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中的共产党员
周俊
“5·12”大地震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救灾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在危难时刻,绵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奋勇地冲在救灾第一线,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得知北川地震损失严重的消息后,时任绵阳市常务副市长左代富立即就带领几名人员赶赴北川指挥救灾,他是地震后第一个进到北川重灾区的最大的官;当地干部群众看到他们的出现,一下就感到有了希望、有了靠山。在那段极其艰辛的日子里,他同市委常委、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易杰等几名市上去的党员干部,冒着随时都可能牺牲的危险,组织人员把北川老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搜了个遍;他们虽曾三天粒米未进,有的甚至还虚脱昏倒,且面对山体的滑坡、建筑物的垮塌和上千次余震的重重威胁,但他们没有退却半步,而是一直冒死坚守在北川;作为北川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的左代富因极度劳累最后病倒在地,但就是吊着输液瓶,他也仍然死守在救灾一线。经过10多天的连续奋战,他们最终成功地组织指挥救灾人员将北川8万余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并从废墟中抢救出1.5万多名伤员。这就是危难中的共产党员。
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时任副市长邱明君同市人大副主任赵映坤就带领几名党员干部人员火速赶往平武山区指挥抢险救援。他们连续7天拼死奋战,成功组织转移疏散安置受灾群众数万,并组织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巨石、抢通道路、架设便桥,打通了进入平武的救灾生命线,终使已被地震变成孤岛的平武县城的好几万人脱离了危险。这就是危难中的共产党员。
面对地震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的巨石挡道、道路阻断的天堑,副市长林新带领工作人员冒着余震和山石不断滚落的危险,组织驾驶员和6台挖掘机、装载机通宵拼命苦战,硬是在安县永安镇至北川老县城三道拐之间开出了一条血路,赶在天亮之前打通了北川的生命线,为大批救灾队伍进入北川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就是危难中的共产党员。
震后临危受命,责任重如泰山。时任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的曾万明,在地震后的第13天紧急受命到绵阳担任市长重担。一到任就没日没夜的干,半个月时间就跑了上百家规模以上企业和几十个群众安置点,指挥抗震救灾,安置受灾群众,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组织几十万群众应急避险,指导企业在震后及时恢复生产,确保了绵阳的经济社会得到及时的恢复和发展。这就是危难中的共产党员。
在最需要人员支援救灾的关键时刻, 1000多名市级机关干部和长虹公司3000名、九州公司1000名青壮员工组成了突击队,紧急赶赴灾区实施救援;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更知道救灾十分危险,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的冲向前线;最为感慨的是好多人已作好了也许不能回来的打算,他们个个都不愧是钢铁好汉。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地震损毁最惨的北川抗震救灾一线,时任北川县委书记宋明——在废墟上抢救群众和学生,双手挖得鲜血淋漓;北川县长经大忠—— 地震发生时,在会场上一声高喊“干部留下,让学生娃先撤”,这声喊,喊出了共产党人群众至上的宗旨;北川常务副县长翟永安——在其父亲被埋的废墟前磕头一跪,就一头扎进抢救群众的救灾之中,这一跪,跪出了共产党员大公大德的风范;还有北川县公安局长谭佳敏和副局长李跃进——与幸存的46名干警用双手在乱石堆里刨出了100多名幸存的孩子;还有北川县民政局长王洪发——把失去儿子、二姐和岳父等20多位亲人的巨大痛苦埋在心里,一直坚持在救灾第一线。还有、还有许多党员干部,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抗震救灾期间,为了抢救困在废墟里的生命,为了解救被困的数十万群众,为了救治二十多万名伤员,为了处置堰塞湖和震损水库的高危险情、组织几十万人紧急避险… …许多党员干部几天几夜都没有片刻休息,甚至一个多月都没有回家看过一眼。为了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为了抢修道路、桥梁和水、电、气等生命线设施,为了及时运送救援队伍人员和救灾物资,为了对废墟进行消毒和预防疫情发生,为了做好救灾物资的接受和分发,为了保障群众生活供应,为了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为了组织工农业尽快恢复生产… …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没日没夜的苦干,以超常的努力攻坚克难,以高尚的精神无私奉献;他们用汗水完成了党交给的答卷,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抗震救灾期间,还有无数乡镇村社和街道社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实际上他们有的也失去了亲人,有的也遭受了损失,有的也失去了家园;为了群众的安危和利益,他们把个人的痛苦、得失、辛劳和艰难等统统都抛到了一边;为了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成天都奔忙在群众中间;无论是搭帐篷、修板房,或是发救济、送吃穿,还是抓生产、搞重建,群众的大事小事他们都主动去管;他们以最朴实的行为,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了一次极致的演绎和展现!就是这些基层党员干部,以最质朴的作风,最具体的表现,为群众筑起了一座座坚实的靠山;他们用共产党员钢铁般的脊梁,为群众撑起了一片蓝天。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2011-4-30于绵阳
(全文含标点符号共1995个字)
作者:绵阳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员、绵阳市委市政府灾后重建第三检查组组长
地震期间,时任绵阳市政府救灾办主任
邮编:621000 地址:绵阳市高新区火炬大楼B幢405号
myzhoujun@126.com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