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人说 陈抟
潼南人:今天下午,渝帆在查一些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些关于陈抟的资料,便随即输入陈抟在百度里搜了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 150,000篇,可见陈抟老祖的影响之大,闻名之广,我随意点开几个网页,开到的确是其它地方政府在对其宣传,千方百计的为自己本地攀附文化,更有甚者,直接说陈抟老祖是 XX本地人,于是乎网上便有了陈抟是河南人、安徽人、陕西人、山西人、山东人、湖北人之说, 就连我们的近邻安岳也在大打陈抟牌进行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作为正统籍贯的潼南却对其没有任何的宣传,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相比一些建县几千年的城市,潼南直到民国元年才开始建立县制,其历史文化并不丰厚,也不系统(由于当时是合并了安岳、安居、遂宁等几个周围邻县的偏远镇乡而组成的,历史上并没有系统的县志可查,很多的历史需要我们这一辈去整理,收集、挖掘和宣传)。我不奢望潼南能像遂宁一样可以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打响“观音故里”的名号,可以将一个废弃的盐厂大肆宣传成“中国死海”,但是潼南完全可以有意识、有系统的来组织我县的文学创作者,创作一点关于陈抟的作品,或者引进合作方拍摄影视作品来进行宣传。也可以适当的建设一些诸如睡仙公园(也可以叫太极公园、陈抟广场什么的),在里面立一个陈抟塑像,介绍一些陈抟的成就、太极图案的形成、关于他的传说及他与潼南的关系等),既可以让在里面休闲游玩的潼南本地人更好的了解到家乡文化,也可以让外地游客感受到潼南厚重的历史底韵!甚至还可以结合在崇龛举办的潼南菜花节,适当的在崇龛复建一些与陈抟故里有关的道教设施,复原一些关于他的传说,将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方案!
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根的,我希望我们政府在在仅有的这些历史文化面前,能予以重视,并进行保护、挖掘、开发、宣传、包装和推广,这可是潼南的一笔宝贵财富啊!
附上陈传老祖一资料:
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抟 读音 tuán <动> (形声。从手,专声。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 陈抟籍贯 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陕西人、洛阳人、四川夔州府人诸说)。 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则亳州真源县(今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似为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时(976~1021年)人李宗谔又称陈抟为“普州崇龛人。”奉诏主编《祥符图经》又名《州县图经》分册《普州图经》中明确记载:“陈抟字图南,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为洛人,或居华山为华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为崇龛寨人。”②按钦真观即在安居县崇龛镇。或许崇龛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冯叔豹《过崇龛寨题希夷宅》一书中也明确说:“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县为镇,原崇龛县“龙台镇”划归崇龛镇管辖。两镇合一后,崇龛是两个集居镇,集居、聚居通称“闾里”,简称“里”。四川文史馆游时敏先生在《陈抟先生小考》中定论:“依据史料,应着重第一种说法更应确定陈抟出生地在今安岳县境内的观音寺。”(见《高道陈抟》第2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县城三华里处的云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县令陈观为之重建的陈抟墓。墓碑上刻有陈抟的《自赞铭》是现在全国独有实物。墓后面岩石上刻有陈抟书写的“福寿”二字,直径1.6米大,后面岩上还刻有“图南仙迹”,“希夷炼丹处”题字。真相寺庙宇尚存,寺内还塑有陈抟像。清人王之杰《题真相寺希夷像》诗也是一证。龙西乡观音寺有陈抟坝;还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龙西畜牧站房屋内;安岳县城有“希夷池”(现文体局内),等等,均为各个时期《安岳县志》记录在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