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凯歌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三年了。然而,三年前那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至今回想起汶川大地震抗灾救灾那段特殊时期,我的心依然澎湃、热血依然沸腾!因为,那段时期凝聚了人间的大爱大善,凝聚了人与自然灾害博弈的智慧和勇气,凝聚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无穷力量!
(一)
时光伴随着记忆又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一天——2008年5月12日,这天下午14时许,我和平日一样准备上班,突然感到楼板有震动感,屋顶的电灯也随即摆动起来,由于我们这里很少发生过地震,就算有,也不过是轻微的无感地震,人们不会在乎。所以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发生了地震,更不会料到会是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境内发生了惊世骇俗的惨烈特大地震!
晚上,同以往一样打开电视收看新闻才得悉:四小时前的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后修订为里氏8级)强烈大地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了抗灾救灾工作。两小时前,温家宝总理已经乘专机赶赴灾区,并在机上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强调:这次抗灾救灾工作时间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温总理一连用了三个“特别”部署和强调抗灾救灾工作,这在近年来是少有的。当在新闻播报中得知震中汶川县遭到地震重创,使这里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所有的通讯手段都联系不上这座县城,我震惊之余不禁为那里人们的安危感到揪心。
从那时起,通过上网、电视等媒体关注抗灾救灾进展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我不管你们怎样,我只要这十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是人民在养着你们,你们看着办!”温总理向军队下达的命令斩钉截铁。“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决不放弃!”党中央情系灾区,强调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救人。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以人为本的最雄辩诠释。“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汶川!”“不管将军还是士兵,谁先到给谁记功!”危难时刻,人民军队吹响了向灾区集结的冲锋号,启动了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调集行动。一支由二百勇士组成的先遣队冒着余震塌方、狂风大雨等困难和危险,连续急行军22小时挺进灾区,靠一双脚板子与震灾展开了生死较量。“解放军来了,我们就不怕了。”每当天塌地陷的时候,人民子弟兵成了人民群众“主心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一项项决策、一个个行动无不显示着三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昨天晚上听说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娃儿,没想到就是你……”遇难教师谭千秋的爱人扑到丈夫遗体上恸哭的图片令人唏嘘不已。当地震灾难猝然而至的危急时刻,谭千秋、翟万容等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挡住了水泥板的壮举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长途奔袭,体力消耗已达极限,一些战士因体力严重透支而晕倒,但听到废墟中微弱的求救声,又再一次冲上抢救第一线;余震频发,面对撤退命令,一名救援的战士跪求“让我再去救一个吧!”的举动让人肃然起敬。面对瞬间发生的灾难、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以舍生忘死的行动唱响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
“叔叔,我要喝可乐,冰镇的……”一名从废墟里救出了中学生忍着剧痛乐观地对施救人员说着话; “千万别睡着了……”在废墟下面,16个获救的孩子为了保存体力,彼此互相提醒;一个从废墟里获救躺在担架上的小男孩,第一个做出的举动是向施救人员敬礼……这些又让人们感受到灾区人民和青少年一代的坚强和执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情系灾区,关爱汇暖流。” 山崩地裂,灾区人民承受了巨大灾难;真情援助,全国人民为之慷慨解囊。“做灾区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升华。人们捐献款物、义务献血、踊跃参与志愿者……一个个捐助点人们排起了长龙,一笔笔捐款带着人们的深情厚谊送往灾区。在此期间,我分别在单位捐款和通过中国移动平台为灾区短信捐款外,替退休的父亲缴纳了“特殊党费”,完成他老人家的一桩心愿。我还引导三岁的儿子参与了红十字会在街头设置的赈灾捐款,“谢谢小朋友!”当我抱着孩子、孩子稚嫩的小手将捐款塞进捐款箱时,现场的工作人员报之以热烈的掌声让我的心头感到了些许慰籍。
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第八天。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万里海疆,全国各地各族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深切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难同胞。庄严的五星红旗首次为遇难的普通民众低垂致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国家执政理念得以彰显。那天下午,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集体哀悼活动。同亿万中国民众一样,我们单位每个人的神情都非常凝重,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身着深色素服站在半垂的国旗周围。当时针指向14时28分、指向那个令人心痛的时刻,大家都垂首向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瞬时,街道上所有停止行驶的汽车都鸣响了喇叭,仿佛又回到了七天前那惊天动地的的悲情时刻! “汶川挺住!”“中国加油!”集体哀悼活动即将结束后,大家响彻天空口号,凝聚和焕发了共和国的信心与力量!
(二)
翻开中国历史,乱象频生往往集中于灾后这一年;纵览世界历史,大灾之后往往继之社会动荡。疫病蔓延、治安混乱、重建缓慢……这一切会不会在中国重演?我在关注、全国人民在关注、全世界都在关注!然而,中国以雄辩事实消除了人们的忧虑: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华大地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汶川大地震悲痛中的中国,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行动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这个灾区大地最醒目的标语,成为“中国力量”的最好注脚。坚定的领导层,坚强的人民,让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蕴藉着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书写着共和国浴火重生的希望!
“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发布了灾后重建的动员令。在废墟上的灾区人民以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顽强地贯穿于重建家园的历程之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灾难的记忆中挣扎出来,灾区临时校舍里的朗朗书声,活动板房上空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的滴滴汗水,构成了巴蜀大地最坚毅的表情。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震后仅仅37天,国务院就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一科学决策是灾后重建中最大的创新。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省市与四川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把北川当作山东的一个县来建”、“都江堰就是上海的第20个区”,“对口援建是检验东部各省综合实力和政治觉悟的窗口”——原来相距遥远的两地,从此手足相连。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造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震后不到三个月,数百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过渡安置,基本完成;一年前,都江堰—汶川公路沉埋于垮塌的山腹,“挺进汶川”,曾是救援部队最渴望的目标也是最难打的硬仗,那条在余震中时断时续的“生命线”,成为全国人民心头之痛,仅仅一年后,汶川就传来喜讯:全长82公里的“都汶生命线”正式通车,都江堰至映秀镇全长近26公里的高速公路,也实现了双向通行。
三年中,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指引下,灾区人民奋发图强,持续发展;三年中,在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的倾力援助下,地震灾区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新汶川、新北川、新映秀……一座座曾经遭到特大地震重创的城镇,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重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三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时那洪亮而坚定的声音至今犹在耳畔。过去的三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万众一心、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和行动,唱响了一曲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凯歌!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南大街222号
李运宏
邮编:048001
联系电话:1383564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