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境贫寒,小时候一家四口仅住在不足20平米的房子里,晚上睡觉,还得在阁楼上搭吊床。
他天资聪颖,小学、初中上课经常迟到,不常做作业,却总考第一名。他兴趣独特,鱼逆流而上、鸟衔草筑窝、蚂蚁搬家,大自然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总会吸引他的目光;年仅15岁的他,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书籍的浩翰天地,惊喜地发现,自已将有可能更会飞翔。
他敢为人先,高中时,完成了20余万字的文章《中学教育的港湾》;大学时,在国际生物学术权威期刊上独立发表了一篇论文,确立了合作在异配生殖的进化中的重要地位。他志向高远,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全奖,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今年顺利留学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说,诺贝尔奖是他最大的追求。
这位从田坎上走来的安岳农家子弟,以他的成长经历,在当地传为佳话。
他叫杨江南。
他有“牛顿式”的思维
安岳县协和乡石盘村。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986年,杨江南出生在这里。
从小,杨江南就与众不同。他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不与大家闲聊,显得很孤僻。村民们经常看见他一个人在门前的桥上慢吞吞地走来走去,四下观望,一连可以走好几个小时。他在干什么呢?
原来,路上有一只蚂蚁衔着食物爬过,他要看上半天,一直看到蚂蚁将食物搬进洞穴,然后还会出神地想上好一段时间。雨后涨水,河中的鱼逆流而上,他也会看上许久,然后还不停地问,这么大的水怎么没有把鱼冲走呢……在安岳这个丘陵农业大县,森林覆盖率达40%,物种丰富,长在农村的他,长时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杨江南就沉溺于这些大家都熟视无睹的自然事物中,自感其乐无穷,自由地生长着。
有一次,家里煮了鱼,杨江南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吃一个鱼头,很久都没吃完。爸爸以为他怕被鱼刺卡住,哥哥催他吃快点。杨江南语出惊人:“吃快了我怎么搞得清鱼头的构造呢?”那时,他还没上小学。
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在地上,谁也不会在意,牛顿在意了。普通的鱼头吃了就吃了,谁也不会在意,杨江南却要探个究竟。小小年纪,杨江南便透露出一种超乎常人的特质。
小学期间,杨江南几乎每天上午、下午上学都要迟到。老师究其原因,才得知杨江南没有改掉原来的习惯:上学路上发现鸟在树上筑窝,他会停下来观察很久;一只蟋蟀跳过,他也会驻足半天。老师多次教育他要准时到校,他仍特立独行。课堂上,他总是低着头,像在思考什么,很少听老师讲课。然而每一次考试,他总是班里的第一名。“这孩子特别聪明,”老师禁不住感叹,“他自学能力超强,大部分时候不点就通,遇到难处一点就通。”
优秀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让杨江南满足。初二时,杨江南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熟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书籍,并将哲学思想与学习相结合,尝试探索当下中学教育更好的教学方式……
高中时,杨江南开始学习更深邃的知识,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有空他就泡在学校图书馆,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杨江南的思想进一步成熟。厚积薄发,紧张的高二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20余万字的文章《心中的灯塔》(后更名为《中学教育的港湾》),表达出自己对中学教育的认识与提高的独特理解。他经常与老师交流学习后得出的一些新结论,这些结论大多突破了教材的范畴,体现出近乎专业学者的修养。高中老师对他的印象是:杨江南做事不是做完就行,而是做好才行,精益求精;有思想、敢突破,不把知识当作敲门砖,而是热爱知识本身,追求真理,追求一种学业境界。
琢玉:炼成留美博士
安岳属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孕育了韩国“普州太后”许黄玉、“推敲”诗人贾岛、理学鼻祖陈抟、南宋数学泰斗秦九韶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和新诗开拓者康白情、谐剧创始人王永梭、著名作家刘心武等近现代文化名人。厚重的文化底蕴凝结成血液流淌在每个安岳人的心里,代代传承,滋养生息。
在这样的环境中,杨江南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从不轻易与人交流思想,也没提及他学习的榜样是谁,理想是什么,他只是心无旁骛地学习。
小学时,杨江南上学长期迟到,上课也不认真。班主任杨元容没有严厉批评、强行要求,而是深入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时常鼓励他勤奋好学、用知识改变生活。进入初中的第一天,杨江南对老师说:“知识才能充实人的一生。”在感受到杨江南超常的智商后,班主任杨知强与他达成了特别的“协议”:特许他自行选择要做的数学题,让他担任数学“小老师”,给学生上课,还与他平等地交流教学方法,培养他的创新能力。高中时,杨江南的周记《数学的美》用哲学、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数学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几个崭新的数学用语。文章引起了班主任陈家武和其他学科老师的高度关注,给予了他更多专业上的辅导。
玉不琢,不成器。近年来,安岳县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对于这样一个天资聪颖又“不守规矩”的学生,老师们因材施教,用异于对待一般学生的态度、方法去教育杨江南,为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老师的“教”和杨江南的“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引领着杨江南逐步实现人生的跨越。
高中毕业后,杨江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专修生物学。大学期间,杨江南发明了一项低副作用的防近视眼镜,获得国家专利;在国际生物界学术权威SCI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上独立发表了论文《Cooper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sogamy》,文章推翻了进化生物学学术界主导了近40年的关于雌雄分化的理论,确立了合作在异配生殖的进化中的重要地位。毕业后,杨江南申请到罗切斯特大学的全奖。罗切斯特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距今已培养了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9名普利策奖获得者。临行美国时,杨江南对父亲说:“我希望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敢于突破、追求卓越——杨江南正沿着安岳名人先贤的足迹,执着地踏上了更高的人生追求之路。
求学路爱心相伴
拥有158万人的安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互助、感恩奋进的美德蔚然成风,为安岳人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
小时候,杨江南一家四口人仅住在不足20平米的房子里,晚上睡觉还得在阁楼上搭吊床。每每想到至今仍显得瘦小的杨江南,父亲杨秀社有些心酸:“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实在没吃过好的。”
初中时,知道杨江南家境困难,班主任杨知强就经常让他在自己家里加餐。
2002年9月,杨江南升入国家级重点中学——安岳中学。“一双旧解放军鞋,衣服、裤子都是旧的,在同学中有些显眼。”刚一入学,班主任陈家武就感觉到杨江南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第一学期,陈家武让家庭困难的同学写困难补助申请,杨江南没有写;第二学期,他仍然没有写。陈家武有些纳闷,就到杨江南的寝室里询问谁家里最困难,同学们都说是杨江南。在陈家武反复追问下,杨江南说:“还有比我更困难的。”平淡的言语掷地有声,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他的硬气。“不能让这样的学生生活困难。”在陈家武主动帮助和学校关心下,杨江南领到了贫困生补助。
高二时,时任资阳市委书记的钟勉(现任四川省省委常委、副省长)在安岳开展帮扶活动。陈家武将杨江南的情况连同周记《数学的美》一并呈报给钟勉。从此,他被确定为钟勉的定点帮扶对象。
杨江南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05年8月15日,钟勉亲自到安岳县协和乡石盘村,来到他家,了解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钟勉还用自己的学习经历与他亲切交流,鼓励他志存高远,好好学习。高中期间,钟勉两次来到安岳中学,为杨江南送来助学金、慰问品。一次,在外地出差的钟勉感觉天气有些寒冷,就专门买了一件羽绒服托人转交给杨江南。这也成为杨江南最为珍贵和最为珍惜的衣服。现在,在美国留学的他身边仍带着这件羽绒服。
真切的关怀让杨江南倍感温暖,同时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更高理想、更高境界的信心和决心。每个学期,他都写信给钟勉,汇报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得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他又及时写信告知了已任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的钟勉,钟勉欣然提笔回信,并嘱托当地党委政府要妥善解决他的困难。
2010年9月10日,安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钟毅得知情况后,亲切接见了杨江南的父亲杨秀社,高度赞扬杨秀社一家为子女成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为杨江南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由衷的喜悦,并表示要尽力解决杨江南求学的后顾之忧,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报效祖国。现场,安岳县教育局、惠民服务中心、团县委等部门及部分企业向杨秀社赠送了帮扶金。
在大家的关爱下,杨江南正在美国安心攻读博士学位,朝着他的“诺贝尔”梦想前行。
杨江南是幸运的。在安岳,这样幸运的远不止他一人。近年来,安岳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勤工俭学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贫困学生综合救助体系和机制,募集大量资金,援助了3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帮助他们走向充满希望的人生。其源远,其流必长。每年,安岳都有数千名学子步入大学殿堂,又有数千名学子走出校门,在祖国大江南北大显身手,逐渐成长为栋梁之材。
一粒种子,有了肥沃的土壤,就能发芽生根;有了阳光雨露的关爱与呵护,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从安岳看四川,从四川看中国,“杨江南”们的故事,既精彩又平常。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东方这片多情的沃土,看到的,是无数参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