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陕 苏 区 红 军 石 刻 标 语 赋 献给川陕苏区宣传战线的革命先烈、前辈们
巴山之石,遍谷满山。伸手即触,举目可见。立如剑悬刀插,卧似虎踞龙盘。散成遍野堡垒,聚为倚天雄关。嵌于山岳之表,耸于峰峦之颠。何惧风雕雨琢,任尔刀削斧砍。有当年红军的铮铮铁骨,出生入死而军魂傲铸;显老区人民的耿耿忠心,经磨历劫而信仰弥坚。
一九三二年,红军入川陕。义集志士,红四方面军重振旗鼓;旗嵌锤镰,革命根据地再起川陕。依靠群众,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动员人民,红色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徐向前跟穷苦人跳起铰子舞,许世友教放牛娃学打少林拳;李先念走进秧歌队,王树声来到川剧团。援笔擎刀,刘瑞龙组建錾子队;镌石为语,巴山崖成为宣传栏。一块巨石刻一幅红色标语,一幅标语是一团革命火焰。消灭敌人,以红标作为斗争武器;唤起工农,用石头散发革命传单。
“平分土地”、“赤化全川”,“工农掌权”、“蒋匪完蛋”。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共产党是工农群众的政党”、“苏维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拯救中华民族”、不让日军来川”。诧鬼惊神,动地感天。为穷人心声,是红军宣言。有如利炮千门,胜似雄兵百万。高悬于危壁之上、群山之巅,低刻在道路之侧、溪河之畔;遍写于关隘渡口、荒野莽原,深入到祠堂庙宇、街道村院。亦标语、亦漫画、亦对联,是投枪、是檄文、是呐喊。意赅言简,喜闻乐见。条条红标,是无产者摁下的阶级手印;块块巨石,是老百姓站成的红色靠山。
一幅“赤化全川”,刻于通江景家塬村;著名红色巨标,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巍巍乎5.5米之高,赫赫矣4.7米之宽。堪称中国红标之最,当列世界石刻之冠。远观如地举一本宝书,近看似天挂一幅巨匾。是苏区首府之红色地标,乃红军故乡之精品景观。最难忘,刘瑞龙奇思妙想,删繁就简,一气呵成四个字;长相忆,錾字队舍生忘死,悬壁临渊,万锤凿出惊世篇。还乡团穷凶极恶,欲铲除天下第一石刻巨制;老百姓巧计周旋,终留下宝贵红色文化遗产。朗朗然昭日月,岿岿乎动地天!
历时近三年,上万块石刻巍然矗立于川陕苏区;迄今八十载,四千幅红标依然装点着大好河山。宵衣旰食,刘瑞龙常于茅棚中拟稿;争分夺秒,錾字队多在危壁上用餐。冲寒顶暑,风雨侵衣骨更硬;缺米少盐,野菜冲饥志越坚。肝胆想照,官兵一致同甘苦;痴心不改,苦命理想高于天。岁月抚不平石壁上的累累枪痕,历史晾不干红标中的重要血斑。多少书写队队员,被反动派瞄活靶、放冷枪、施暗箭,鲜血殷殷洒危壁;多少錾字队勇士,被还乡团“点天灯”、剖肚肠、“弹泥丸”,别泪涟涟望延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标吹响了进军号角,红标发出了战斗召唤。扫旧世界阴阴霾,重写百姓千秋史;给苏区人力量,暂掀头上三座山。工农奋起,怒电嗔雷摧枯朽;百姓踊跃,翻江倒海卷巨澜。担担军粮送到前线去,双双草鞋打给红军穿。巴山红嫂,用滴滴乳汁救伤兵;房东大娘,将口口鸡汤喂病员。抬担架、送干粮,出生入死支前队;查路条、抓特务,站岗放哨儿童团。娘送子、妻送郎,跟定救星共产党;父在前、儿在后,紧随恩人徐向前。三次战役军威壮,六路破围捷报传。搀枪遍地,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军八万余人;红旗满山,川陕根据地拓展至一市二十三县。笃信马列,共产党员宣誓于锤镰下;热爱军,工农大众集结在红标前。红标如赤潮怒涨,汇成一片汪洋;红标似地火奔腾,燃遍千里荒原。意吁兮,自古英雄天下计,得民心者得江山。
带砺山河成盛世,英雄勋业耀巴山。一块块巨刻,彰显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武略文韬;一幅幅红标,体现了苏维埃錾字队的忠肝义胆。巨石巍峨,为千秋仰瞻的不朽丰碑;红标璀璨,是百世垂悬精神宝典。红标是征途上的嘹亮战歌,红标是党旗下的铿锵誓言;红标是燃烧在暗夜的熊熊火炬,红标是盛开在春天的殷殷杜鹃;红标是给迷途者刻下的路记,红标是让后来人必读的书卷;红标是刻写在石壁的不朽史诗,红标是存放在战地的红色档案。石头无语,见证了共产党是这样赢得胜利;红标有字,记录着共和国是如此走到今天。
红色巴中,革命摇篮。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设立总指挥部,川陕根据地于此地建立首脑机关。十二万儿女当红军,愿作刑天舞干戚;四万名烈掷头颅,拼将热血染河山。今日巴中,奋勇争先。为解民生之难,人民总理作出朝暾般的批示;要打翻身之仗,红军后代发出春雷似的呼喊。市委、政府豪气干云,三县一区合力攻坚。“四大战略”擘宏图,“五个突破”着先鞭;“六路建设”破桎梏,城乡并驾踏飞燕。筚路蓝缕,铸辉煌之大业;胼手胝足,改老区之旧颜。未来巴中,锦绣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