泪涟涟
搁浅的迟到的灵感终于来了,笔尖颤抖得无法在稿纸上落下
不间歇地跑了30天的身体终于坐在桌前有了片刻的安静
思绪却无法从近在眼前的这些日子里静下来……
沈湾村,希望的火花光芒四射
康县,沈湾村,苟尹李谈高五姓共居的小村落
我从东头的苟家大院脚步沉重地走到西边的阳坡湾
从山顶的饮马场心情凝重地望向山脚下的谈铺子
手中的灾情统计表上十几栏的内容密密麻麻的
像烈日下枯萎的树叶一般让人心里五味俱全
临时搭建的避难棚里丈八的汉子抱着救灾物品
泪水毫不掩饰地流到下巴上,脆弱的妇女抱着
年幼的孩子望着顷刻间倒塌的房屋瘫坐在地上
架在一根电线杆上喇叭响了,有人开始讲话了
这是一个外乡人的声音,就是我,把党和国家
的抗震救灾政策和着泪水一遍一遍地传达,传达
掌声如同洪流漫过每一颗心在小山沟里久久回荡
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希望却疾驰而来
海陆空齐头并进,纯净水、食品、衣物、铺盖
还有婴儿奶粉和妇女用品,雪中送炭情何以堪
总书记来了,总理来了,带着党和国家的最高问候
党旗在小村高高飘扬成一团火红的精神寄托
过渡安置,清理废墟,重建规划,破土动工
人在希望就在,心中有梦想美好家园就不遥远
修路,架电,接水,前期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
烈日酷暑动摇不了撼天壮志,身在流汗心不再流血
狂风暴雨阻挡不住冲天干劲,希望的火花光芒四射
站在废墟上,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
你是我的救命大恩人
五月,李家山,一位六旬老人爬上房顶盖瓦
门前来了一个收废品的年轻人
“屋里有些废铜烂铁,可我现在忙,没时间给你找”老人
看了一眼来人说。年轻人死缠硬磨地赖着不走,老人无奈
一千个不愿意地从梯子上下到地上,时间是12日下午2:26
仅仅两分钟,地动山摇,瓦片飞落,灾难从天而降……
还站在院子里怒气冲冲的老人被震倒在地上吓得惊慌失措
地震了,天那地震了。年轻人到手的废品没有收成
脏乎乎的手却被老人握住不放——“你是我的救命大恩人”
一把鼻涕一把泪,来自心底的感谢是那样原始般的真实
晚11点,我们依旧在庙塄上开会
这是自地震以后我们形成的一条新的规律
每天晚上都在庙塄上召开群众大会,例会,九点
人人都有发言权,家家都有建议权,户户都有举手权
全村都来人,代表是掌柜地,老婆娃娃来列席或旁听
八个互助小组,劳力均匀搭配,互帮互助讲团结
苟家的废墟清理还剩两户,尹家开始规划放线了
谈家对施工图纸提出修改建议,高家的夏收提前结束
李家提醒大家房屋地基夯实砌硬决不能含糊不能惜力气
今天的工作不留尾巴到明天,蛮娃四溅的唾沫星子就是决心
共产党对老百姓好到了极点,八旬老人的话回音阵阵
一位村民说:“咱农民的腰杆子是压不弯的!”
对,咱老百姓不但要住上新房子,还要造一轮新太阳……
作者通联:甘肃省兰州市团结路1号省政协办公大楼西三楼农工党甘肃省委
jinkai321@qq.com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