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友与四川灾区的“笔中情”
作者:林伟 邮箱:sswfwf@163.com
震灾发生后,多少人星夜奔赴抗灾一线,多少人密切关注着灾情变化,一个“震”字牢牢地将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系在一起——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以《应对地震,我们的信心来自何处?》为题,撰写的第一篇关于灾区的网络时评开篇语,这篇写于2008年5月13日的评论曾被多家网络媒体采用并转载。 自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尽管远在广西边境,但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灾区,牵挂灾区,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新闻,灾区的每一个小小动态、每一个小小变化,都让我在伤感中看到希望、看到力量,收获感动,收获震撼,情不自禁地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在抗震救灾之初,因为感动,我写下了《总书记总理亲自部署抗震救灾的新闻隐喻》、《温总理冒余震深入灾区让世人感动》、《天灾面前,共产党员的身影最可敬》等网络时评;因为震撼,我写下了《敬仰,累倒在手术台前的救灾英雄》、《乡党委书记的救灾日记缘何感人至深》、《“一个人的婚礼”见证地震无情人有情》等网络时评,来展示党和人民无比凝聚的力量。 而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有太多气吞山河的壮举震惊世界,有太多催人泪下的故事留存人心,有太多坚韧不拔的面孔让人铭记,有太多感天动地的大爱温暖百姓。于是,我便写下了《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胜”是抗震救灾的最强音》、《给予地震灾区的村支书们崇高敬意》、《看一位灾区获救的书记如何理解“报恩”》等网络时评。特别是地震把中国人民的爱心汇聚在了一起,把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373亿元社会各界捐献,97.3亿元“特殊党费”,18省市无偿对口援建,海内外中华儿女倾力相助……让我用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以键盘作笔敲打出《情牵中南海,胡锦涛总书记带头捐助》、《品“特殊党费”的“特殊滋味”》、《 由北京市领导带头向地震灾区捐款想到的》等网络时评,昭告世界,传递全民族井喷式的大爱。 进入灾后重建,我则把目光、笔尖更多地投入到“自救”和“援建”上。给我感受最深的是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努力压缩本地行政开支,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而在各方支援的同时,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因而,我用滚烫的文字写下了《援建灾区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彰显“上海力量”》、《有一种感动是四川灾后援建的“中国速度”》、《汶川地震灾区浴火重生说明啥?》、《为眉山灾区的“三自”精神感动!》等网络时评,来昭示一个民族的信心、民族的坚强、民族的力量、民族的希望。 屈指算来,3年,36个月,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竟然写出1000多篇有关灾区的网络时评,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以及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新疆、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各大网络媒体采用。 作为一名网友,我感到非常庆幸:四川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我不是旁观者,我曾用文字的力量参与了救灾和援建;我感到非常自豪:灾区感人的故事言说不尽,惊人的创举书写不完,但我零零碎碎的文字,毕竟成为其中的浪花,不仅让我与灾区有了“笔中情”,让我与四川有了不解之缘,更在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速度”、“中国模式”的大潮中,留下了一个网友的美好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