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水磨镇建镇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镇上的老街更是镇内古建筑最为集中的一条街道,也是县境内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镇。在 “5.12”汶川大地震中,水磨镇寿溪老街87户村民的房屋受到严重破坏,老街上的古建筑遭受到巨大的损毁。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中,汶川县与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工作组在恢复重建水磨镇禅寿老街项目工程中,依托水磨镇有利的自然资源,借鉴成功古镇经验,统一规划建设,将汉、藏、羌等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全力打造川西旅游小城镇。使以水磨镇禅寿老街为龙头的恢复重建工程,不仅保留了古街“家带及院落”布局的传统模式,又将羌族民居(羌城)、川西民居融入在小镇之间,让一座灾后恢复重建的小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古色古香的水磨禅寿(寿溪)老街上,古朴的楼台亭阁,白脊青瓦古朴典雅,窗雕棂刻,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特色。恢宏大气的“万年台”,既秉承着原有风格,又不局限于历史原貌;庄重神圣“字库塔”,蕴藏着当地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持当年风貌恢复重建二进四合院布局的“大夫第”,由前厅、正厅和左右厢房组成,门楼式(中高侧低)悬山顶,穿斗式梁架,四水倒塘的天井,再现禅寿古街建筑曾经的辉煌;禅寿老街上恢复重建的民居既注重整体和谐统一,又讲究单独效果;用传统的石磨、古老建筑等景点艺术把小镇的饮食文化、建筑技艺等传统文化底蕴融入在了这条古朴的小镇之上;漂亮的羌城民居,蕴藏着浓浓地乡土风情,乡土文化,将承载的历史记忆再次彰显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自强不息的灾区人民、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和灾后恢复重取得的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汶川依然美丽的美好画卷…… 水磨镇这座距成都仅有80多公里,都江堰仅30多公里。以古朴典雅,环境优美、羌族民居、川西民居风格古街群落为一体的水墨画卷,美丽小镇已融入到成都周边短地区的短程旅游之中,成为了短程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5.12汶川大地震前的汶川县水磨镇全貌。 《水墨如画水磨镇》的灾后恢复重建的水磨镇新貌。 地震前的水磨镇禅寿街。 恢复重建后的禅寿老街彰显着浓浓的民俗生活情趣。 恢复重建的水磨禅寿老街上“万年台”(又称古戏台)恢宏大气。 人们在水磨禅寿老街茶舍休闲品茶。 灾后恢复重建的水磨禅寿老街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旅游商机。 灾后恢复重建的水磨禅寿老街。 水磨羌城。
汶川县灾后重建的水磨镇羌城全貌。 青山怀抱中的羌城。 羌笛塑像。
水磨羌城中的飞鸿广场。
羌城中的茶马锅庄广场。
蕴藏着浓浓民风民俗的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