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镇安子坪村重建的安置房,位于北川县城地震遗址西侧。此地段是进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北川是羌族自治县,因而在灾后重建中,这一地段的建筑不仅要将安全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体现羌族建筑特色也应该是必须追求的目标。但从目前已经建成的工程来看,安全令人怀疑,特色更无从谈起。 一、安全令人担忧 第一,地基的牢固度令部分村民担忧。用部分村民的话来说,此处地基尤如一块豆腐,是由松、散的沙土和软如面团的青泥构成。 第二,房子楼层过多。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说,一位搞地勘的技术人员曾偷偷和他说,此处的地基只能承受一楼一底,哪敢建造四层楼房? 第三,现在已建造房屋的地基中心区域,5·12地震时曾产生了一个较大的沉降坑,在搞“三通一平”时,填了许多车土石方才填平。 第四,楼与楼之间空间狭小,可以说“密”不透风。中间的房子,采光严重不足。 第五,无逃生空间。为加固地基,整个建筑群的周边要修筑较高的保坎,加之楼与楼之间通道狭小,一旦有意外发生,如地震、火灾等,居住在里面的人即使逃出家门,也只有跳“崖”,因为找不到安全的地方可躲。 据知情人说,8·13暴雨前后,5·12地震时形成沉降坑的区域,在“老土”(即原生土)上出现了较深的裂缝,但很快就被用沙石填充了。同时,在靠近山脚不远处的地方,突然有两股水从地基里流出。 可能是安全的因素,此安居工程向农民的收费是818元/平方米(相距不远的乔家湾安置房为每平方米700元左右,且乔家湾安置房采用的是框架结构,钢筋也要粗近一倍。)整个安置房仅房屋的投入就超过800万元。而建保坎的费用,据说是1000万元。 二、建筑无特色 由于此地段位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颜面”部位,恰恰是在最需要羌族特色的地方,没有羌族的特色。 有的村民这样评价本村的安置房:中间房子莫光亮,周边房子不安全;遇事要是往外跑,跑出只有栽(拽)崖。
地基对比
地基示意
|