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241|评论: 5

【原创】李 密 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8 04:03 | |阅读模式
                                 李 密 传
                                                                                                 盛云树   著

     〖前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写到西晋李密,不得不说到蜀汉。汉代崇尚儒学,有很多大学者在朝为官,因此很重视儒学经典。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在汉代发扬光大,以致形成了穿凿附会的谶纬方术。蜀汉尤以诸葛亮为代表。
       “汉经学,晋清谈”,到了晋代士大夫推崇黄老和佛教、道教。喜好玄谈,研究《老子》。人们以清谈作为一个士人的标准。
     
      西汉景帝末年,蜀守文翁派人至京师“授业博士或学令律,又修起了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为学官弟子”。学生学成后回归故里,高者以补郡县官吏,次为孝弟力田。各郡县常选拔学官弟子进修文翁学堂,以为荣。使儒学教化于巴蜀而向南渐进夷族部落。尤以犍为郡学子的学风浓郁,有的位立三公,后来蜀国太守大都为犍为人士担任。并形成孟、朱、鲁、雷、兴、仇、递、李等南方大姓。士人习汉书,行经文,文学造诣颇高,用典古朴,行文流畅,简练自然。
    李密的祖父李光在朱提任太守。朱提是云南昭通的古称(朱提读作“熟时”是彝语地名音译),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犍为郡所辖的十二个县之一。“其民好学,滨犍为,号多士人,为宁州冠冕”。朱提儒学勃兴,当地土著民族的僰文化、彝文化渐渐被淡化,而夷人(少数民族)中最著名大儒,首推朱提孟孝琚。孟孝琚的碑文练达,文辞古茂,从书法艺术上,亦“结体方整,笔意圆颈,浑朴在篆隶间”,孟孝琚“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汉学精湛。在造型艺术方面,突出表现在石刻、画像砖、壁画上。朱提盛产银子,久富盛名。“朱提银”之名,一直沿袭到清代。韩愈在《赠崔官立之》诗中有云:“我有双饮盏,其银出朱提。”。
    李光在云南昭通离武阳龙门桥的家有千里之遥,家中有体弱多病的儿子和夫人刘氏。
    作为一郡之太守,李光家有封荫的田地,放佃是够母子生活。由于儿子常年多病泡在药罐里,家境一度低落。刘氏一心向佛,积善行德,尤信阴阳地理先生之说。眼见儿子已十四岁了,命似风吹灯,随时都可能熄灭,刘氏憔悴不堪,提心吊胆。她差人给李光送信,生怕不测。
    李光接信,带了衙差打马归乡,五日之后回到家里已深夜。进门见家境凋蔽,儿子命悬一线,他心痛不已。见夫人形单影只  在高堂烧香求神,急得大叫夫人:“快快请医师来。”,
    医师姓管,行医兼阴阳地理术,号“管一方”。衙差打灯笼照着刘氏去请医师。管先生得知李太守回来,随刘氏灯笼火把跑过来了。管先生先不看儿子的病,而是讲了一套阴阳地理学说:嗣子属龙,龙门桥虽是藏龙之地,却被二郎观的千年老鳌困在了江口,死来活去。须求一个潜渊之地,才能保全儿子性命。李光听了,儿子是人参、鹿茸、当归都吃过了,身体依的不能回阴转阳。眼见儿子,迷闭眼合,他也就信一回“管一方”。依他的方子救救李氏的根脉。
    李光骑马驮着银子,随“管一方”地理先生在犍为郡撵地脉。
    从僰道(宜宾)到江阳(泸州)又到南安(夹江),尽往大的水道撵行了半月也没有寻到好地脉。李光已心灰意冷,想到命悬一线骨廋如柴的儿子,向天呜咽:“天要绝李后,李光也无可奈何。”
    回到武阳,当晚狂风大作,岷江波浪滔天,黑风黑雨之际,一道闪电,惊醒了“管一方”。他隐隐感到地脉在抖动,忙冒雨站到院里,看见西山有一盏天灯在天柱山闪耀。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柱神灯”,在给他指明一个方向。
    天方明,“管一方”去了李家。李光的儿子已起床吃饭,精神好了许多。他告诉李光,这是好兆头,今天是能找到好地脉。
    李光随地理先生,沿去临邛的古驿道向西行,到了保泰(彭山保胜乡古称)的石仁村,果见峭壁下站了一排石人,迎接他们到船蓬山,他们上了船篷山,到天柱山,见挂神灯的灯竿尚在白平观,张道士从观里出来说:”等待多日了,才来,走吧。”
    他们随道士走过佛岩,来到一个叫龙安村的山坳。刚进村就听人说龙安村昨夜电闪雷鸣,发生了一件奇事:
    九峰山南岩垮塌了半座山,截断了山沟,形成一个堰塞湖。深及两根竹竿,时见翻波涌浪,这会才平静下来。这就是道士说的伏龙潜渊的地方。李光和“管一方”随道士来到九峰南岩,见九峰之下露出光溜溜的一垛石壁,岩壁上有一个新鲜的龙洞似神力使洞壁龟裂如甲,深不知尽头。山洪带走了泥石,在坳口形成一个十数亩的坪坝,除了山湾头的鲜家,此地已是一个不毛之地。
    地理先生“管一方”摆好罗盘,顿时惊呆了,这地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但他没有声张,他知道李光的儿子受不起这个福地,命悬一线说不定就因此断了。李光却喜欢上了这个地方,高兴地封给道士和“管一方”择地的银子,管不敢受,欲辩。李光当机立断,叫“管一方”下罗盘,择宅基,用石头作了标记。
    回到龙门桥,儿子已在院门口等他回来了。他把好消息告诉刘氏,刘氏忙烧香:“菩萨保佑。”
    李光进城找到本家同是武阳太守的李严,说明原由,原以数十亩良田,调换龙安村的山坡地。李严表奏蜀主,批复下来。择了良辰吉日,李光一家从武阳龙门桥迁牵往西山保泰乡龙安村。
   这正是公元214年,刘备入驻成都建蜀国的年头。
   李光来龙安村是半年后的春天,见满山奇花异草疑为“桃花源”:野兽见之走绝壁,鸣禽回避背人飞。
   动土下基的时候,下起了细雨,山谷的桃李焕然一新,李光站在龙潭边,欣然叫之:“龙潭春雨,潜渊回龙。”见儿子脸色红润站在刘氏背后,母子已高矮差不多了。刘氏初来乍到,携薄礼到各湾头安伏四邻,当地村民见来了达官贵人同为乡梓,感到自豪,都自发来帮忙。李光召来土木匠人,兴修宅院,杀了肥猪款待乡邻。夫人大发善心,分些散碎银子给孩童妇孺,乡亲们其乐融融。数月后,李家就在龙安村安家落户了。
    门前有龙潭,远处有金岗山,后有龙眼睛山照着。左右有九峰,李光围着新宅走了一圈,心满意足安心的去了朱提。儿子渐渐好起来,刘氏有了依靠,感念佛祖,使在龙洞前设了佛龛,烧香拜神,安居乐业。
    春去秋来,李光偕了朱提的名儒孟孝琚回乡探亲。孟孝琚是夷人〔少数民族〕,非常崇尚中原文化,是个性情中人。他早年聘蜀郡何颜珍女,未娶就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官员便刻碑送孝琚归葬何颜珍女于朱提的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由此可见边疆少年的至诚情义。也透露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婚丧习俗。
    孟孝琚走进龙安村,就被龙安村的民风淳朴,地理环境而好奇。龙潭倒映着九峰,苍松翠柏,竹篱田园的原始生态,高深莫测的龙洞。初识方术的他也叹为观止。李太守陪同僚孝琚爬山,在九峰遇见了一个打柴的老汉,老汉见了李太守,忙放下砍柴的斧子来拜见,太守夫人的积善行德,龙安村人人皆知的。李光礼让谢过。便向老汉讨教本地的人文风物。
    三人盘踞在一块石头上,老汉讲:相传彭祖进山打柴,路上碰见两个孩童下棋,一时着迷,就放下斧头专心看棋。一局下来,两个小孩指着地上,让彭祖看,他才发现自己的斧头已经烂了。下山回到村里,村里人都是陌生的面孔。问起旧事时,一位老人告诉他一百年前,他的一位祖上上山去砍柴,结果再也没有回来……这正是:“山中一局,世上百年。”
    听过老汉的故事。对于彭祖,李光是常去江口古镇,仙女山下就是商彭大夫的墓,彭祖可与宋子乔比,是得道之人。孝琚说,道和寿是想通的,彭祖论:“莫伤”。天人合一,就能寿比南山。
    他们已来到南山绝壁下。孟孝琚见了十仞之上的赤壁,如画师见了宣纸,书生闻到了墨香,手痒心动。又窥见壁上神奇的龙洞,刘氏和世侄正在龛前点香,他便说:
   “弟妹,赶时日,孟孝琚给你塑一尊大菩萨,让你拜。”
    李夫人忙起身拂了香灰,拜见兄台。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夫人当下就接了话题,要李光承诺则个。
    李光看着儿子瘦弱的身体,李氏根脉的风雨飘摇,深知夫人积善行德,用心良苦,便点头应诺。
    孟孝琚是犍为郡有名的画师,集书法,美术,雕刻于一身,在蜀汉早已声名远播。保泰乡的乡绅贤达得知这一消息,纷纷赞颂,李光趁势为佛岩的佛像塑了彩身,在龙潭建了三座峦桥。孟孝琚在南岩雕凿了观音。李姓是武阳的大姓,在李严的主持下,李氏的祠堂也设到了龙安村,又配置了佛堂。年年清明会龙安村李祠堂,李氏后人济济一堂,拜宗祭祖,蔚然成风。孟孝琚在佛堂的壁上画了一幅南海观音像,造型飘逸,线条流畅,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天衣飘扬,满壁生动。成为武阳人朝佛的圣地。
    孟孝琚再次来龙安村,是朱提太守李光的儿子迎娶的大喜日子,他前来祝贺。而今的龙安村与八年前的光景判入隔世,村里牵来了数住户,已是上百人的村落了。红墙碧瓦的祠堂,林木参天,香火氤氲,梵语袅袅。孟孝琚走到南岩,似觉观音菩萨孤立,又在岩上凿了摩崖造像十龛,遵李光之托在龙潭的峭壁上,题刻了“龙潭春雨”四字。
    李光的儿媳是保泰乡的殷实户何家女儿,初识文字,何家看重的是李家的名望。进门之后才得知李家的清贫,李光是朱提的太守,虽坐在产朱提银的银窝里,但他两袖清风,除了应得的俸禄,他从不贪欲。俸禄寄回家,多半被儿子的药罐罐化成了汤水,自己也身染 顽疾,药不离身,全靠药物保住。儿子多病体弱,也求不来功名,加之刘氏积善行德,有求必应,家里也是勉强度日。
    媳妇在娘家过惯了好日子,见婆婆整日烧香拜佛,丈夫又是一个病秧子,常有怨气。丈夫心疼妻子,田地农活常去强劳。刘氏见了不忍心,言语多有责备,婆媳关系不和谐。媳妇在这样的家庭自有她的难处,母亲体谅儿子,也忍气吞声。
    天赐人杰,公元224年,李光的孙子在龙安村降生了。李光在朱提听到消息,和孟孝琚举杯共庆,为孙子取名李密。这一“密”只有李光知道孙子来世的秘密。
    李光回龙安村抱过孙子李密后,不到半年,儿子死去的噩耗按踵而至。224年,李光悲喜交集,家道的不幸加之疾病已将他击倒。他强撑着病体回家安葬了儿子,望着嗷嗷待哺的李密,像失去了大树落巢的小鸟一样,倦在媳妇的怀里,心痛不已。他抱过李密走到龙潭,面向南岩观音,求神灵保佑年幼的李密长大成人,让我李氏薪火相传。
    临走,他安慰儿媳,媳妇才十八岁,这个家就全靠她了。又劝慰夫人,好好将息自己,照顾儿媳,把孙子养大成人。
    李密长相伶俐斯文,乡亲们非常喜爱这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孩子。祖母看见乖顺的李密,丧子的心痛中多了一些安慰,一心扑在哺育李密的身上。媳妇年轻正值青春,不谐事理的事,不能说的话,常常噎得祖母说不出话,有泪只往肚里流。媳妇有时回娘家十天半月不回来,乡亲带了无数次信,带回的消息是媳妇要改嫁。此时李密已四岁,他母亲为丧父守节已满三年,按乡风民俗,寡妇守节三年就可以改嫁。婆婆求何氏,等李密年长一些再改嫁,可怜四岁的李密还不能站立走路。
    何氏的娘家已给他找了新家,舅老官一心要救家妹出苦海,三天两头上门闹,几封述状上诉到衙门,武阳太守李严屈于法律,只得同意何氏改嫁。李光见何氏去意已决,只是求媳妇常来看望李密。从此李密的母亲一去再没有回来过,李密年幼,恋母情深,思念成疾,全靠年迈的祖母悉心哺育。她在观音菩萨面前求得李密一名,又“虔”。
    李密长到九岁,才勉强能自己行走,他孝顺体恤祖母。为了减轻刘氏的困苦,这年李光把李密接去了朱提。孟孝琚非常疼爱喜欢李密,找到夷地的名医给李密诊病,免费供给名贵中药,李密吃了半年夷人的祖传秘方,生理机能恢复常态。他常到孟师爷家看孟师爷研点书画。孟孝琚见李密好学便教他识字读经,李密聪慧,举一反三,学习进步很快,又心地沉静学得牢靠,深为孟孝琚赏识。
    在李密初谙世事,一心读汉书经文的时候,他的祖父不幸在朱提撒手人寰,这归咎于李氏祖辈遗传病史和命运的不济。李光时年不足五十岁,临终他拜托孟孝琚多多关照李密。
    孟孝琚不负故友重托,留李密在朱提读书。在李密十五岁时,他念祖母孤苦,执意要回龙安村照顾祖母,孟孝琚只得依他,把学习课程给李密安排好后,送他经史文学典籍,回去自学。
    李密回到龙安村,当年被武阳太守推举为孝廉。
    家里失去祖父的经济依靠,加之祖母年老,田地收成逐渐减少,生活陷入贫困。李密深爱读书,又心疼祖母操劳,每日清晨便起床牵牛上九峰山放牛,他把《汉书》捆成一坨挂在牛角上,牛放到哪里他就读哪里,他“牛角挂书”的读书精神深为人们称颂。
    李密十七岁,被孟孝琚以官学弟子的身份举荐入文翁学堂。李密更加刻苦学习,对《左传》尤其研读深透。《左传》是春秋末年的孔丘明,以孔子的《春秋》为基础,评述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从中李密懂得了一些治国安邦的道理。在文翁学堂,李密的文章受到师生的推崇。怀帝刘禅的光禄大夫谯周,是个博学广识,潜心学问的人,是蜀国的名儒。谯周到文翁学堂来考察,看见了李密文章的功底,深以为然,便取他为蜀汉“守尚书郎”。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在汉后主刘禅的左右处理政务。李密沉默寡言,论事书文,条理清晰,谯周的门生常夸赞李密。把他好比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和子游,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李密对谯周像长辈一样爱戴,以弟子的虔诚侍奉谯周,令谯周常常感动于他的孝心。孟孝琚和谯周相见于蜀汉成都,少不了谈论犍为郡武阳的青年才俊李密。李密做了三年尚书郎,被怀帝刘禅推荐给大将军姜维任主簿,处理军机要务。
    前蜀汉祖刘备的遗臣诸葛亮是蜀国主政的大臣。他吸取刘备单力赴会与魏国曹操征战的失败教训,采取联吴攻魏的外交战略。蜀国和吴国有后“合肥之战”的伤痛,重修旧好是需要胆略才能使吴国消除芥蒂联合抗魏。李密奉命出使吴国访问孙权。孙权抱有成见对初出茅庐的李密并不在意。一日,孙权与李密谈道论义时,孙权说:
    “在仲昆之间,我宁原为弟,”
    李密却说:“我愿意为兄。”
    孙权说:“你为何原为人兄呢?”
    李密答:“为兄,则供养孝敬父母的时间多一些。”
    孙权及群臣无不叹服李密的孝心。
    李密的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和人格魅力颇受东吴君臣的赏识,孙权最终被李密的诚恳说动,消除弥隔,结成联合抗魏的统一战线。蜀吴联盟有效竭制了曹操雄霸三国的野心,一度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国家,吴国依靠长江天险,负隅抗拒曹魏的讨伐。蜀国的昭帝刘备、怀帝刘禅在诸葛亮的主政下连年征战曹魏中,屡屡失利,致使国力贫弱。诸葛亮死后,将宛和费祎辅政,蜀国一度保持稳定局面。姜维执政后,又以诸葛亮穷兵黩武的战略讨伐曹魏,结果屡战屡败,徒耗国力。李密力不从心,郁郁寡言,私下和谯周谈论两人对蜀汉江山的危局,已心照不宣。
    三国巴蜀学士对于现实政治,大都抱有深刻的戒慎之心,他们愿意保持乡土平安,百姓安居乐业,不忍看到故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景象。谯周在他的《仇国伦》中,批评了诸葛亮和姜维的“极武独征”是耗费国力。
    自诸葛亮死后,怀帝刘禅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开始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排挤了将宛和费祎之后,独揽朝政大全,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舟曲)种麦以避祸,朝野人心涣散,岌岌可危。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此时蜀国主帅姜维驻军陇上沓中,闻钟会军已至汉中,而诸葛绪已至武街桥头(甘肃成县)切断了他的后路,姜维只好退回剑阁抵抗钟会军。西路邓艾军从陇上轻装出阳平道(甘肃文县)经四川平武,入无人之地七百里余里,接连攻下江油,涪城,进逼成都。
    后主刘禅一听魏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招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逃向南中(四川南部,云贵边区),但边区夷人部落,情况复杂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可保黎民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后主采纳了降魏的建议,刘禅反缚双手出城投降了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至此蜀汉不战而亡。
    三月,刘禅被押到洛阳,降封为安乐公。魏帝将他的子女和蜀国旧臣五十多人封侯,实行怀柔政策,以笼络人心,稳定局势。亡国之君刘禅认为是对他的恩典,感激不尽。
    李密也在旧臣封侯之列。他却在刘禅降魏后回到了家乡武阳保泰乡龙安村。祖母虽村野民妇,闻蜀已亡国也痛彻心扉,卧病不起。李密夜不解衣,亲自熬汤煎药,先尝过后,才一勺一勺地匙喂祖母。望着祖母垂垂老矣,一辈子含辛茹苦,无以报答老人家,每每潜然泪下。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除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李密时年已不惑,已封妻荫子,育有六个儿子。以前身在朝廷政务繁重,与妻儿离多聚少。亲情弥盖了仕途迷失的破落心境。他读《左氏春秋》也看清了历史的烟云,做尚书郎,任大将军主簿,出使东吴,使他履历了仕途险要后的亡国恨,现在一切归于平淡,随妻子侍稼穑,躬耕劳作,敬祖育子,在离乱的日子里,李密把心安放在故土。
    徜徉在故土的怀抱,夜来风息,祠堂传来祖母壳、壳、壳的木鱼声,妻儿已入眠。李密披衣走到龙潭边,一轮明月映在水里他掬起一捧畅饮,甘冽沁肺。向北望,故国已破,不禁感曰:
    掬泉在手疑为泪,捧月入怀好似霜。
        
    李密生活的时代,正是“竹林士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生活的魏晋时代。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 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尤以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因此被杀。阮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了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还有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他们经常在竹下聚众饮酒,纵歌,揭露讽刺司马氏朝廷的虚伪。
    李密在乡间,从旧臣故友的来信中也知当下的时局,不免庆幸。他常读《老庄》,闲暇便与乡下老叟,在桢楠树下的石头上博奕棋局,逗稚子猜字迷:
    半边毛,半边光,
    半边美味半边香。
    半边长在山坡上,
    半边长在水中央。
    儿子们看到父亲读诗,也跟着念,邻居常常听到几爷子诵诗的朗朗声,而驻脚在后门的檐下倾听。儿子们问父亲是什么字?李密指着后门山上的鲜老伯说:
    老伯何姓?
    众子曰:鲜!
    李密长子宗硕、次子隽硕、老三、老四都已在武阳上学,寄宿在李严幺爷家。假期到了,李严幺爷便驾马车送他们回龙安村。平素惟幼子盛硕常常伴他研墨写字。
    他把经典训古写成条幅,挂在书房,每念一遍,心中便有解放的释然。闲时他常到南岩下观赏龙洞,在石壁上题诗: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
    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李密的儿子在武阳读书,乡村的孩子却遍地野跑。龙安村地处偏远,少儿乏杂,除了乡绅殷实户的孩子能上学就读,其他的少年随父母在田地劳作。李密闲居村野,有了立旌讲学、教书育人的想法。起初他出于善举免费授学三五儿童。消息传来,三村五邻的人都送子来读。李密见人多了便设私塾。逢年过节,乡亲们不忘恩师,提上三五升细粮,糕点来拜谢。殷实的人家备一些腊肉银两,以俸老师的辛苦,渐渐也形成不成文的规矩。乡绅又集资修了学堂,给李密提供了授学的讲台,保泰乡就有了第一家私塾。武阳杨洪和李密是蜀汉的旧臣,他带了武阳太守逵前来拜望李密,见了李密授学,大为赞颂。李密便正式挂牌以学堂的名义办学。
    三月寒食节(清明节)李密的祖母,刘老太要去龙门桥的祖坟扫墓,李密请来滑杆,一家老小便踏上了清明扫墓的行列。祖母已十多年没上祖坟了,幸得李密有闲孝敬,得以到龙门桥的祖坟看望李光公。刘老太下了滑杆,用手把坟上的野草打整干净,烧钱化纸让孙和孙媳、玄孙们都拜了。她坐在碑石上给李公摆龙门阵:说李家在李光去后的故事,说四世同堂,李密出仕已做到尚书郎,现回故乡立旌授学,招弟子数十堪比孔丘,六个玄孙,大玄孙李宗硕,少玄孙李隽硕,学业长进,前途不可估量,其他玄孙也在读书,小玄孙李盛硕,今年已十岁了。自己一生没能为李家做下丰功伟绩,也使李氏的薪火相传,兴旺发达。想到自己一生经历了东汉末代汉献帝刘协,蜀汉昭帝刘备,怀帝刘禅,三皇五帝,灭的灭,亡的亡,自己还活在人间。念叨完,老太婆笑了。
    李密护着祖母回到龙安村,作为一个亡国之臣,不能实现祖父的夙愿,只能做学堂先生了。他告诫儿子们,多学经文史学方能辨别是非曲直,懂得世事社会,才知道如何人生。当即展纸书怀:
    拜祖龙门桥,归来掩柴扉。
    炉烧带叶柴,静读寒山诗。
    西风吹夜雨,飒飒洒茅茨。
    时伸双脚卧,何思又何疑。
    李密的学堂很有名气,连武阳城池的弟子都来他的学堂读书。就在李密把教书作为余生的寄托的时候。景耀六年(263)年冬,征西将军邓艾慕李密的才华,请他出山担任大将军主簿,诏书上盖有晋武帝司马炎的玉玺,邓艾是灭蜀的魁首,李密心存介意, 况忠臣不事二主。要我寄人篱下,何苦来哉。李密思衬半晌,说自己放不下学堂这班弟子,况祖母年事已高,儿子年幼上学,以奉养祖培养儿子为由,婉言拒绝了邓将军的聘请。
    送邓将军走出龙安村,李密才发现九峰山上旌旗猎猎,(这就是传说中的征西将军邓艾的屯兵之地),他们正南下往犍为郡的朱提,收编残局。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司马炎有26个儿子,这当中不乏聪明之辈,但长子司马轨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太子,按传统的继承法则,司马衷应立为太子。而司马衷朝野皆知是个白痴,不谙世事 。司马炎本想另立太子,但杨太后极力反对,也只好顺应传统。司马炎召集众臣商议,聘请太子洗马(先生)的事。邓艾说:“蜀国旧臣李密熟读经书,文笔一流,正在家乡立旌授学,何不诏为太子洗马?”司马炎已知邓艾聘请李密出任主簿的事受阻,可太子洗马关系国策国计的大事,必须请一个德高望重的先生才成。司马炎当即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辅助太子政事、文理。
    诏书下了几次,郡县的官吏也不断催促,可还不见李密应诏。司马炎便诏武阳太守逵,务必通知李密前往洛阳应诏  。
    李密第一次接到诏书,心里就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事过一二,不能再三。“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司马氏的阴谋弄权,他早有耳闻。是不是前次邓艾的聘任不就,惹恼了司马炎,特诏他前去教他的傻皇儿司马衷?傻儿能结成什么正果,到时候怪罪下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明是一个陷井,逼我李密去跳?上是引火烧身,下是血光之灾……郡县的官吏封封催书,州刺吏的信马刚去,郡太守的文书又到了,祸福躲不过!李密内心有舍生取义的想法,但他看到祖母,想到妻儿,自己留得青名,却害了一家人,殆害子孙。
    是夜,他夜不能寐。祠堂里祖母的木鱼声急急传来,他掌灯到书房,面对窗外龙潭的寒山冷水,想起祖父李光,以赤子的拳拳孝心,陈亡国之臣的惶恐,感天地之悠悠,唯忠孝不能两全。
    臣李密上言:臣子因命运不好,从小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刚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舍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恤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陈情表》辞语恳切,凄恻婉转,表到朝庭,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拳拳孝心所感:“看来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并非图有虚名啊。”
    建国当以忠孝治天下。不仅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孝心,赏赐他奴婢二人,并指令武阳郡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得到晋武帝“暂不赴诏”后,在家悉心照料祖母,直到告老送终,把学堂的授学委以一个鲜姓秀才,这才以太子洗马应诏到洛阳。
    皇太子司马衷,顽劣愚钝,不求上进。傻皇儿在吃饭的时候,常漫天洒地对粮食很不爱惜,李密看不过去,就婉转对司马衷说:
  “殿下,碗中米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勤耕种来的,殿下可知道稼穑艰难,如今旱荒严重,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都在忍饥挨饿。”
    司马衷听了这些,觉得十分奇怪:“没有饭吃,何不吃肉粥?”
    李密哭笑不得。
    在教书法课时,李密让皇太子写:
      一粒米,百姓口中分出;
      半瓢水,行人肩上挑来。
    这事后来让晋武帝知道了,太子的低能,武帝是十分清楚的,意欲易更太子,杨太后说,这样岂不乱了套了?杨太后名颜,字琼芝,父亲杨文宗是魏国的贵族,以功封蓣亭后。杨皇后十分美丽,出自豪门望族,为武帝生下三男三女,晋武帝在美人面前优柔寡断,又听荀昌的话,不再作更易太子的打算,这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李密在宫中教太子读书,有得不偿失的苦衷,朝中新臣对亡国旧臣抱有成见,李密心中感到压抑,谨言慎行。朝中有个叫张华的司空与他谈得来,张知李密熟读经史。便问李密对蜀国后主刘禅的看法:
    “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
    李密答:“可与春秋的齐恒公相比。”
    “何以见得?”
    “齐恒公得管仲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而不得安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辅助机时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又问:“孔明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
    李密说:“过去舜尧、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简洁高雅。孔明《太皓》是说给普通百姓听的,应该琐碎一些。孔明和对话的人的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李密在洛阳时常发表一些治国的见解,也有批评当朝的言论,京城都官既慕他的才华,又妒他太出众,这引起当朝的不满,晋帝便趁机调派李密下基层煅练为由,遣到温县(今河南温县)任县令 。
    李密上任之初,政令严明,以刚正见称,政绩显著。过去中山诸王(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 去晋京洛阳,必经温县。每次经过,必苛求供给,当地百姓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对诸王过往,引以汉高祖刘邦过徐州沛地,对家乡父老以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的史实,进而说到当朝应效法,使诸王不便苛求,为百姓办了一件好事,这事在温县传得沸沸扬扬,连河内猖獗的强盗闻言也不敢犯温县。
    温县是魏国的旧城,衙内皆魏国的遗老遗少,对李密的行政甚为恼火,李密在给一友人的通信中谈到“庆父不死,鲁难末已”,对下属一些官吏的所为非常憎厌。他的下属把这封信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因李密名声清廉  没有弹劾他。而底下的官吏七翘八拱,唆使中山国的诸王参了李密一本,有意排挤李密出局。小人当道,李密在温县呆不下去了。
    李密有才能,很希望转回朝庭任要职,充分施展治国兴邦的理念,他怀才不遇不得志 ,不久调到汉中任太守。他一任坚持自己的为官信条,刚正不阿,整肃衙政。汉中衙内结党惮其公直。李密任汉中太守不到一年,州刺史听信诌言,李密贬为州大中正(推荐官,相当于人事局),李密从此淡出朝野。
    一次晋武帝赐宴东堂,知道闻名天下的孝子李密文辞俱佳,便函诏他到东堂赋诗。李密见了武帝,萌发了向武帝诉说初衷的想法,他提笔赋诗,灵机一动,在诗的末尾写了一首小诗: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我李密也有苦衷,做官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说这个有什么用?
    武帝见了很生气,觉得这个书生天生傲骨,坦言对当朝不满,当场识相的都官见了武帝的脸色,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李密离任归田,再回到犍为郡武阳龙安村,著书立说,尽心培养自己的六个儿子,督促私塾,教化文明于偏远的乡野。

    魏晋是一个迷惘的年代,家国离乱,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名士们思治而不得,惟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看《世说新语》,感受到的就是与整个封建统治时期格格不入的豪迈与不羁。书中有载: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裤中!”如此放浪形骸,逐渐成了一种风气,“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在名士中甚至有男人追求外貌女性化,涂脂抹粉,“服妇人之服”的畸形的社会现象。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李密所处的那段迷惘的历史带着深深的无奈,一千七百多年后带给我们一种沉重的思考。“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陶渊明的田园退隐,是什么支撑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携领了他们飞蛾扑火般的旅程?
    魏晋名士注重精神的纯净,内心旷达,最特殊的意识形态就是玄学,老庄的思想可以让他们摆脱现实的纷争,回归自我。而儒家思想陷入矛盾,在动乱的年代无法成为社会的规范和主流,可又不能完全从人们的思想里消失。于是就有了“援道入儒,儒道合流”的玄学,《世说新语》载: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斟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苏东坡对此也有月下泛舟的惘然。
    李密常站在九峰南岩的龙洞前,想到祖父李光一生刚正清廉,生不过半百,父亲从小疾病缠身熬骨煎血留下自己不及而立而故,而今母亲改嫁何方?尚在人世否?想到这些都有剜骨之痛。祖母到李家,一生被苦难缠缚,颠沛流离,有幸到了龙安村,才得以安身立命,拥有一群孝子贤孙,老人家长寿一百期颐,终养天年,也含笑九泉了。望着师爷孟孝琚凿于崖壁的观音,想起祖母的虔诚,心中油然升起兴建龙门寺庙的想法。他广积善缘,召集工匠,聘来高僧道人,造庙堂,栽乔木松柏、樟、桢楠、大榕,改李祠堂为龙门寺。在九峰山架了一座龙钟,钟声一响,五县皆闻。  
    李密的晚年平静而恬澹,长子宗硕,幼子盛硕先后任文山太守,宁浦太守,少子李隽硕任益州刺史罗尚别驾,南大将军刘弘的参军,以著《祭诸葛丞相文》而闻名于世。他的后人秉承孝道,多有建树,被人誉为“六龙”。
    黄昏的田槽升起一道白雾,轻绕在龙门寺的林子里,夕阳穿过松柏的枝叶,把无数的光柱洒在青石铺就的道上,山鸟不时掠过霞光,飞过悬崖的龙洞。有时会有一道逸云飘出来,身着简朴布衣的李密,走到大佛前,这时林中鹤鸣九天,梵语回唱。他轻声吟诵:
    风影不随流水去,鹤声尤带夕阳飞
    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奉献庙堂香。
    随着渐行渐暗的天色,九峰山浓重的暗影倒映在龙潭,天光山色合为璧。
    蜀国旧臣武阳杨洪有时来访,李密重情义,杨洪挽留龙门寺。两人在桢楠下一块卧石上,促膝谈心,夜不归宿,直说到露水沾襟,七星迎来晨曦。夫人在厨房烧好菜,俩人才余兴未了。他们谈论什么?只有石头坐化,树知道。李密留诗石上云:
    有客至龙安,危坐倚桢楠;
    才到南山下,又闻钟声远。
    李密保持心灵纯净的愿望回归故里。心安茅屋 ,使他的精神超脱写下了《述理论十篇》,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对经学训古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
    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伯乐。此三副泪绝非小儿女惺忪作态可比,惟大英雄方能得其中至味!
    民间流传着李密的《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 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 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 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 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 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 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 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 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 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 会占便宜只半。
                           
    公元287年。李密在恬澹中悠然卒于龙门寺,终年六十四岁。葬于龙门桥管山碥一带。
   
    李密的著述颇丰,在台湾和新加坡有完整的存档。他后人最强的分支流落异域。

    彭山武阳因东汉忠臣张纲和晋朝孝子李密,被世人称为“忠孝之邦”。
            
   
     注:参考资料:《华阳国志》、《晋书.李密传》、《汉晋春秋》 《南中志》、《水经注》、《东川府志》、《新纂云南通志》 、《蛮书》、《汉志》、  《三国志》 、《读通鉴论》  、《蜀记》、《世说新语》 、《仇国论》 、《资治通鉴》 、 《国史概要》 、《彭山县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7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8-28 18:03 |
看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看完了。了解了李密的更多史实情况。谢谢兄弟!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0:27 |
谢谢毛兄赏读。
此篇是初写,放到帖子里,实希望文友多多匡正指教,以便我进一步修改。
谢谢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17 02:42
不知此人…对两晋不熟…看标题还以为是隋唐那个李密…楼主参考资料那么多那么广…史通材啊…

发表于 2014-12-17 11:53 |
写得好,欣赏,问候!

发表于 2014-12-18 13:09 |
最近我在网上看了一部彭山的微电影,叫做《我在桔子树下等你》,太臭了,看得我吐血!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