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大如天。《建议》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致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未来5年的民生工程定下基调——
积极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本地就业与劳务输出并举,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扩大就业容量。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全市就业率。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川渝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增加劳务收入。扎实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对象、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逐步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大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普通职工收入变动的合理联结机制,规范经营管理者的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覆盖。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构。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危房户的住房困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整合资源、整体联动、连片开发、梯次推进,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实施整村推进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专项扶贫工程,着力解决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突出民生问题。实施革命老区扶贫、秦巴山区扶贫项目,解决集中贫困问题。以“挂包帮”和“村企共建”等活动为载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护理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训。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开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医疗机构优化升级步伐,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标准化建设。坚持中西医并举,大力发展中药事业,完成市中医院建设。做好疾病防控工作,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广安是农业大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攻坚战也在农村。目前,我市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还很艰巨和繁重,如何破题?《建议》提出——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抓好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蔬菜、优质柑橘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草食畜禽、速生林竹、优质蚕桑、优质水产等特色产业,建成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质柑橘基地、生态渔业基地、林木良种基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生态高效、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广安区河西、岳(乔家)武(飞龙)、邻水东槽、华蓥高兴——阳和等四个现代农业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工商”、产加销”等组织营销模式,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检疫检验体系、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信息体系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走科技兴农之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村公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城市基础设施衔接融合。围绕解决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突出问题,实施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及文化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缩小与城镇公共服务软硬件标准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集中连片实施规划、集中连片发展产业、集中连片改善基础”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统筹农村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综合配套,形成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政府投入以及信息、技术、市场、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力度,大力支持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广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和生态涵养等协调统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服务关联发展的格局,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完善衔接配套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